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八桂播报 |
六百“泥腿子”造就一个大景点
宾阳县古辣镇蔡村农民自行开发农业旅游产业
古宅和游古宅的人。(陆波岸
摄)
1月9日,来自宾阳县城的一批游客进入蔡村时看到3个农民正在修建一间据说是景区售票亭的建筑物,心里不禁纳闷:几个农民这样敲敲打打能做出什么大事来?
2005年4月份以前,包括蔡村自己的人也都这样怀疑自己,甚至有反对的声音:农民不好好种田,吃饱了没事干,瞎折腾什么旅游?
今天,跨入那道名为“向明”门走进这座五百年的大宅院,人们看到经过这些农民一年多时间的折腾,这里昔日长满杂草的古建筑群已经有模有样,并被自治区旅游局评定为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时,不禁感到震惊:这些“泥腿子”不简单!
一定要做点别的事
耕田种地,自古以来就是农民份内的事,最多就是夹杂着经商做生意什么的,但开发旅游,而且整个村庄的农民携手搞有模有样的旅游业,并不多见。至少在宾阳县内是少见的。
2005年以前,宾阳县古辣镇蔡村村民还是很“本分”的农民,直到看到“说普通话的人”背着照相机不断来到村里,踩过杂草丛生的村路进入古宅群,拿着相机对着屋檐拍一轮,照着窗户来几张,并走进村民家里,询问很多与古宅相关的人和事时,村民开始思索:这些老房子怎么这么吸引人?
后来,他们知道一个名叫蔡呈书的蔡村儿子在教书之余发表了一篇题为《宾阳蔡氏古宅探幽》的文章,介绍了这个“藏在深闺人未识”古建筑群:蔡氏古宅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占地面积75亩约5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有房189间。古宅群规模庞大、气势恢弘,建筑艺术极具岭南特色,环村水系将古宅环绕包围,更富江南水乡韵味。同时,古宅群还具有一系列完善的给排水、防火、防盗、防御系统。蔡家先祖来自孔子故里,历来推崇孔子,尊奉儒学,子弟发奋读书,书香缭绕500年至今绵延不息,家族代有才人出而领尽风骚。目前,古宅群除有2座房屋崩塌毁坏、部分门窗损坏、文人字画和古董家具流失外,主体建筑保存完好。
外面的人从文章中了解了蔡氏古宅,并引起越来越多“说普通话的人”的兴趣,他们要来这里探个究竟。这些“说普通话的人”就像播种机,回去以后不断宣传推广蔡氏古宅,这座与村民朝夕相伴已经找不出什么新感觉的老房子被越来越多的外人所知道,来到蔡村看古宅的人越来越多,村民家里常常有陌生人来作客,追问古宅的历史。
说来也是机遇。2005年初,南宁市提出加快建设环大明山旅游圈建设,宾阳县对全县的旅游资源进行新一轮调查整合,其中包括蔡村。在县领导带队踏进蔡村查看这些古宅群,和村民座谈时,这些原先除了耕田种地就做生意的农民的思维不再停留在“这些老房子怎么这么吸引人?”这样的困惑,他们眼睛一亮:除了耕田种地,我们一定要做点别的!
