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八桂播报 |
竭尽全力,让残疾人的生活更幸福
5月30日上午,马山县残疾人康复迈开了喜人的一步:当天,该县残疾人康复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据了解,马山县残疾人康复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实施和指导全县残疾人康复、社区康复训练、康复咨询等工作;负责马山县脑瘫等弱智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聋儿听力语言训练;承担各类残疾儿童的家长培训、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类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
为了残疾人事业,马山人在竭尽全力,他们不但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还要让残疾人融入社会,走出贫困,过上和健康人一样幸福的生活。
聆听心声
2月6日。马山县百龙滩镇大球村下屯覃云祥老汉的家。
今年72岁的覃云祥老汉是二级肢体残疾人。见到从城里来了“政府”,急忙柱着拐杖让座。但心里想到自己家徒四壁,一张板凳不够三个客人落座,想给客人倒碗水喝,家里吃饭用的碗又很脏,覃老汉显得十分尴尬。
“大爷,您别忙乎,我们自已人,不客气”。
“大爷,您老知道我们国家有一部法律,叫做《残疾人保障法》,专门保护我们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吗?”“您老知道县里、乡里都有个残联机构,专门代表、管理、服务我们残疾人吗?”“您希望党和政府在住房、生产、生活和就业、医疗康复等方面,怎样帮助我们残疾人?”
……
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提纲,马山县残联调研组一行3人和覃云祥老汉一问一答,就像拉家常一样进行。
据了解,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是发展残疾人事业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国情调查和社会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年初开始,马山县在去年获得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先进县和南宁市残疾人工作模范县后,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3个调研组,深入全县60多户残疾人家中进行调研,聆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疾苦,写出关于残疾人维权、残疾人住房、生产、生活以及康复医疗等方面的调研文章7篇。
很多感人故事在这里发生。马山县加方乡民治村是个最边远、交通最不方便的地方,调查队到这里开展入户调查登记时,有1户人住在山顶上,家中有两位疑似残疾人无法下山到点参加检查。面对这样的现实,调查员冒着当空烈日,炎热天气,带上礼品,爬上山顶到这户人家进行调查登记,户主韦秀山对此十分感激,他把家中收藏多年的一瓶好酒拿出来敬这几位贵宾,紧紧地握住他们每个人的手,连声“谢谢”。
感人不仅仅这些。医务队员熊英抱着刚出生几个月的女儿到南宁参加调查培训,又提前断母乳参加现场调查;精神病科医生王亚军推迟婚期从南宁市第五医院到马山参加现场调查,在完成检查任务后才匆匆从马山县赶回南宁准备次日举行的婚礼……
感人事,动人情,不但赢得残疾人一片灿烂的笑容,还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2006年10月,该县被自治区抽调办推荐为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先进县,荣获国家级表彰。
成绩面前不止步。今年,马山县积极开展“情系残疾人,温暖进万家”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以帮扶贫困残疾人为重点,通过帮助残疾人解决就业、培训、住房、扶贫、康复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多层次多形式为残疾人提供优质、高效、温馨的服务。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扶持12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危房改造;组织80户残疾人家庭参加技术培训;帮助80名城乡残疾人实现就业;扶持110户残疾人家庭发展生产;资助4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复明;走访慰问250户以上残疾人家庭,让更多的残疾人真正得到实惠。
引导“造血” 帮助脱贫
马山县林圩镇残疾青年曾德祥因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残疾,走路只能靠拐杖帮助行走。几年前,自强不息的他前往广东打工,做些简单的手工活儿。当得知县里举办残疾人技能培训班时,他欣然加入了培训的行列。
与曾德祥一样,马山县不少残疾人通过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班,想趁着年轻多学点实用技能,以方便就业,自食其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过去,我们总认为,残疾人之所以贫困,是因为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影响造成的,没有真正懂得残疾人科技知识滞后是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缺乏科技培训和指导不到位,使不少的扶持项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没能发挥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和扶贫效果不佳。”马山县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钟转安说。
2005年以来,为转变这个“不佳”的被动局面,马山县在加大残疾人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狠抓残疾人的实用技术培训,走科技扶贫路子,提高残疾人的“造血”功能,转变残疾人的思想观念,使他们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马山县已举办残疾人就业培训班8期,参加培训83人。使贫困残疾人有系统培训学习机会,真正掌握1-2门科技种养技术,让残疾人“个个有项目,人人有固定经济来源”,确保扶贫项目顺利实施,发挥经济效益。有关部门还上下联系,积极与区内外企业沟通,组织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外出务工。两年多来,组织残疾人劳务输出150多人,拓宽了残疾人就业门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同时,马山县积极寻找合作伙伴,认真抓好基地建设,利用基地示范辐射带动到周边地区和残疾农户。两年多来,该县扶贫基地共投入扶持经费10万元。目前,扶贫基地管理科学、规范,兔种按程序免疫,生长良好,种仔已逐步分发扶持残疾人户。
此外,该县坚持扶贫到户到人的方针,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采取单位包村、干部挂户、基地带动等方式,加大对残疾人扶贫力度,按照残疾人的特点,实施“五小”项目,千方百计增加残疾人收入,逐步缩小残疾人与社会收入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带动残疾人共同脱贫致富。同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帮助残疾人发展养兔、养鸡。今初至今,该县已给30户残疾人发放种兔,每户8只,共240只,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扶持,不断增加经济收入。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7年7月4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