标签:
文化 |
分类: 社会纵横 |
李寨村:关草编织“钱袋子”
李寨村村民在编织关席。(陆波岸
一年收成粮仓满,当下正是农闲时。
74岁的王兆良在屋内外悠闲地转悠,看看又是一天的好天气,老人家把心里的舒坦全然展现在自己的脸上。他的两个儿媳妇正在屋里有说有笑娴熟地编织着关草席,老人家时不时和她们搭上话题,讲讲去年的好收成,说说明年的新打算。
这是近日记者在宾阳县古辣镇古辣社区李寨村采访时,看到的农闲时一个其乐融融的场景。这个已经有着上百年种关草编织凉席历史的村庄,依靠种植关草,编织凉席,一路走来,滋润过去艰难的岁月,铺就今天一条特色产业路。
当年一碗饭
种植关草,编织凉席,在300多年前的李寨村,是一个重要的谋生手段,人们依靠这些度过一日三餐,一年四季。
王兆良是这段历史的记录者。把从他的祖辈开始就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的脚印一一串起来,他给记者讲述了那段岁月的故事,讲述了王姓人家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历史,讲述了这个产业从诞生到今天一段不寻常的往事。
可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梦还没有开始,就遭遇了挫折。由于来得比较晚,面积不多的李寨村土地已经被别的先来到这里居住的人家占用耕种了,他们这个后面来的住户得到的田地面积十分有限。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自古以来如此。要在一块新的土地上养活新搬迁过来的一家老小,解决一日三餐温饱问题,没有足够的土地,在那个男耕女织的年代里,谁遇到的都会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这户王姓人家就碰到了这样实实在在的难题。
生存遭遇重关卡,敢问前路在何方?面临生存的考验,这户王姓人家一家老小在满脸愁云中,也流露几分悔意,“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可是,他们已经把根扎在李寨村,不可能再卷着铺盖又回到扬山村。就像推着碾子拉磨一样,他们经过一段时间一圈圈慢慢咀嚼着这个艰难的日子后发现,如果在有限土地上种植关草,再利用关草编织席子拿到市场上去卖,经济效益比单纯的耕田种地收获粮食好一点,也能更好地养家糊口,让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好一些。
从此,种关草编席子成为王姓人家的一条营生路子,在李寨村一步步迈开。在田里,他们悉心呵护,风雨无阻,只怕关草不茂盛;在家里,他们精心编织,夜以继日,惟恐编不出精品;在市场,他们倾心推销,磨破嘴皮,担心没得好价钱。
岁月如歌,油盐最重。为了一碗饭,他们就这样在这片初来乍到的土地上,良苦经营,繁衍生息,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王姓子孙。王姓村民由当初的一户人家发展到现在209人,成为李寨村的一个大姓。
“要不然,真的生活不下去啊!”一声叹息,王兆良深深体会到祖辈艰辛耕耘的不容易,“他们一来到这里就做这个,一直到现在,我们这里种关草编草席的传统从来没有间断过。”
今天好产业
没想到,这个当年营生的行当,迈过350多年风雨岁月的一道道坎,一路走来,演变成为李寨村甚至宾阳县今天一个特色产业。
走进李寨村,出现在记者眼前的身影都是与草关和席子有关:割草关、晒草关、搓草绳、织席子。参与这一产业的村民,男女老少,家家户户。在编织席子的人中,有的是夫妻,有的是母女,有的是妯娌,有的是婆媳,机子上有条不紊,机子前有说有笑,把这个农闲的季节点缀得充满生机与活力。
王兆良告诉记者,现在的李寨村,种关草,编席子已经不是他们王姓人家的“专职”了。除了他们王姓村民每家每户继承传统,编织草席以外,村里另外一个大姓李姓村民也有不少人参与,大家都把这一行当当作一个地方特色产业来经营。村里的人,绝大部分人都会编织,12岁以上的小孩每天放学回家都会上机帮大人编织草席。农忙时,大家都下田种地,到了农闲,没太多农事的时候,大家就坐在家里,拿出种好晒干的关草,抬出机子,两人一组一边闲谈一边编织起席子来。由于编织席子不是件很累人的事,也没有任何时间限制,大家都把它当作聊天时的一件手工活。村民串门聊天时,往往都坐在机子前,嘴上漫无边际地聊天,手中精心编织起席子来。一张席子,快的话,半天可以编织成一张,慢的最多也就用一天的时间。
承传几百年传统工艺的李寨村凉席,由于手工精细,表面光滑,关草均匀,质地良好,产品总是供不应求。他们的席子除了在当地的集市上销售,不少客商还进村来批发。由于销路好,村民除了自己种植关草编织席子外,还要到黎塘镇等地购买关草回来加工席子。
今天看来,这项特色产业不但养活了当年一个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营生的人家,还成为现在李寨村这个拥有142户760多人的村庄的钱袋子。王兆良有4个儿子,分成4个小家庭,整个大家庭每年编织的席子超过120张,按目前一张1.8米宽的席子市场价260元计算,他们的收入在3万元左右。
据介绍,李寨村目前几乎家家户户种植关草,每亩地的关草年收入在2.5万元左右。2006年,全村种有关草60多亩,编织凉席收入150多万元。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8年1月3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