使上“双抢”干劲
村民们说要做点别的,就是要利用这些古宅开发旅游产业。但什么叫旅游,产业又是什么一回事,农民普遍不知道,头脑里完全没有这样的概念。
一开始,村里就有人怀疑“有些人头脑发热”,吃饱没事干瞎折腾,对搞旅游持反对意见。特别是“蔡氏古宅旅游开发筹备小组”决定将古宅内外一些乱搭乱盖的建筑拆迁时,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和压力。这些建筑的主人提出:如果今后旅游搞不成,非得把现在拆掉的建筑给还回来不可。
这旅游怎么搞?筹备小组心里确实也没有多少谱。2005年6月28日开始,一个主要由8位村民组成的“考察团”脚步踏上杨美古镇,随后走进陆川县的谢鲁山庄、贺州的黄姚古镇等地,对这些以古建筑为主体的旅游景点参观取经。
取经回来,村民们基本上达成了一致意见,这旅游可以搞,而且要搞好。从此,他们团结一心,使上“双抢”的干劲朝着他们的目标去干,起早贪黑,风雨无阻。
古宅要古,而且要把当年书香气重新恢复起来。村民们四处打听,自筹2000元资金在邻村买到一棵香樟树,准备制作一批牌匾和对联,刻上文字悬挂于古宅的各个门上。这是一棵老树,为了顺利把它砍伐并拉回来,又不耽误古宅修复,村里妇女自动顶上男子古宅修缮的活,每天搬砖和泥,铲草除垢。30名男子全部出动,负责砍伐香樟树。当他们把香樟树砍倒时,意外发现这棵香樟树的树根十分硕大,而且很好看。大家意见合计一番,马上决定把这树根挖回来,做修建古宅之用。
老树根要挖谈何容易?为了这树根,这30名男子每天都是一大早就出门,中午在“战斗一线”架锅煮饭吃,晚上村外伸手不见五指了,家人还在门口唠叨怎么还不见他们回来。当这根长6米的树根被拉回到蔡村时,村民们掐指一算,这30人单单挖这树根就贪早摸黑干了3天。
村民蔡怀先回忆说:连砍树一起,中午在砍树现场架锅煮饭就煮掉了近50公斤大米。那是大冷天,但在干活现场,没有一个人穿两件衣服的,个个都是汗流浃背。可谁也没有喊过一声累,回来休息一个晚上,第二天又个个精神十足出门直奔砍树现场。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把一个杂草丛生的古住宅群重新修缮一新,成为一个旅游景点迎接游客,砍树挖树根这样的事例就像村民挥洒的汗水一样,不胜枚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建设好蔡氏书香古宅景区,这个只有630人口的小村庄,就自筹了15万元建设资金,义务投工投劳6000多个工日。
在农村,最值钱的莫过祖上传下来的家什。但为了古宅的恢复修缮,村民自动让出自己分到的古宅,及时返回散落在各家的古宅物品,将家里诸如太师椅这样被村民看作传家宝的家具搬到新修缮好的古宅来,作为旅游展览。
浸着汗水的名片
用不断开拓的双手,蔡村人给世人递上了一张农民的名片。仅仅一年多的时间,630名村民开创了宾阳县农民办旅游的先河,他们打造的这张饱浸汗水的名片已经收获了成果,产生了效益。
2005年11月,蔡氏书香古宅开发成为旅游景区,正式对游人开放。到目前为止,景区已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余万元。
2006年,蔡氏书香古宅被宾阳县人民政府定为宾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自治区旅游局评定为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据村民介绍,蔡氏书香古宅建设过程中,得到上级有关部门包括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目前,古宅正在申报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和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宁市和宾阳县规划、文化和旅游等有关部门已绘制了蔡村现状图,正在制订控制性详细保护规划,将逐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疏通环村水系,把蔡村和周边相邻的虞李陈等村的多处古宅联结起来,规划建设一个以蔡氏书香古宅建筑群为龙头的传统历史文化大型旅游景区。还规划利用蔡村周围800亩良田及附近一处300多亩的水丽湖,发展立体种养和观光农业。
1月9日,在售票处值班的村民告诉记者,自从古宅对外开放迎客以来,他们都这样天天在这里轮流守侯,遇到农忙就换年长一点的村民来值班。直到现在,他们谁也都没有领过一分报酬,但大家都无怨无悔,齐心协力,不断建设。
蔡怀先说,古宅修缮从搬开第一块砖起到现在这样的规模,都是村民义务投劳投工,没有请过外面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村民们的这种精神,古宅的开发根本就没有这么快,甚至无法开发下来。”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7年1月12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
后一篇:农机销东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