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弄场里的“药物园”

(2007-09-04 10:32:08)
标签:

社会/纪实

分类: 八桂播报
 

弄场里的“药物园”
马山“弄拉生态模式”初显成效

 

弄场里的“药物园”

 

山上的金银花艳了。(陆丽红  摄)

 

  靠山吃山。然而,对于居住大石山区的农民而言,如何靠山吃山,如何吃山养山,这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学问。


  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是一个纵横九个弄场的小山村,该屯座落在重重叠叠的大石山中,石多土少,土层浅薄,峰林连绵,峰丛间形成13个封闭的弄场洼地,海拔500米到700米,素有“地无三尺平,山无三寸泥”之称。


  一山高过一山,泥土稀少的大石山区,往往被人们认为没有任何价值,“除非石头可以论斤卖”。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山村,经过当地干部群众多年的经营,正步步向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迈进。最近,马山县政府拟定方案,完成弄拉自然保护区前期准备工作。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弄拉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篇章,“弄拉生态模式”这个“生态马山”建设中的闪光点,给大石山区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石山变成金的探索

 

  刚刚走进弄拉,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只用两组对比的数据告诉我们这个大石山区的变迁:


  “1979年,全屯人均年有粮不足90公斤,人均纯收入仅为85元,那时的生活很苦。”


  “如今,经过几十年的艰苦营造,全屯种植的中草药材500多亩,果树600多亩,封山育林2780多亩,药材与林木面积占整个弄场的72%,形成了‘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低洼桑’的生态山弄。”


  这个变迁的起步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个时候,深锁在这个大山里的人就开始更新观念,学习科技,艰苦奋斗,勇于探索,敢于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采取“以药为主,林果结合”的措施,制定了“山脚药、山腰竹、山顶林、地上粮、洼地桑”科学的经济发展路子。


  走这条山区经济发展的路子,他们选择了“以短养长”的办法,就是以发展“短、平、快”的项目来维持“药材”的长久发展。养林地土鸡是他们的绝招之一。由于这里的林地土鸡肉质细腻,口感好,市场上非常抢手,一般每公斤都卖到26元左右。同时,发展果树种植。1981年以来,村民在570多亩的山地里种上了很多种果树,仅柑桔类就有10余种,枇杷、李子、龙眼、石榴和柠檬等果树在每个山角落里都能看到,基本上实现了每一个季度都有水果上市的愿望。


  1990年,他们开始对茶叶市场作调查后认为,发展苦丁茶是一条致富的路子,并制定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茶”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地种植了50多亩苦丁茶。由于选择了大石山高海拔、生态型有机茶生产,该茶外形自然卷曲呈条索状,色泽深绿,汤色金黄,具有清新花香,滋味醇爽有花果味,使他们的茶叶一下子打开了市场,每公斤的茶叶能卖到50元左右的好价钱。


  有了几个“短、平、快”的项目后,村民对种植药材有了很大的信心,把山上的野生药物进行人工繁殖和人工栽培种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弄拉人就看准了自身的自然环境条件,发展金银花种植,从原来试验的6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 400多亩,户均种植30多亩,面积逐步扩大,加之先进技术的应用和科学管理,金银花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均有大幅度上升,全弄场单是金银花一项年人均纯收入达380多元。如今,弄拉种金银花的经济效益,已带动了六合村、羊山村、乔老村等周边8个村1000多农户的广泛种植。


  上世纪90年代初,村民又开始栽培种植了土党参,面积从原来试种的几分地发展到现在的12亩多。此外,药物种植较多的还有扶芳藤,降压药罗扶木,清热解毒药青天葵,医治类风湿病肿节风等目前市场比较旺销的品种,面积共计500多亩。


  在弄拉,我们看到了山里种药果大户梁正伟和李华勤,他们是敢吃螃蟹的领头人。早些年,是他们先多次请专家上门指导,多方筹措资金开始创业,跌倒过,又爬起,经过艰苦创业,才发展有今天的产业。


  “只有艰辛创业,才会有丰厚的回报,只要人敢创敢拼,石山也能变成金。”梁正伟说。

 

再造富足生态山川

 

  经济作物的种植,让弄拉富足。生态环境的保护,让弄拉和谐。


  据介绍,弄拉曾先后获得“南宁地区文明屯”、自治区“科普文明屯”、“国家药物自然保护区”等光荣称号,2003年被定为国家级药物自然保护区。


  目前,马山县政府向南宁市政府提出申请,要求申报自治建立自治区级弄拉自然保护区。申报的自然保护区位于马山县东部以古零镇为中心的喀斯特石山区,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5公里,保护区总面积6700公顷,森林覆盖率43.7%,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景区内有林面积达133.23公顷,种植有金银花、两面针、土党参、青天葵等210多种中草药植物。


  据了解,弄拉自然保护区境内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而且很多是珍贵动物,有些是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主要野生动物种类有:蜂猴、蟒蛇、褐翅鸦、小鸦鹃、竹鼠、旱獭、果子狸、黄鼠狼、华南兔、野猫、三索锦蛇、金环蛇、眼镜王蛇、眼镜蛇等;主要野生植物种类有:降香黄檀、云南石梓、格兰央、苦丁茶、金丝李、喜树、苏铁、雀梅、金银花等,有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和生殖繁衍环境。


  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建立弄拉自治区级保护区实际上是设立一个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心,通过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保护植被,相当建立一座绿色水库。保护区内保存着原生性很强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这些阔叶林水源涵养丰富,功能相当重要,已成为珠江水系红水河补给的源头,调剂防洪能力的作用十分显著,对维护生态平衡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生态建设越来越重视,提升自然保护区的级别,以更好地保护好保护区内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及原始性的自然景观,对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和进行科考等项工作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保护好弄拉及其周边石山区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多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改燃节柴,以煤代柴,以电代柴,以沼气代柴等措施,改变群众燃料习惯,减少群众上山砍柴的机会,保护了生态环境。将住在生产、生活条件极端恶劣的石山区群众迁移出来,这样既解决了群众生活出路问题,又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同时,狠抓石山地区的封山育林和封山护林工作。多年来,坚持在石山区开展种竹种树,封山育林、封山护林等工作,使石山区植被覆盖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石山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马山县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县今后将继续抓好生态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行“弄拉生态模式”,在生态脆弱的石漠化地区以封山育林为主要手段,积极培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先锋植物,恢复石山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生态马山。

 

本报记者陆波岸 通讯员陆雄科

 

  本文2007年9月4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