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八桂播报 |
相互支持 相互帮助 共同发展
江南区:军民共谱鱼水情
军民情深。(韦文清
摄)
近年来,江南区根据城区军事地位重要、是护卫首府南大门这一特点,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对双拥活动内容和形式进行开拓创新,坚持巩固、发展、提高,坚持抓基础、抓基层、抓落实的要求,共同谱写了双拥工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做到“五纳入” 双拥花儿开
江南区独立驻地连以上部队20个,是南宁市县(区)驻军人数最多的一个城区。
近年来,该城区各级党委、政府和驻军单位从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加快地方经济建设和部队建设的高度,切实加强对双拥工作的领导,坚持把双拥工作摆在事关全局的位置,做到“五纳入”,即:纳入党委、政府和部队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一把手”任期目标;纳入有关职能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纳入财政经费预算。
辖区军地各级单位都层层建立健全了双拥工作机构和服务组织,基本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双拥工作网络,为进一步开展双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江南区的双拥工作成绩喜人。2004年被评为自治区“双拥模范(县)区”,2005年获南宁市“双拥模范(县)区”荣誉称号,城区双拥办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双拥办。
目前,30多万字的《江南区军事志》已召开三级评稿会,经过修改充实,已进入逐级审查验收阶段,进度居全市各县区前列。成效显著的双拥工作有力地促进了辖区三个文明建设和部队建设的发展,为南宁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和城区争创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区“三连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四三工程” 拥军入人心
加强国防教育是双拥创建工作的重要途径。
江南区坚持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实施国防教育“四四三工程”,即:国防教育进议军会、进武委会、进党校课堂、进新闻媒体;国防教育与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相结合;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与征兵相结合;与双拥共建相结合;在国防教育“四结合”中开展普及教育、行为教育、专题教育。
江南区在辖区21个城市社区和30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利用51所文明市民学校,对约20万名学员进行国防教育。各级人武部门也利用整组、训练、征兵和季课时机,通过报告会、文艺演出、开设国防教育课等活动,开展对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国防宣传教育。城区出现适龄青年报名参军热,每年征兵时,适龄青年报名率均达95%以上。
城区教育部门结合中国近代史,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光荣传统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各中小学校坚持把新生进行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五一路小学成立少年军校,开展以军促智、以军健体、以军创美的教育活动,被全国少年军校总校命名为“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授予“三化”标兵称号,2004年11月,获全国国防教育优秀组织奖。
近年来,江南区结合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开展“勿忘国耻,固我国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引导辖区军民把市场与战场、思富与思危、稳定与发展结合起来,强化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使国防双拥宣传教育阵地遍布辖区各个角落,形成了浓厚的双拥氛围。
重优抚安置 谋和谐发展
江南区高度重视专业干部、退役士兵的安置优抚工作。2006年,共发放各类优抚(待)金97.0094万元。
参加自卫还击战的退伍军人、伤残军人邓耀梓,原在江西镇供销社工作,因单位经济效益不好等原因成为下岗工人,已有4年多没有工资领取,两个孩子正在读书,开支大,生活比较困难。江南区有关部门通过协调,给他安排了一份残疾人协管员的工作。苏圩镇伤残退伍军人梁昌威因家庭困难,城区分别给予生活补助及医疗救助共3000元。苏圩镇联英村烈属覃月媚,因患中风后遗症,家庭支出较大,城区给以困难救助1500元。
据介绍, 2004年以来,江南区城区机关安置军转干部18名,区属事业单位安置退伍军人4名;拨专款为新接收的5名6级以上伤残军人办理医疗保险。城区在社区居委会人员安置上,政策向军嫂倾斜,安排15名军嫂进入社区工作。优先安置随军子女入学入托,2005至2006年,各中小学校优先照顾部队子女入学入托共253人次,减免费用18.24万元。
同时,城区还积极解决好优抚对象的住房难问题,拨款2.2万元为8户在乡老复员军人维修或重建住房。为生活困难的优抚对象落实了双重保障,在定期抚恤补助的基础上,城区188名优抚对象全部纳入城镇和农村低保救济范围。城区还对未纳入定补的各个时期的参战退伍军人和支前民兵民工,适当放宽条件给予办理低保。
驻辖区各部队视驻地为故乡,大力发扬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贯彻服从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方针,在完成战备、训练等各项任务的基础上,积极支援辖区的经济建设。诸如帮助开展抗旱春耕生产,为驻地村民无偿提供柴油;为周边群众义务架改设高压线路和安装自来水管,为当地群众看病、义务修理各种农机具、家电,培训各类技术人员。驻军部队积极支持驻地发展生产、扶贫帮困、抢险救灾和搞好环境卫生等,自觉参与各项社区公益事业建设,树立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良好形象。
本报记者陆波岸
通讯员韦文清
本文2007年1月29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
前一篇:十指错落奏佳音 一腔热忱为天琴
后一篇:路,托起瑶胞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