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纵横 |
“牛路”,在订奶那一瞬间起步
梁欢军在仁义村指导奶牛养殖户。
在江南区沙井镇仁义村流传着一段创业的佳话:有一个人在订牛奶的那一瞬间突然萌发养奶牛的灵感,并由此一发不可收拾,步步走上这条越走越牛的致富“牛路”。
佳话的主人翁梁欢军,这位已是而立之年的汉子,明明知道别人在养殖奶牛这条路上摸爬滚打最后还是血本无归的他,依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决心“一条道走到黑”,并带动了沙井一方农户发家致富。
牛刀初试
梁欢军养殖奶牛的想法,就在自己订奶牛的那一瞬间突发。
那是1997年的一天,生活中是个有心人的他在奶屋订奶时发现,自己居住的小区内几乎每家都订了牛奶,不少家庭还不止订一瓶。“这是个商机!”他想,市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独生子女多了,对牛奶的需求量一定会越来越大,养奶牛不愁没市场。
他的这一想法,很快就付诸行动。石埠就是他初试牛刀的地方,他决心从石埠开始,在这条“牛路”走出个名堂来。
可家人却担心他不但走不出来个好名堂来,还亏了血本亏年华。他的二哥一听说弟弟要养奶牛,马上赶来劝阻:“你二嫂在的那个村过去也有人养过奶牛,赔了不少钱。你再别为养奶牛投入那几万元钱,还是改行做别的吧,我们赔不起这个钱,吃不了这个亏。”
有一定经济头脑和市场判断能力的梁欢军不信这个邪。上个世纪80年代,他还在柳州读中专时就向到学校看望他的大哥建议,让乡亲们把种稻谷改为种蔬菜。乡亲们采纳了他的建议,不几年,全村种菜面积已占田地面积的80%以上,由此出现了不少种菜专业户,村民个个的腰包开始鼓起来。对养奶牛的事,他认定是件能赚钱的道。他认为,别人养奶牛赔钱是因为没经验、没技术。他没有听从二哥的劝告,决心“一条道走到黑”。
决心“一条道走到黑”的梁欢军不是蛮干,而是费一番心思。他潜心钻研,初试牛刀,慢慢地走上了“牛路”。他告诉记者,在石埠养奶牛的时候,当年的投资当年就能收回了。虽然没有亏损,但墨守成规,技术老化,奶牛发病率高,产量低,付出的精力与回报没有成正比。但这段“交学费”的历程还是值得的,为他日后做大做强奶牛养殖产业积聚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牛刀初试积累的经验和资本,促使梁欢军创业的野心越来越大,他把拓展事业的目光瞄向了家乡沙井。
他认为,沙井地势高,历年免受洪涝侵害,且气候干燥通风,更适宜奶牛繁殖。2001年,3头被从石埠拉到沙井仁义村的奶牛很快就发展到20多头,给梁欢军创造的年纯收入超过6万元的价值。这不但证实了他的判断,还让他的“牛路”越走越宽,初步实现了他的致富梦。
当然,收获的背后是血汗的付出。他说,养牛的环境适宜了,可劳作仍然是少不了的。他每天清晨6时就开始喂牛、挤奶、打扫牛圈,直忙乎到10点左右。下午2点至5点,晚上7点半至9点半,再重复上午的劳作。一年365日,周而复始。此外,每年还要给牛打防疫针,来不得一丝懈怠。
“养牛就像护理小孩一样。”他深有感触地说,养殖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学科,只要经常自觉地向书本求教,向专家求教,感性知识才能进一步升华为理性知识,才能在养殖事业上做到游刃有余。
帮百家富
仁义村人历来崇尚仁义,梁欢军的血液里流淌着这样的传统:“一家富了还要帮助百家富。”
2003年3月,为了使沙井成为南宁市个体鲜奶重要产区之一,在江南区党委、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牵头成立了拥有156名会员的南宁市江南区奶业协会,该协会成为南宁市仅有的两家个体奶业、奶牛协会之一。
“之所以没有成立奶业公司而成立奶业协会,是因为公司只是个人的,而协会可以协调、统管奶业,为完善规范整个奶业市场出力。”他说。
从此,担任会长的他实现了从普通的养殖户到管理者的转变,与同事们致力于实施“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会原则,改良品种,改造圈舍,改革饲料结构和饲养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经改良的新品种每头牛年增收达1000元以上。
同时,他还组织建立了“专家大院”,聘请广西大学的专家为技术顾问,自编《奶牛饲养与管理》等教材,培训奶牛养殖农户;建立了“服务大院”,协会下设技术培训部和技术服务部,为农户提供系统的技术培训、便捷的技术服务和信用贷款服务,使农户养殖奶牛的风险下降为零,户年均纯收入达1万至1.5万元。
他在义务担当养殖户的“市场通”、“信息通”、“市场营销秘书”的同时,与8位老板筹措资金分别投入沙井仁义、三津、南乡、同乐村的奶牛基地。这些村现共有养牛户82户,荷兰黑白花奶牛900多头,年销售原奶2100多吨,确保养殖户的鲜奶收购价格不低于市场平均价。目前,沙井奶牛基地已成为南宁市个体养殖奶牛头数最多、产量最高的基地。
奶业带动了产业链的运作。每年,江南区各镇以及邕宁区1.3万多吨的甘蔗尾、花生藤、玉米杆、稻草都成了沙井奶牛的饲料,奶牛粪便又是优质的农家肥和沼气的原料。仅这些,农民就有一笔不小的收入,直接受益农户在1000户以上。
在这条“牛路”上,梁欢军也收获了财富、收获了荣誉:2003年3月,他出席了南宁市首届农村工作会议,被评为南宁市“十佳养殖大户”;2005年,他摘取了南宁市劳动模范的桂冠。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7年5月22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