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社会/纪实 |
分类: 八桂播报 |
曙光情深
黄丹丹在看报纸。(陆波岸 摄)
8月21日下午。马山县希望工程办公室。
我们进门时,黄丹丹把头从正在整理的材料堆里抬起来,热情地请坐,满脸堆笑倒好茶,然后又埋头干她手上的活。
这个暑假里的每一天,她都这样热情迎着每一位来客,笑脸送走每一位来客,然后继续干着她手上的事,或者看书读报,就像在自己的家一样认真又从容。
“丹丹每个假期都要回来帮我们的忙,我们大家都喜欢她。”办公室里的人说。
回来,一个十分亲切、满溢着亲情的字眼,让记者想到了另外一个名词:家。
家,是归宿,是温暖;是新征前动力的加油站,是凯旋后捷报的绽放点。在马山,希望工程办公室成了很多贫困而又上下求索学子们的家,即使每个人都不能像黄丹丹那样,每个假期都回来,但他们的心依然牵挂着这个家,他们的心都在回家。因为,这里充满曙光与希望。
那道坎
走过千道山,跨过万条河。人生路上坎坎坷坷,有着迈不完的坎。
2004年,那道横在黄丹丹面前的坎,对她和她的家人来说,无异于一座巍巍高山,就算他们积蓄所有的力气,也只能望而却步,任凭无奈和失望慢慢笼罩所有的希望。
那一年,她顺利考上了广西师范大学,他弟弟也考上了一所区内体育专科学校。这对于这个只有他们姐弟两个孩子的家庭来说,孩子双双金榜题名,是双喜临门的大好事。
看着孩子们先后怀揣着录取通知书,挂着灿烂如花的笑脸回来了,这辈子没碰过这么大喜事的父母捧着录取通知书端详了一遍又一遍,心湖里荡漾的全是喜悦:孩子有出息,这么多年贪早摸黑值了!
可喜悦过后,这对父母暗自伤神了,背着孩子偷偷叹气。他们这个家安在马山县城四达街,没有田地。父亲在马山县建筑工地上哪里有活哪里跑,没了活就在家里等活的音信。零零散散的建筑工,没能给他带来太多的经济收入,一年四季的收获只能勉强维持一家的生活和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
母亲做裁缝。早些年,服装市场没有这么发达市,还有人三天两头剪几尺布料上门来请她量体裁衣。专门“为人作嫁衣裳”的她,在别人满意的笑脸里也收得到了成就感与一定的经济回报,和丈夫一起支撑着这个没田没地的家。现在的光景已经不如当年。服装市场多了,服装款式多了,人们选择的机会也多了,这位母亲的裁缝店慢慢少人问津。如果有人偶尔上门来,最多就是换条拉链、缝个开裂的口子,这些收入都是几毛到一两块零星计算的。
这个生活很不宽裕的家庭还有一位年近90的老奶奶,老人体弱多病,腰酸腿痛感冒都要花钱。盘算着两个孩子一起上学需要的9000多元费用,这个家庭一时没了主意,没了笑脸。姐姐说,让弟弟去读,自己打工供弟弟上学。等弟弟读完了,自己再参加高考,再上大学。弟弟不同意姐姐的意见,说自己也要去打工供姐姐上学。
开学的时间,在墙上那个旧时钟的催促下一分一秒地到来,这家人急了,没办法地干着急起来,无助无奈浸满了他们生活的每一天,从太阳升起到月亮下山,这个家没有传出几声圆满的笑声。
这道坎太高,他们已经无力自己迈过去。“那时候,家里真的太苦了,我们都不知道通过什么办法来解决上学的问题。”黄丹丹回忆说,家里到处借钱,到了最后也只能解决一个人的上学费用,她已经放弃了上大学的念头。
就在这个决定一个人命运的紧要关头,黄丹丹和她的家人听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希望工程有一个“明德奖学金”,可以让贫困学生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求学机会。
这个在无助中挣扎的家庭看到了曙光和希望。可他们还在忧虑:没有熟人,没有关系,这个资助能给自己吗?
