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系贫困学子 爱心溢满校园

(2007-05-09 09:23:33)
分类: 社会纵横
 

情系贫困学子 爱心溢满校园

 

情系贫困学子 爱心溢满校园

 

情系贫困学子 爱心溢满校园

 

    马山县古零镇杨圩村座落在桂西大石群山中,自然条件恶劣、文化教育落后、人口整体素质偏低,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除了耕耘少得可怜的土地,就是走出山区,到大城市务工,农民收入很低。


  杨圩村有一所小学,一所初中,由于贫困,这里的学生在求学路上举步惟艰,辍学现象时有发生。为了留住校园的莘莘学生,学校的老师可谓煞费苦心,不让自己的学生因为贫困含泪离开校园。


  今年3月初,杨圩初中学校教导处、团委从有关媒体“爱心驿站”了解到社会上很多爱心人士资助贫困学生的动人事迹,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从该校精选出了14名生活贫困,面临失学的学生,将他们的材料寄到“爱心驿站”。没想到过了几天,很多爱心人士很快与该校的贫困学生取得联系,慷慨解囊,资助这里的贫困学子,让他们继续学习,完成学业。


  最近,在杨圩,老师、学生、乡亲们茶余饭后谈论的都是与爱心助学有关的话题。

 

捐资助学  点燃希望

 

  一个个爱心故事在由此谱写,一段段深情在此延续,点燃贫困孩子们求学上进的希望。


  韦月程家住马山县古零镇新杨村,父母离异,她与年迈的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家里一日三餐只靠1亩多地为生,生活十分贫困,面临失学。该生资料在“爱心驿心”登出后,很多爱心人士纷纷伸出热情的双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先生立刻捐出500元给该女生,鼓励她认真学习。


  学生韦敏福,母亲劳作时不慎跌伤,无法正常劳动,家庭生活贫困。一位姓廖的女士得知后,给该生寄来了2000多元钱资助。贫困女生蓝连秀,家中兄弟姐妹6人,5人读书,负担重,面临失学,一位姓马的先生知悉情况后,驱车到她家了解情况,当场给蓝连秀家长2000元资助其家庭,给蓝连秀2000元钱作为上学费用,勉励她努力改变命运。


  贫困女生黄玲珍,父亲患有股骨头坏死症,花了巨额资金治疗没能治好,现在无法行走,家庭十分贫困。在南宁经商的浙江爱心人士陈先生,带了大批水果和衣物深入杨圩初中,了解该女生的情况,表示长期资助这个贫困女生。


  初三学生韦芳银,父母长年有病,哥哥残疾,家庭生活贫困,面临失学,南宁的韦女士与她先生带着浓浓的爱心,来到她家中进行慰问,当场捐资500元,并表示长期资助,直到她大学毕业。


  同时受到资助的贫困生还有覃利飞、覃雪梅、黄梅娜、李英花、石莎娜等贫困学生。在求学路上的寒冬,他们沐浴到了和熙的暖阳。

 

鼓励自强  感动学子

 

  “是您点燃了我心中的希望之火,如果说金钱把我挡在校园之外,那么您的深切关爱又把我送进了求知之门。我将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社会。”这样的语言,从受资助的贫困生黄玲珍的心底汩汩而出,和着感激之情,绵延不绝。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生长在贫困环境里的孩子们,更知道这句话的内涵和分量。


  受助的初一学生韦敏福、初二学生韦月程深情地说:“将来的我们必然也必须像今天帮助过我的人一样,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无私的帮助。”失去双亲的学生覃雪梅表示,唯有努力再努力,学到知识,学到本领,回报“亲人”,回报社会,给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让爱心光芒四射。


    15岁女孩张红来自一个贫困家庭,她本来已辍学回家一个月,但她得知受到资助后又回到了校园,开开心心的投入新的学习中去。她表示要努力学习,考上重点高中,考上大学,回报老师和社会上爱心人士的资助。
好心人李先生对受助学子韦芳银说:苦难也是一笔财富,要始终自信、自强,排除困难,学好本领,将来争做社会的栋梁和生活的强者。


  杨圩初中老师说,社会爱心人士为受助学生提供了无私援助。他们不求任何回报,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甚至没有姓名。为了山区孩子们的希望,他们切实为寒门学子排忧解难,并不定期与资助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予以关心和鼓励。这些都将是贫困孩子上进一巨大原动力。

 

社会助学  传承爱心

 

     社会爱心人士一路行来,感激、泪水、欢笑的感人场景一幕幕地上演着,社会各界好评如潮。


  杨圩初中校长韦善秋说,救助贫困学子,彰显社会爱心,不仅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象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杨圩初中受助学生家长得知自己子女得到爱心人士的帮助后,很是感动,十分感谢社会的关怀,并勉励其子女努力学习,将来回报国家,造福社会。受资助的学生家长蓝锦王,手攥着受资助的资金,泪流满面。他说,他贫困了半辈子,深受这样的爱心和爱心人士的举动所打动。


    谈起资助寒门学子们的初衷,资助蓝连秀的马先生语重心长地说:“我小时候家里也很贫困,也没能接受正常的教育,所以我现在看到很多贫困学子面临失学,就十分痛心,我一定尽我自己的能力资助贫困学生,让他们通过读书,改变他们的命运。”据悉,马先生已资助了像蓝连秀这样的山区贫困生6名。

 

本报记者陆波岸 通讯员韦英勇

 

  本文2007年5月9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