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胡悠悠夕阳红

(2007-10-05 10:10:22)
标签:

社会/纪实

分类: 社会纵横
 

二胡悠悠夕阳红

 

二胡悠悠夕阳红

 

莫翠英在家里拉二胡。

 

  9月25日上午,就在家家户户精心准备迎接中秋节的时候,家住南宁市江南区星光大道福建园的莫翠英也在精心准备着。


  65岁的莫翠英准备的不是月饼,不是鸡鸭,也不是大鱼大肉,而是文艺节目。她坐在家中的客厅里,全神贯注地拉着二胡,要精心准备这个节目参加当晚中秋节的一个文艺演出。


  二胡,是她的看家本领,陪着她在风雨人生中各个大大小小的舞台上走过了大半辈子。现在,她年纪渐渐大了,可手里这把二胡没有老,它拉出的乐曲依然那样动人,陶醉着每一个春夏秋冬,陶醉着莫翠英老人在南宁市老年大学里所教学近百名“老学生”们绚丽的夕阳红。

 

孩童梦里歌声萦

 

  轻轻抚摸着琴弦,莫翠英的回忆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半个世纪前,拾掇那段岁月的点点滴滴。


  1942年,正当日本侵略者还在中国大地上肆无忌惮地为非作歹的时候,正当中华民族还处在水深火热的时候,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在奋起抗争中,依然艰难地吃饭睡觉,依然艰难地繁衍生息。莫翠英就在这一年,降生在南中国南宁市当阳街一个普通市民的家庭里。


  这个家庭的父亲不种田,不种地,不挑着担子摇着拨浪鼓穿街窜巷吆喝生意,而是在兴宁路开了一家乐器店,依靠卖乐器和维修乐器赚取一家大小一年四季一日三餐的油盐柴米酱醋。


  因为这个乐器店和精湛的乐器修理技术,这位父亲结识了不少真正的音乐人和音乐爱好者,不少人还成为了他的好朋友。他们不但在乐器店谈音乐,为了共同的爱好和乐趣,他们还成立了一家圣鲁音乐社,这个音乐社就设在莫翠英的家里。大家一有空都会聚到一起,吹拉弹唱。乐器声,欢笑声,交汇一起,其乐融融。


  从懂事开始,莫翠英有事没事总是托着腮帮坐在这些大人中间,倾听着那些悦耳的吹拉弹唱声。每个灯火阑珊的夜晚,当大人切磋音乐正在兴头上的时候,莫翠英往往无法支撑自己那不争气的眼皮,托着腮帮慢慢进入幼稚天真孩童那特有的甜美梦乡里。在自己的梦乡,那里还是一片歌声萦绕。


  从读小学开始,梦里是歌声醒来也是歌声的莫翠英慢慢喜欢上了音乐。每天放学回来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抚弄父亲的乐器。有时候,父母外出交代她帮煮饭,等父母回来准备吃饭时,她竟然还没淘米。有事没事,她经常到父亲的乐器店里去玩,抚着这把琴弹弹,提起那把胡拉拉。虽然那时候的她,没能把一首曲子拉得那么专业动听,但那个认真劲却十分可爱。


  乐器店一个会弹琴的小女孩的摸样就这样慢慢进入路过这里的每一个人的心里,这些人不管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有幸的是,这些路过乐器店的人中,有一名男子不但记住了这个小女孩,还改变了她的人生。


  1958年的一天,这名男子找到了莫翠英的父亲,并和这位喜欢音乐的父亲说:“我经常路过这里,见你的女孩弹琴弹得不错啊,让她参加南宁市文艺辅导队好不好?”


  父亲欣然地点头之后,才是初中二年级学生的莫翠英就走进了南宁市文艺辅导队,开始了她与文艺有缘的人生。


  这名男子叫黄超伦,时任南宁市文化馆馆长。此后,莫翠英就在南宁市文艺界吹拉弹唱走过人生一个接一个的春夏秋冬。

 

引领渔民叹歌欢

 

  邕江南岸这片土地上,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包括吹拉弹唱,“水上叹歌”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据传,清末民初年间,南宁邕江到梧州西江一带的船民,世代传唱“水上叹歌”。江风渔火,叹歌声声,夜夜给江南送来一片温馨。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当年乐器店里弹琴的小姑娘在人生的时钟不断地滴答,催促着自己人生路不断地转折,不断地前进的时候,和江南这片渔歌互答的民间文化有了个约会。


