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纵横 |
村民的“灭火器” 基层的“防火墙”
——记宾阳县新桥镇马村村委支书郑有聚
——记宾阳县新桥镇马村村委支书郑有聚
郑有聚,一个普通的“村官”,在平凡的工作中悟出深刻的道理:“群众的事不是小事,无论纠纷大小都要耐心细致处理好。”
宾阳县新桥镇马村村委支书郑有聚,17年如一日,在排查和调解群众纠纷的工作最前沿奔忙,成功调解各种民事纠纷36起,防止械斗的发生12起,及时制止群体性上访8起,被授予2005年度、2006年度县、镇“综治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为广大“村官”树立了良好的公仆形象。
村民家常的“灭火器”
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作为一名“村官”,郑有聚却要常常断村里的家务事,大到户与户之间的脸红脖子粗,小到婆媳之间闹别扭。
新桥镇马村村委辖区内有10个自然村,人口4452人,矛盾纠纷比较复杂。郑有聚自1990年担任该村委支书以来,他凭着对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人民调解工作。
2006年8月,新留村民黄某因为婚外恋和妻子闹离婚,夫妇俩经常争吵打斗,冲突不断升级,剑拔弩张,大有不共戴天之势。认为作为“村官”不能“隔岸观火”的郑有聚,带着一份沉重的责任心,推开这个迷漫着“硝烟”的家庭的大门,从家长里短到国家法律,苦口婆心进行调解,融情于法。经过反复做工作,夫妻俩终于和好如初,从而及时挽救了一个面临崩溃的家庭。
这样的“灭火器”,郑有聚没少当,几乎是哪里有“火”就往哪里“提”。而且,往往这个“灭火器”一到,很多“火”都能如愿而灭。
同年10月,财产分配不合理这根导火线燃起了刘西村郑有宣户的“战火”,而且越烧越旺。这家婆媳两人在这场“火”中反目成仇,形同陌路。郑有聚这个“灭火器”一到,以社会公德和法制理念与她们促膝长谈,从矛盾的争执点慢慢和她们一起找出正确处理问题的办法,婆媳俩听后心服口服,分别作了自我检讨,并答应今后一定互敬互爱,尊老爱幼,和睦共处。
2006年8月12日,马岗村林某到邻村黄某到私炮生产作坊领取炮竹半成品回来加工,因操作不慎发生爆炸,造成林某子女一死一伤的惨剧。事故发生后,私炮作坊老板主动支付了住院医疗费,但对死亡赔偿数额未能达成协议,林某多次索赔未果,情绪波动很大,不断到镇、县政府上访。
这把“火”可不小,关乎人命,大意不得。郑有聚从案发的第一时间起,就组织村委干部做双方当事人家属的稳定工作,针对私炮作坊主人以老板已被刑事拘留为由拒绝赔偿的情况,他迅速召集有关人员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协商调解。
由于工作方法得当,这把眼看就要成灾的大“火”终于被“扑灭”,双方很快达成和解协议,林某热泪盈眶地拿到了赔偿款。
基层稳定的“防火墙”
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烦杂琐碎,有时却又吃力不讨好,但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甚至给人民群众、当事人带来不可弥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了做好调解工作,郑有聚总是想方设法挤出时间学习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抓住群众普通关心的热难点问题,按照纠纷的先急后缓顺序进行调查摸底,研究对策,依法调解,确保辖区社会稳定,甘愿充当基层平安的“防火墙”。
2006年6月,马岗村刑释解教人员黄某回到村里后,面对家中缺钱少粮、责任田又被集体收回的现状,十分渴望得到社会的理解、关心与帮助。然而,他找到村民小组要求承包土地却没有得到明确答复,为此和村干部顶撞,逐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心理。
这把怒火非同小可,一旦蔓延,势不可挡。郑有聚当起了“防火墙”,要把这怒火给挡住。他从生活方面给黄某一定的救济,帮助他渡过难关,以真情感化稳定他的思想。然后与村民小组代表协商解决承包土地的问题,要求村民对黄某多些信任不歧视,多些感化不排挤,多些团结不孤立,使他真正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克服“破罐子摔破”的思想,与过去的不良行为和思想告别,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出现新情况、新特点,各种矛盾纠纷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有的还相当激烈。为了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维护社会稳定,郑有聚十分重视健全和完善村委调解小组工作制度,着力构建村级调解网络,一旦发现矛盾纠纷及群众上访苗头,立即开展调解工作,把问题处理在基层,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2006年9月29日,刘西村自来水管道被老宁村几个别有用心的人破坏,造成刘西村群众饮用水困难,引起两村之间矛盾激化升级。
就在矛盾随时都有可能碰出“火花”的关键时刻,郑有聚这堵“防火墙”及时发挥了作用。他马上赶到现场调查核实,稳定双方干部群众的情绪,并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馈,商讨解决办法。
由于刘西村与老宁村多年来积怨较深,事态一时难以平息,镇党委、政府立即派出调处工作组和郑有聚深入到村到户,召开村干部群众代表大会,依照法、理、情,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经过六天六夜的极力劝阻与开导,最终于10月4日将矛盾纠纷化解,达成和解协议,刘西村民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避免了群体性械斗流血事件的发生,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该村的和谐与稳定。
本报记者陆波岸通讯员朱立胜 陆世祥
本文2007年2月6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