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社会纵横 |
一生关爱下一代
江南路小学的孩子们在听张志渠爷爷讲故事。
有媒体称,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15年来动员和组织700多万离退休老同志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在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欢迎。
早已定居南宁市江南区的关东大汉张志渠作为“关工”大军中的一员,在从教的40多年生涯中,总把祖国的下一代当作自己的儿女,为之倾注了难以细数的情怀。
关爱从东北延伸到南疆
早在1958年,在吉林省长春市土生土长的张志渠就与教育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年方20岁的他在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一中任政治课教师,他是个多面手,体育、音乐、美术的老师临时缺了,他都能顶课,孩子们的笑容是对他莫大的鼓励。他还先后担任校少先队总辅导员,代理校团委书记,电大教学点负责人,被评为市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团员、优秀辅导员,省市镇三级农民教育、成人教育、科技工作先进个人。1975年,他调到范家屯镇委宣传组,以后又任镇教育组组长。在长白山下,他将自己18年光阴奉献给了如花似玉的祖国下一代。
1987年是他实现关爱下一代“区域大转移”的一年。他的哥哥和妹妹也从北方调南宁。在兄妹的动员下,张志渠与同是教师的妻子远离故土举家南迁。作为南宁市人才开发中心引进的他原本可以安排在市教育局工作,但为了加强基层的教育工作,他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继续“南下”跨过邕江到江南区教育局扎根。
此后11年的时间,无论是当一般干部还是领导,“关爱下一代”都是他言行的准则。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从小学校长到教师都悉心培育学生,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鼎力支持发展体育、文艺、科技等特色学校,平西小学涌现了一大批体育苗子,各小学先后共为市、自治区、国家运动队输送了近300名运动员。江南路小学创立了全国第一支少儿壮族啵咧吹打乐队,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雏鹰大队,自治区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科技教育示范学校、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多项称号。
关爱从在职延伸到退休
1998年,张志渠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这时,曾有民办中小学出高薪聘请他。城区领导也来找他,动员他出任城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返聘补贴不高,专职人员仅有1人,亦官亦兵,工作还挺繁琐。在社会职责和金钱待遇面前,他还是选择了后者。本来,按有关规定,他每天只需上午上班,下午休息,但往往下午他也闲不住,顾不上陪伴已退休在家的老伴,不是写工作计划、总结,就是往辖区单位跑,调查关心下一代工作现状,动员建立健全关心下一代工作机构,协调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城区条件有限,没有汽车,他就骑着自行车跑,或是自费坐公交车。夏天,常常汗流浃背,身上的衣服就从来没有干过。有人笑他说:“你的返聘补贴都贡献给公交公司了。”他付之一笑,辖区单位、学校、幼儿园、社区居委会,照样不时出现他忙碌的身影。
“忙还是次要的,有时还要受点委屈。”回顾退休近10年的路子,他感触颇多。有些单位领导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对关工委的工作不予配合。有一次,他到一个国有大型企业,该企业的一名领导竟然说:“你们就会搞这些花架子,我们企业要找饭吃啊!”张志渠强忍下个人的委屈,还是不屈不挠地多次到这个企业找领导做工作。精诚所至,金玉为开。后来这个企业关心下一代工作开展得很不错,受到上级的表扬。
经过他的努力,眼下,辖区共有240多个单位建立了关工委组织,城区中小学、镇、街道及社区、村没有了空白点,做到人员、经费、场地“三落实”。城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团成员已有1000多人,其中“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队伍成员已有700多人,被人们赞誉为“不求索取,只讲奉献,不计报酬,只讲服务,献了青春献白发,为了江山为子孙”的队伍。
对关工委工作“一目了然”
有活动才有活力。
张志渠与城区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抓好对少年儿童进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策划组织了“与雷锋叔叔同行”、中小学生禁毒誓师、“八荣八耻”、“讲公德,守法纪”、“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治理“五乱”等宣传教育活动,在社区建立未成年人法制教育阵地“阳光家园”,请老红军做革命传统报告,请法律专家对教育工作者做青少年心理学教育辅导。他参与发起成立“助困教育基金会”,与各级关工委一起发动社会各界捐资100多万元,使50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困而退学或辍学。还发动社会为贫困地区儿童捐赠学习用品2万多件。
“活到老学到老”是张志渠始终身体力行的准则。他撰写了多篇论文,其中《城市关工委应把工作重点放在社会》被市关工委选送参加在厦门召开的“全国部分城市关工委工作研讨会”交流。他被评为南宁市、自治区老干部先进个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江南区关工委被中国关工委评为《中国火炬》杂志宣传报道和征订发行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南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由于操劳过度,他一只原来就患有青光眼疾的眼睛病情加重,近乎失明。他平静以对,诙谐地说:“我现在对关工委的工作是‘一目了然’。”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7年8月31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