  1986年,在文艺界里伴随着吹拉弹唱走过了近30个年头之后,莫翠英走出南宁市艺术剧院歌舞团,踏上了江南区文化馆馆长的岗位,由演出舞台上吹拉弹唱的角色变为一名领导,指导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工作,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指导群众文化、艺术创作与表演等。


  解放前,不少水上居民聚集邕江上,从事捕鱼、卖鱼花和摆渡等营生。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水上居民纷纷上岸,不少人在江南落户生根。由于世世代代在水上生活,这些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水上文化和传统习俗,成为江南群众文化一个闪光点。来到江南区文化馆工作后,莫翠英注意到了这些独特习俗,并着手整理挖掘这个民间文化。


  “万事开头难”这句话好像是给莫翠英挖掘整理这些民间文化所造的一样。一开始,即便她和文化工作人员一次次登门造访,这些上岸了的水上居民都不愿意配合她做这个群众文化工作,认为这是浪费心思,没有用的东西。有一次,这些觉得烦了的人还把他们这些文化馆工作人员赶出门来。


  被赶出来又进去,反复做工作,他们的最终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被这股挖掘民间文化热情所打动居委会主任服了他们,支持了他们。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江南区文化馆工作人员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南宁水上居民的生活风俗,挖掘整理出“水上渔民婚礼”和“叹歌”等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料。随后,莫翠英带领文化馆工作人员将这些挖掘整理好的民俗文化资料,编排制作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久瓶装新酒”,用水上居民的“叹歌”调子,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唱南宁水上居民日益富足的新生活,讴歌社会日新月异的新变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5月,江南区文化馆与南宁电视台联合摄制反映城市民间民俗的电视专题片《水上渔民婚礼》,获全国城市电视台“百城风情”专题节目“金牛奖”评比三等奖。


  能和大家一起把一个流传民间的民俗文化搬上大舞台,莫翠英有说不出的欣慰和快乐感。直到今天。

 

二胡声悠夕阳红

 

  现在,每周有三天时间,莫翠英都要在固定的时间匆匆出门到星光大道等候公交车,从邕城南边赶到东边,去传授二胡技法,让更多的和她一样年纪,或者比她还老的人在优美的弦乐中感受夕阳美。


  1999年11月,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一辈子活跃在文艺前沿的莫翠英无法赋闲在家一心一意煮饭做菜。2002年5月,她被朋友连拉带劝参加了南宁市业余红花乐团。“一出来以后,就无法收山了。”接着,又参加南宁市绿城之声艺术团,担任团长职务,直至今天。她和一帮同龄人就这么吹拉弹唱,用悠扬的乐曲,用欢快的心情,用灿烂的笑容颂唱片片夕阳红。


  2003年,一纸聘用书让莫翠英的余热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她被南宁市老年大学聘请为二胡老师,负责这所学校的二胡教学。从此,每周一、三、五下午1点过后,她都要从江南出发,挤上公交车,提着陪伴着她大半辈子的二胡赶到位于琅东的南宁市老年大学上课。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莫翠英班上的学员二胡基础参差不齐,年龄最小的40多岁,最大的已经82岁。“一开始,这些学员基本功几乎没有,有的根本就没有摸过二胡,乐谱也不会看。”虽然老同志接受能力慢,接受速度不一样,莫翠英还是从零开始,耐心地慢慢教他们。


  让她感到高兴的是,她的付出慢慢有了收获。她所教的二胡班由原来的一个班增加到了现在的三个班。班上的学员,不少是外地人到南宁来和孩子居住后,专门到南宁市老年大学学习的,这些人来自宾阳、浦北等地。“这些学员已经从对乐谱一窍不通到能拉出乐曲来了,有的还被选送去参加各种文艺演出。”


  “十指通心,拉二胡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比如拉二胡时用的是左手,对左手和右脑的开发很有益处。最起码,它能让这些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老的心态,对自己的智力有信心。同时,使他们在和谐友好的氛围里,交朋友,学东西。这些都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莫翠英对自己能充分发挥余热,为老年朋友的身心健康做有益的事,有着一种满足感。

 

二胡悠悠夕阳红

 

本报记者陆波岸  文/图

 

  本文2007年10月5日发表于《南宁日报》,简报时有所删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