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挥起鞭子揽羊财

(2007-04-18 08:47:37)
分类: 社会纵横

 

挥起鞭子揽羊财
——马山县贩羊人的风雨人生路

  挥起鞭子揽羊财

挥起鞭子揽羊财

 

挥起鞭子揽羊财

蓝云龙和他收购回来的黑山羊。(陆波岸 摄)

    靠山吃山。不少马山人依靠饲养山羊走过了清贫已被外人所熟知,传扬山外。可这里土生土长的贩羊人,为了把一批批山羊从这里拉出去,长年累月在养羊人和山羊消费市场之间奔波,他们收获多少酸甜苦辣,他们收获多少风雨,收获多少甘露,却很少被外人所知。

  4月13日下午,记者走进马山县白山镇内昂路一个贩羊人的家门,和目前正坐阵这个家门贩羊行当第一把“交椅”的蓝云龙促膝交谈。

徒步,演绎“羊司令”风雨人生

  在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徒步上百公里,日夜赶路是一个怎么样的情景。而在这个徒步过程中,还一路挥着鞭子,像山羊大军的司令一样,赶着山羊浩浩荡荡往目的地赶路,更让人钦佩。

  有商品需求就有商品生产,商品生产与商品需求之间往往需要一根纽带,才能最后促成商品流通,完成交易。在这根纽带中起作用的,往往是商人,他们为了谋取属于自己利益,经营起商品贩卖这个行当。马山山羊从羊圈走出山外,走遍全国各个消费市场,不但需要一代代勤劳的养羊人,还需要一批批经营商品贩卖的精明贩羊人。

  马山饲养黑山羊历史悠久,早在明末清初,黑山羊就销往香港和东南亚各地。也就是说,至少从明末清初开始,这里就留下贩羊人奔忙的脚印和清脆利索的算盘声。但那个时候,贩羊人是如何在这里经营生意,如何走村窜户,将一头头山羊收购回来,然后成批送往至少百里之外的消费市场,现在的人似乎已经说不上来那些曾经的故事。
蓝云龙的父亲是那段“曾经的故事”演绎者之一,也是蓝云龙这个家门贩羊行当的“领头羊”、“开山祖师”。父亲当年是如何演绎这段故事,54岁的蓝云龙也说不清,他只知道父亲那一辈贩羊人“实在不容易”。

  他告诉记者,父亲那一代贩羊人,交通不发达,每天都是徒步翻山越岭在马山当地进村入户一头头地把山羊收购回来,等收购达到一定数量后,再成批送出去。最让人钦佩的是,他们那一代人把山羊送往市场这件事。因为交通不发达,他们只能赶着一群山羊,徒步而行。这徒步不是一两公里,有时候甚至上千公里。近的到贵港,远的到梧州、广州。

  蓝云龙的父亲“羊司令”的生涯,就是在这条贩羊路演绎的。由于山羊都是从四面八方收购来的,不是同一个羊群,不合群,没有任何凝聚力,一头走东,一头走西,赶起来很吃力,但一走出家门,就得不顾风吹雨打马不停蹄地往目的地赶,稍微歇脚就会产生耽误时间,山羊体重过度损耗,这是生意所不允许的事。单单说从马山到贵港这段路,他们必须吆喝着山羊从马山出发,途径上林、宾阳、黎塘、覃塘,一路徒步到贵港,最少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

  然而,为了一家子的柴米油盐酱醋,他们不惜用自己的脚印和赶羊的鞭子,在漫长遥远的贩羊路上演绎另一种人生。

海风,那场难忘的遭遇

    也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排行第二的蓝云龙和弟弟接过父亲的衣钵,在这条贩羊路上继续走下去,直到今天,已经54岁的他,还没有说要“退休”。

  22年前的1985年,年纪刚过30岁的蓝云龙放下手中干农活的工具,一心走上了贩羊之路。自从第一脚迈上贩羊路,蓝云龙已经不像父亲那一辈贩羊人一样“实在不容易”,特别是近年来交通日益便利,就是走村窜户收购山羊,有时候还是骑摩托车,把山羊拉出去也都是装车,以汽车四个轮子的飞转代替前辈两条腿的丈量,把这条贩羊路一步步走下去。二十多年的贩羊路,他和同一辈贩羊人一样,打拼的历程似乎没有太多的波澜,但一次遭遇却让他心有余悸,记忆犹新。

