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宁:“返乡创业”浪潮涌动

(2007-06-12 08:58:43)
分类: 八桂播报
 

南宁:“返乡创业”浪潮涌动

 

本报记者陆波岸  通讯员文江英

 

南宁:“返乡创业”浪潮涌动

 

南宁:“返乡创业”浪潮涌动

 

南宁:“返乡创业”浪潮涌动

 

宾阳县返乡创业基地员工正在生产。(陆波岸摄)

 

  核心提示: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历经20多年“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民工潮”,在南宁这座经济日益发展的城市,悄然出现新的变化——返乡创业浪潮涌动。 


  5月22日,在宾阳县召开的南宁市返乡创业工作现场会,对10个“返乡创业品牌基地”给予授匾。这一迹象表明,南宁市返乡创业浪潮正在涌动。


  南宁,这个拥有60多万外出务工大军的城市,是什么促成了“返乡创业”潮的出现,这股浪潮现状如何,政府部门将以怎么样的态势引导这股浪潮,推动一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近日,记者就此深入探询。

 

现象:“打工者”开始大量嬗变为“创业者”

 

  外出务工,很多人从迈开双脚走出家门的那一刻起,心里盘算的往往是多赚点钱,维持生计,补贴一家油盐柴米。可部分多个心眼的人往往在这个过程捞到意外的收获。


  张贵贤,这个土生土长的宾阳人就捞到了意外收获。10年摸爬滚打的外出打工生活,让他实现了由肩扛蛇皮袋的外出“打工仔”到出口产品的企业老板的转变,并为家乡的就业开拓了一片蓝天。


  1989年,37岁的张贵贤为改变困难的家境,南下广东寻找活计。开始,由于年龄上没有太大的优势,又无技术,他只能干一些苦力活、脏活,不惜挥洒血汗养家糊口。


  这一熬就是4年。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进入一家工艺厂干编织。由于在家乡时就有手工编织的基础,他在这个工艺厂干起活来轻车熟路。特别是苦力的打工生活让他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卖力干活,学习技术。


  再轻松的活,终究还是为别人打工。每天收工后,张贵贤总在咀嚼着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念头:如果我能办一个工艺厂,不再为别人打工,那该多好!


  没想到,这个想法没几年竟然实现了。1999年,他结束10年打工生涯回到村里,拿出所有积蓄,利用在打工时建立起来的人缘关系和良好的信誉,挂靠南宁一家竹器工艺厂,自己投资办起了竹器厂,踏上了由“打工仔”到老板的返乡创业之路。


  创业之路,在憧憬与希望的背后,就是艰辛与付出。为了尽快将产品打入市场,在市场上站住脚,张贵贤跑南宁、下广东,主动参加各种交易会,寻求商机。由于工艺新颖、手工精湛、花色品种齐全、物美价廉、讲究信用,他的生意逐渐兴隆。2002年,通过多年打拼积累的经验和资金,张贵贤在自家村边自立门户办起立新工艺厂,成为真正的老板。


  随着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原厂生产规模及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2005年,当地党委、政府了解情况后,在宾阳县芦圩工业集中区划出18亩土地帮助他扩建新厂,他投资300万元建成了材料成品仓库、半成品仓库、加工地、宿舍、办公室、堆料场等企业基础设施,企业规模比以前扩大了5倍,拥有正式员工100多人,带动周边群众近5000多人就业。


  在继续抓好竹、铁工艺制品生产的同时,张贵贤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以“藤、草、柳条、水葫芦”等为原料,设计成篮、托、盘、家具等具有“新、奇、优、美”特点的饰品,畅销日本、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现在,他的企业年产值达1600万元,创税200多万元。逐步形成了集原料采购、研发、加工、出口为一体的民营企业。


  张贵贤还在企业里成立了芦圩镇竹编培训基地,把竹器编织技术教给周边村民,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由工厂提供原料和技术,将外贸定单分包给周边村民编织初加工,然后统一收购进行深加工,最后对外出口,带动了宾阳县新桥、思陇、黎塘等乡镇的群众就业。

 

探究:“返乡创业潮”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张贵贤创业之路,只是南宁市“返乡创业潮”的一个典型例子。


  马山县返乡创业人员黄家发,利用自己在广东打工12年积累的资金和经验,在马山县乔利乡创办乔昌玩具厂。该厂建设总投资100多万元,采取“公司+基地+农民”的经营模式,与总厂(广东东莞市厚街金官塑胶厂)联办,现拥有6间生产车间,员工300多人,90%以上的员工是本乡本土农村劳动力。近年来,该厂年总产值100多万元,纯利润30多万元。横县马山乡返乡创业人员马海英创办的竹编加工企业,每年为当地农民带来500多万元的工资性收入。


  据了解,从2005年以来,南宁市共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400多人返乡创业,通过他们的带动,就地就近解决了全市20多万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


  作为特有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曾一度汹涌全国各大中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的“民工潮”,为何悄然变为“返乡创业潮”,并在曾经是民工输出地的中西部地区涌动,逐成趋势?


