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纵横 |
农村电工杨悦宗
他们服的人叫杨悦宗,宾阳县大桥供电所一名专职电工。他们服他的原因是:在农电一线奔波了三十年,五十多岁了还要主动给别人当学生;无论台风洪水袭来,他都丝毫不畏惧,永远冲在电力抢修的第一线。因此,人们都热情的叫他杨四叔。
农网建设中的“机器人”
杨悦宗自1975年加入农村电工的队伍,一直担任电工组长。在工作中人们都称他是“机器人”,因为在农网和城网改造时,杨悦宗没有假日,没有早晚,甚至没能好好的休息过一夜。在工地安装现场,吃方便面、喝凉水是经常有的事。整个农网和城网改造工程,无处不渗满了他的心血与艰辛努力。
杨悦宗的妻子经营碾米加工厂,靠着诚信的经营、热情的服务,生意一直红红火火。家里养猪,一年出栏20多只,经常有人不解地问,你为了每月几百元的工资,日复一日地拼命忙碌,值得吗?他只是笑笑说,如果对自己工作充满无尽的爱,怀着“供电所是我家,我们要管好他,要爱护他”的信念,还有什么好计较的。
同事们如此评价说:杨四叔真的是把供电所当成了家,每次轮到他值班,他总是第一个到所里交接班,里里外外打扫卫生。
知识经济里的“老书虫”
当今时代是个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成了人们不断进取的重要手段。杨悦宗虽然50多岁了,也赶这个“时髦”,稍有空闲,他就把《农村电工刊物》、《广西电力报》、《中国电力报》、安规知识书本当成好朋友,主动找来去看。看见他那认真劲,同事都打趣般地给他另一个称呼:“老书虫”,
有时同事开玩笑笑他:“四叔呀四叔,都50多岁的人了,还能干几年,学这么多干什么?”他听后总是嘿嘿一笑说:“四叔年青时学习少,如今科技发展快,不学习就要吃不消了哦。”
在宾阳县供电公司进行10KV城网改造工程中,从大桥、新宾、邹圩三个供电所抽调了30名职工、农村电工组成一个施工组,杨悦宗被安排为这个组的安全员。在这项工程大会战中,他出色完成了工作任务,杜绝了可能发生的施工安全事故。同时,由于是初次接触绝缘电缆的安装工艺,他这个50多岁的老电工还虚心拜有经验的年轻技术人员为师,主动超前思考施工方案和工作步骤,他经常和组员们讨论相关办法到深夜才休息。
他用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农电管理工作中去,工作得心应手,凭着过硬的技术,在农网改造、城网改造和公司组织施工的大型工作中,杨悦宗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成了农电管理的当家人。
人民利益的“守关人”
2004年7月19日,宾阳县突遇大风来袭,发生了一次大洪灾,有20多根电杆被大风吹歪,廖平、红桥、黄岭三条线路停电,使大半个大桥镇陷入黑暗中。大桥供电所立即组织全所人员进行抢修。
当时雨下如注,街上积着很深的水,而且要巡视的电杆都在田间,车辆无法通行,近10公里的路程只能步行。当他们行至五七村的线路时,水已淹到齐胸深,但他们不畏艰险,先挖深埋电杆的坑,没有手推车,就人工铲泥,找石头填好杆基,巩固好杆基。可电杆又湿又滑,上杆的电工上到去又滑下来,大家心急如焚。
该怎么办?杨四叔找来了以前上杆使用的踏板,身先士卒上杆,虽然经历了不少困难,但终于成功的上了电杆。在他的带动下,电工们没有气馁,坚持完成了抢修任务,恢复了居民的生活用电。
去年8月4日,大桥镇受“派比安”强降雨影响,雨连续下了两天,因为那里的农村多是泥屋,杨悦宗担心暴雨导致房屋倒塌,使线路跌落,影响行人的安全。8月5日早上六点,他就披上雨衣,背上工具,冒着狂风暴雨前去巡视线路。当行至老塘村时,发现那里的三、四间泥屋连续倒塌,低压两线垂在地面,如果停电,会导致20多户农民无法供电。发现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后,杨悦宗马上打电话到大桥供电所汇报险情,并冒雨搬来竹木把电杆撑起来,组成了临时供电方式。由于杨悦宗及时发现险情,并做出紧急处理,使大桥供电所很快到达现场排除险情恢复供电。
2004年7月21日,骄阳似火,酷暑难当,杨悦宗带领电工组抢修大桥变廖圩线路收工回所时突然中署,被赶紧送到大桥镇卫生院输液。没想到他输液将完时,大桥红村干部电话告急:“红村农村抽水机站高压熔断器全部烧坏,群众等着抽水”。杨悦宗接到讯息后,拔开针头,急忙赶回供电所,组织本班组人员急速前往红村农排电站抢修,很快恢复用户正常供电。“像杨四叔这样的专职老电工,我们就是信得过。”事后,红村用户高兴地说。
进取、肯干、奉献,这就是杨悦宗人生的三大基石,因为他严于律已,业绩优秀,多次被评为优秀农村电工。如今已年届55岁的他,依然奋战在供电营抄岗位上,担任着电工组长,为农村用电群众奔波。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7年5月1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