  商海风云莫测。蓝云龙就是在风云变换莫测的大海上遭遇了到“目前为止最惨的一次生意”。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蓝云龙按照和客商约定的时间,拉了一车山羊准备取道北海,经过水陆前往海南,换取商人所追求的利润。可满怀希望地把山羊拉到北海时,蓝云龙却傻了眼。北海海面乌云翻滚,台风咆哮,浊浪滔天,所有船只都只能靠岸停泊,无法出海。“惨了!”蓝云龙心里叫苦不迭。

  开弓没有回头箭。一车100多头山羊已经拉到人生地不熟的北海,再拉回来已经不可能。在那个日有晕光、渔船进港的下午7时,蓝云龙只能硬着头皮把山羊赶上船只,停靠在海岸边,一边心里自我安慰说“天不生无路之人,”一边焦急地等待着老天爷的开恩。然而,这一等待相当漫长,连续两天两夜的等待,好像过了几辈子一样漫长难熬。直到第三天,海面上才风平浪静,他和被困北海的各路客商、旅客才得以纷纷上船,漂洋过海,奔赴各自前途。

  蓝云龙说,一般从北海渡船到海南,只要一个晚上就到了。可被台风一耽误,100多头山羊两天两夜没有吃喝,饿瘦了不少,到达海南交易时,一批羊损失了8000多元。“8000多元对那个时候来说,已经是个大数目了!”

  “这个损失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灵。”蓝云龙说,他们从马山出发时,北海海面已经刮起台风了,但当时没有手机,信息不灵,都是盲目行事。所以,那次损失以后,他更坚信了生意不但需要精明,懂得市场行情,在价格上计较分文,还要把握与生意有关的信息,比如天气变化等等。如果盲目行事,蛮干一场,不但生意做不好,就是成本都保不住。

羊财,架起村民到城镇居民的桥梁

  商贩追求的就是金钱上的利益,最后发家致富。一批批山羊通过蓝云龙手中赶羊的鞭子挥赶出去之后,换取回来的是一点点的积蓄,直到今天,这积蓄还在不断往上增加。这让蓝云龙和马山许多养羊人和贩山人一样,发了一笔不小的“羊财”。

  蓝云龙告诉记者,10年前的贩羊生意那可以说是“红红火火”。他一个月收购后拉往广州、海南等地的山羊就有两到三车,一车在100到200头之间,一年经过他的手送出去的山羊相近7000头。一头山羊成交后的纯利润是多少,蓝云龙没有正面回答,可记者心中算了一笔帐,如果一头山羊能赚到5元钱,那他一年的收入也已经相当可观了。

  在收购山羊的过程中,蓝云龙发现不但贩山羊有钱赚,养山羊的收入也相当可观。最后,他建起了羊圈,一边贩卖山羊,一边饲养山羊,横下心来发“羊财”。养得最多的时候,一批就有60头。

  2005年,随着贩羊生意的扩大以及检疫要求的提高,蓝云龙和弟弟、妹夫一起筹资2.8万元建起了一座“供港活羊中转站”,对收购回来等待交易的活羊进行集中喂养、消毒,做一个比较接近现代化的贩羊人。

  山羊着实让蓝云龙发了起来,并让他实现了从村民到城镇居民的转变。1995年以前,蓝云龙一家几口都住在祖祖辈辈的居住地:马山县白山镇大同村弄力屯。他贩卖山羊时,都是把一批批山羊从弄力屯赶出来,经过县城装车出去的。每次从县城的内昂路披星戴月匆匆走过时,蓝云龙心里都在咀嚼着一个祖辈们咀嚼过但都没有实现的梦想:把家搬到县城来。

  到了1995年,蓝云龙的这个梦想在赶羊鞭子挥洒之中实现了。他拿出积蓄中的1.2万元在县城买了一块地皮,建起了一幢属于自己的房子。连装修一起,这幢“羊楼”总共花了他13万元。和蓝云龙一起做贩羊生意的弟弟和妹夫也如愿以偿地发了“羊财”。现在,他们也都到县城建起了新住房,过上了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好日子。

  “如果没有做贩羊生意,这些都只能是一个梦想。”蓝云龙说。他的老家是几间砖瓦房,现在已经没人居住。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7年4月18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