  返乡创业农民工自身是个一重要原因。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些返乡创业农民工经过长期的“摸爬滚打”,铸就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他们有着传统的乡土观念和“根”文化,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和荣誉去打拼、去贡献。同时,他们对自己家乡的资源情况、人事关系和投资环境比较熟悉,也掌握了家乡内外的市场信息,返乡创业具有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可以保证其较高的成功率和预期的回报。


  上林县返乡创业人员韦裕救,26岁就奔波在玉林、梧州等地打工和做生意。后来在梧州苍梧县接触宝石加工业,很快掌握了宝石加工的关键技术和销售渠道。1996年,当了解到家乡宝石加工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时,他回到自己的老家板平庄开办万福第一家宝石加工厂——板平宝石加工厂。目前,宝石加工厂年产值100多万元,可同时提供250个工作岗位为当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


  有关人士还指出,由于农民工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在外务工多从事一些科技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加工、家具制造等行业。这些产业曾一度是支撑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产业。但随着这些地方资源的紧张和土地成本的提高,那些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因此,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是农民工大量回乡创业的深层次原因,它直接带动了农民工返乡创业潮的出现。


  在南宁,返乡创业人员创办诸如服装加工企业此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占有不少的分量。邕宁区中和乡返乡创业人员孙科扩创办的中和旺标针织厂,生产所需的原料全部从广东运进,生产成半成品后运往广东有关厂家。


南宁:返乡创业开花结果正当其时

 

    “农民工‘返乡创业潮’以及它所滋生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群体,正在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南宁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主任蓝成贺如此评价“返乡创业潮”。


  此中人士指出,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返乡创业潮”,把它看作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经济质量、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破口,采取有效措施,倡导、鼓励返乡创业,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勃勃生机和持久活力。


  其实,南宁对“返乡创业潮”的到来早有应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早在2005年,南宁市就启动了“凤还巢”工程。当年6月13日,第一个返乡创业基地在横县校椅镇挂牌成立。2006年,中共南宁市委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一系列富民理念中,把“创业富民”作为其中内容。今年,南宁市政府又把“全民创业”列入了全市的工作重点。目前,全市已建立了10个“凤还巢”基地,带动一大批“留守”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我市60多万人的外出务工大军,经过走南闯北、南征北战,不少人从拼搏中崛起,从磨练中成才,已从昔日的‘打工仔’、‘打工妹’变成了今天的创业带头人,实现了由一个普通劳动者向创业者的转变,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可以说正当其时、水到渠成。”南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董秀银说,南宁市促进返乡创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的优势明显,条件优越。


  “这些成绩相对于60万外出务工大军,还只能算是冰山一角,只能算是刚刚起步。”董秀银坦承南宁市返乡创业工作还是任重道远,“要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让它成为一项民心工程,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董秀银告诉记者,南宁市将重点从加强引导、突出服务和营造声势等方面入手,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鼓励和引导返乡创业,把这项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她进一步阐述说,南宁市的劳动保障部门将把树立“创业意识”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战略性工作来抓,切实转变劳务输出观念,在输出之初就向外出务工人员灌输学技能、当老板的创业意识,帮助他们摒弃“挣钱填肚子、建房子”“赚钱娶妻子”的短视意识以及最终“回归田园”的农耕意识,让创业意识贯穿于外出务工全过程。同时,还要建立一批新返乡创业基地,争取“十一五”期末,每个县区都建立3个以上的返乡创业基地。加强“亲情引导”,利用每年的重大节日召开外出务工人员骨干座谈会、恳谈会等,引导事业有成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回报桑梓。


    她说,南宁市将充分利用各级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主动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优质服务,针对他们碰到的发展“瓶颈”,组织市创业咨询团的专家上门“会诊”,解疑答难。创新培训模式,把培训从城市向农村延伸,把培训对象从下岗位失业人员向返乡能人拓展。探索更有利于促进创业的项目载体,如在全市组织实施“千名创业小老板”培训项目等,推动形成创业热潮。着手制订有利于推动返乡创业的专门性政策文件,加强维权工作力度,切实维护返乡创业企业的合法权益。


  此外,南宁市还将大力宣传返乡创业人员的先进典型、成功经验和创业精神,激发返乡创业。实施挂点帮扶和跟踪服务,形成人人关心返乡创业、人人支持返乡创业、人人愿意返乡创业的良好局面。

 

    本文2007年6月12日发表于《南宁日报·今日视点》,见报时有所删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