因为几乎找不出别的出路了,黄丹丹和她的家人只能怀着试试看的念头,向县希望工程办公室提出申请。没想到,一书申请,把她的前途给照亮了。她获得了第一学年3000元的助学金,第二学年经过申请审核后,她又得了1000元的助学金。她入学第一年缴纳的各项费用总共是4000多元,这3000元资助金在人生最关键时刻重新燃起了她生命中希望的灯火。
带着希望,姐弟俩如愿以偿踏上了求学新的征程。黄丹丹每个假期回来,都像回家一样自动到县希望工程办公室帮忙,想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见证更多像自己的人一样,在曙光和希望的呵护下,顺利迈过人生那道让人望而生畏的坎。
那份情
曙光的情有多深,希望的意有多重?
掂量着这个问题,有时候不是黄丹丹那句“如果没有这个资助,我根本就没法再读书了”的话所能完全诠释。
自从1989年10月,中国青基会开始实施“希望工程”以来,马山这方贫瘠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希望星火,熊熊燃烧:朴素的农民希望自己的儿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山区教师希望知识能够改变乡村面貌,贫困孩子希望通过走出大山、掌握更多的知识来改变家乡。
“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一个沉重的承诺。今年,马山县“希望工程园梦大学行动”准备资助45名需要帮助的学生,并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共青团马山县委书记、马山县希望工程办公室主任蓝芳毅说:“现在,所有的熟人我们都联系了,一天到晚都在为他们联系,我们要想办法让这些贫困孩子带着一份真情去上学。”
这位希望工程办公室“家长”的话里,有一份沉重,更有一份责任,就像家长向准备远行的孩子作出承诺一样。而且,这项承诺不仅仅是对贫困大学生。在蓝芳毅的案头,记者看到了一份《马山县“希望工程”待助贫困生汇总表》以及表里对汇总上来贫困学生情况的描述:
“自幼父亲病故母亲离家出走,由爷爷奶奶扶养长大,现爷爷、奶奶都已年过70,家中无劳动力,无经济收入来源,仅靠姑姑每个月不过300元维持生活,家里生活十分贫穷,而且家中状况一天不如一天,而我即将面临中考,唯一能做的只有考出好成绩,去改变我的人生。”
“家住大石山区,地少,粮食产量低,全家5口人,父亲早逝,爷爷奶奶年老无劳动能力,我今年考上县重点中学,弟弟在小学读书,家中一切费用由母亲一人在林场打工挣钱维持.所得钱都不够家里生活费开支,无法支付我上学的学费,家里极为困难,我面临辍学。”
……
这份表格,汇总的贫困生人数总共67人,来自全县各乡镇村屯,是为上海雅逸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资助马山贫困学生做前期准备的。
公司总经理冯懿新认为,贫困生上高中以及在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同样需要帮助。该公司决定对马山一批今年秋季学期升上高中的贫困学生进行资助,修建一所希望小学,资助10名贫困代课老师。67位高中生,一年的资助费用达到13.92万元,加上修建学校和对贫困代课老师一年的资助,总费用26.6193万元,公司方面已经将27万元资助款拨到马山。
27万元,对资助贫困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可这个数目的后面,是一份沉甸甸的情,一份几乎是无私的付出。
这家公司能远从上海到马山来资助,绕了很大的几个弯子。蓝芳毅一个在外工作的马山籍朋友,先和上海这家公司进行了初步沟通,然后再由马山方面亲自和这家公司“公关”。“几乎是磨破了嘴皮”,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冯壹新才于今年8月2日到马山县就扶贫助学进行考察。一到马山,这位总经理被马山人那种为贫困学生奔走的真诚感动了,被贫困生的处境感动了,当即拍板资助。
资助谁,怎么资助?“连官带兵”只有3个人的马山县希望工程办公室没有别的选择,只能一个村一村地去调查,一户一户地去问,建立挡案,拍摄录象,然后汇总送到上海资助方。他们要“管好人家一分钱,用好人家一分钱,对得起人家这份情。”
汇总表里的67个学生名单和情况,他们跑了半个多月才搞完。很多村屯都很偏僻,交通状况十分差,车走不了就步行。每一次调查回到县城,大家都在庆幸自己能安全回来的时候,都说实在不想下去了。可第二天一起来,又都不约而同地往乡下跑。“这10多天,没有周末,鞋子都跑坏了。”
然而,大家都没有怨言,他们要用真诚换取更多的真情,让这个家永远充满希望与曙光!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7年9月4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