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纵横 |
关注广西宾阳炮龙节——
广西宾阳县人说炮龙节
群邹玉特在制作炮龙。(陆波岸 摄)
邹玉特在制作炮龙。(陆波岸 摄)。
香港文汇报广西网3月2日电(记者陆汉魁 通讯员陆波岸)炮龙节上,多少激情刺激无法描述;炮龙背后,几许神秘的故事有待讲述?
一年一度宾阳县炮龙节炮声还在耳际,记者再次前往广西宾阳县,走街串巷,探访这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及其幕后故事。
300年还是900年,说不清的炮龙
虽然没有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的问题难以回答,但宾阳炮龙的起源及其历史确实费人一番琢磨,包括当地最年长的炮龙艺人。
“宾阳的炮龙节在明清时就有了,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宾阳人说。
“宾阳县的炮龙节已有900多年的发展历史,每年正月十一晚都要舞炮龙。”还是宾阳人说。
300年还是900年?炮龙节源于何时,宾阳人无法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宾阳的县志也没有明确的记载,民间传说颇多。
宾阳县芦圩镇部分老人告诉记者,宾阳人要如此疯狂地舞炮龙,起源于镇上一个卢氏家族。他们说,1664年,卢氏三兄弟因为谋生,由广东水花门楼搬迁到宾阳,由于他们的家乡有在正月十一舞炮龙的民俗,所以有了家底后的卢氏长者思乡浓烈,便把这一习俗移植到宾阳。由此,炮龙节成了宾阳独具特色的地方性传统节日。当炮龙起舞时,人们就抱子抱孙去钻龙肚,以求吉祥。龙进宅起舞更为吉利,有的求子心切,与龙队私下预定取龙珠以求来年添子发财,人才两旺。舞炮龙需连续一昼夜甚至两昼夜以上。曾到过广东祭扫祖坟的卢氏人说,“那边也有过舞炮龙的民俗”。
如此算来,第一条炮龙是由芦圩镇卢氏家族开始舞起到今天,宾阳的炮龙节至少有300年历史。
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却颇有传奇色彩。相传北宋朝廷派枢密副使狄青镇压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率的农民起义军到达宾州(今宾阳县),获胜后,官府强制当地农民以舞炮龙表示纪念,后来变成了一种习俗,人们每年都定期过起了炮龙节,至今已有900年多历史了。舞炮龙这个民俗传统就这样生生不息的传承下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关于炮龙节的起源,当地不少有研究的人都曾经撰写文章探讨争鸣,但至今众说纷纭,答案多元。
承传技艺几百年,炮龙人说炮龙
是炮龙孕育着宾阳一代又一代炮龙艺人,还是这些炮龙艺人让宾阳炮龙一代又一代承传下来,直到今天?舞炮龙的背后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记者来到宾阳县城中和街这个被人称为“龙号”的人家,拜访“掌柜”冯存德。
炮龙老艺人冯存德20余年扎龙不止,手艺已日臻纯熟,其龙点睛可舞。走进冯存德的家里,堆满了扎龙所需的竹木。67岁的冯存德握着正在扎制的龙珠,堆满着笑容迎了上来。屋内,5个龙头红须蓝鳞,张牙舞爪,栩栩如生。
面对面坐下后,冯存德开始向记者“披露”了制作炮龙的“内幕”。他说,炮龙仅龙头便有1000多个绑结点,要精心扎制近半个月。地上有个正在扎制的龙头,全用竹片做骨,弯成所需形状,以细铁丝扎牢。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扎制炮龙已经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比如龙的眼睛要用手电筒来做,到了晚上龙眼才能光芒四射,就如同龙在云中腾云驾雾一般。此外,龙鳞也由原来的贴纸改成直接用颜料画了,这样舞起龙来,龙身才会更加牢固、闪闪发光。龙身由竹片编织而成,与龙头龙尾共为9节,中间用绳子和龙布相连。龙身要糊上4层特制的纸,方能抵御鞭炮“轰炸”。
冯存德介绍,宾阳目前仅存数家“龙号”,掌握此手艺的都是他这般年纪的老人。说起扎龙的艺术,冯存德直言,一半是看老辈艺人制作,另一半则是不断学习改进而成。古人说,龙生五相,蛇身,鸡脚,鹿角,鱼尾……龙其实是不存在的,凭着想象,他觉得红须蓝鳞好看,就画成这样了。
扎龙大有讲究。一般人只能制作红须的成年龙,而白须老龙,只有芦圩一位接近90岁姓卢的老人才有资格扎制。龙扎成后,还不算完工,须经指定的美术高手“点睛”,完成“点睛”仪式后,龙便有了“生气”。此外,龙角一定不能画成金色的,因为《封神演义》中有个故事说,金角龙是死龙。舞龙时,龙的前方有两颗珠引路。红色的叫财珠,五色的叫引珠。财珠先行,引珠随后,龙头随引珠走。
宾阳人舞炮龙时,舞龙者分多套人马,轮流举舞,他们头戴藤帽,身系腰带,赤膊上阵,任由鞭炮狂轰滥炸,而且鞭炮烧得越厉害越过瘾。是什么在支撑着这群不怕生命危险,又是什么“灵丹妙药”让那些满身伤痕的宾阳舞龙人第二天又变得生龙活虎了呢?
冯存德说,表示自己的勇敢,这个是一个,另外也是图个吉利,图个吉利是什么呢?把去年的衰气全部把它炸掉,今年我的鸿运一定来了。另外,有了伤口以后,睡觉睡到席子上面,那就不太好受,所以舞龙被炮炸伤一点的,到晚上睡觉的时候,一般都拿芭蕉叶来垫着睡觉,它就比较凉快一点,他的伤口就不太疼,也好得快。
宾阳的炮龙人不但让炮龙在自己家门口起舞,祈祷吉祥,还走南闯北扬起宾阳“炮龙”的声名。
宾阳县芦圩镇三联街邹玉特接过父亲做炮龙的衣钵,多次到海南等地做炮龙、舞炮龙,让外地人领略了宾阳这个起舞了上百年的民间民俗技艺的神秘与刺激。2001年12月3日,河池市第三届铜鼓山歌艺术节在大化瑶族自治县举行,艺术节主舞台上一条宽3米,高6米,长30米的巨龙格外引人注目,演员们出场退场都要从龙肚子走进出,成为这台艺术晚会的一个大亮点。这条宾阳县做“龙”史上最大、最高、最长的龙,正是邹玉特和他同行的杰作,他们花了整整40天才能完成。
暂时说不清的是炮龙渊源,可宾阳县炮龙制作技艺和宾炮龙故事,却那么精彩,那么恒久不衰,令人钦佩。(完)
责任编辑:陆汉魁
来源:香港文汇报广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