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美“牛的”有点“牛”

(2007-04-05 23:20:56)
分类: 社会纵横

 

扬美“牛的”有点“牛”
  
扬美“牛的”有点“牛”

走在“钱途”上的扬美“牛的”。

  谈起牛和车结合起来的交通工具,相信不少人的闹海中会浮现“老牛拉破车”这样一个词,以及这个词所描绘的情景。
  江南区江西镇扬美古镇村民们拉着黄牛套上车子而成的“牛的”,给人的感觉却是另一番情调:悠然自得地坐在“牛的”上,在古镇一路探古访幽,这是一种难得的闲情野趣。
  3月27日,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广西少有“牛的”现象及其背后的故事,记者造访了江南区江西镇扬美古镇。
歪打正着  应运而生
  把“老牛拉破车”做成一个产业,做事人是扬美人,但出点子的人却来自到扬美旅游的游客。
  1997年,受左江对岸下楞村开发旅游业的启发,扬美开始加大旅游发展的力度,努力打造扬美旅游这块品牌,慕名而来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
  次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牛的”应运而生:一天,扬美新民街村民阿梁赶着牛车出外做工,路上碰见一家子游客,小孩对牛车很是好奇,闹着要上去坐坐。正好也走累了大人便和阿梁商量能不能用牛车载他们一家走一程。看这一家人的好奇与诚恳请求,热情好客的阿梁欣然应允。
  但用于干农活的牛车上没有可以坐的地方,为了让客人坐得稳当,灵机一动的阿梁索性将一根扁担横着架在车厢上权当凳子,让这一家子游客坐上去,才吆喝着牛车咿咿呀呀地往前走。阿梁没想到的是,游客下车后,还高兴地付给他5元钱辛苦费。
  阿梁外出干活有5块钱意外收获的消息一传开,从村委会到村民都动起了心思:“牛的”既能为游客解乏助兴,又能赚钱!村民们看到了“老牛拉破车”另外一个“钱途”,他们决心好好打造扬美“牛的”,在这条“钱途”上试着走一走。
  经过一番策划,扬美“牛的”很快出现,并又最初的两三部发展到最盛时的42部。让人叫绝的是,扬美“牛的”导游以40岁左右的农村妇女居多,“平时荷锄下地劳动,闲时赶牛载客导游”成了她们的生活乐趣和常年生计。
规范管理  提升档次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扬美“牛的”也曾历经这样的发展历程。
  “牛的”数量猛增,难免鱼龙混杂。“牛的”虽然不是机动车,但也有风险。黄牛性情比水牛温顺,但有的黄牛由于驯化不够,发起脾气来容易出事,曾经出现过牛车失控翻到路边的事,虽然游客没有受伤,但对旅游景点声誉的影响不容忽视。同时,“牛的”导游素质参差不齐,无序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牛的”导游不会说普通话,对景点的讲解不熟悉,为争游客互相压价、扰乱市场。
  为了让“牛的”走“正道”,城区、镇、村旅游办动了脑子,要走规范管理的路子,成立了“牛的”致富联合体,淘汰了一部分“牛的”,对“牛的”导游实行挂牌制度,由“官方”和“牛的”导游共同出资,将“牛的”统一装饰一新,并且每两年喷漆翻新一次。同时,将景点的规范讲解资料发给“牛的”导游,要求导游熟记讲解内容,会用“双语”(白话、普通话)讲解。此外,对“牛的”行走状况进行安全检验,力争做到万无一失,确保游客安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扬美“牛的”现在虽然只有14部,数量减少了,但更精练了,服务质量更高了。星期一至星期三客源较少时,每天都有四五部“牛的”出车,星期四至星期天或黄金周旺季时则“全员上岗”,确保游客的需要。
走近“牛的”  倾听心声
  古镇牛车新产业,“牛的”像村民们的初衷一样在古镇这方土地上走出了一条可观的“钱途”,“牛的”的主人们和这个古镇一样,也有自己的酸甜苦辣。
  在新民街口,记者与编号为“牛T012”的“牛的”导游杜翠仙攀谈起来。她夫妇俩从1999年开始经营“牛的”,平时做农活,有游客来就出车,旅游旺季时日进150元至200元。她说,每次出车,在两个多小时内陪游客游玩八大景点和几个小景点,讲解,陪照相,走一圈下来也相当劳累,但只要游客玩得开心,他们就会忘掉劳累,继续登程。
  “‘牛的’是扬美旅游的‘窗口’,导游要有职业道德。”杜翠仙深有感触地说。有的粗心游客将豆豉、梅菜等土特产遗忘在“牛的”上,她都想方设法还给失主。有一次,一个游客把东西落在她的“牛的”上,她还追到几百米外的金马码头,在即将开航的“星岛”号游轮上将失物交还游客,令游客感激不已,连声赞誉:“扬美山美水美人更美。”而有一次她就蒙受了不白之冤:有一男一女游客不知出于什么动机,硬说将钱包遗忘在她的“牛的”上,还报警叫公安人员去她家里搜查,结果一无所获。此事对她的打击不小,她也曾经产生过撒手不干的念头,但为了扬美的旅游事业,她硬是没有离开心爱的“牛的”。
  编号为“牛T015”的“牛的”导游梁珍英43岁,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凭”,经过几年的拼打磨练,现在不但会说普通话,而且掌握了古镇的很多历史掌故,解说起来有板有眼,颇有点专业导游的样子。她还学会了“Welcome to Yangmei”(欢迎你到扬美来)等几句简单的英语对话,很是令“老外”刮目相看。黄牛是她干事业的好帮手,她悉心驯服黄牛,达到“人懂牛意、牛随人意”的境界。问及今后的打算,“生意好不好都要坚持做下去。”抚摸着心爱的黄牛,她和丈夫怀着对古镇文化的一片深情这样说。
本报记者陆波岸  通讯员王宗骏  刘明珠 文/图
  本文2007年4月6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