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纵横 |
最贵那颗女儿心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南路东社区居民莫丽英十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
莫丽英和玉二姐在一起。(陆波岸
莫丽英给玉二姐穿帽子。(陆波岸
2006年12月27日。江南区平西一支路东二巷6号。
108岁的玉二姐戴着一顶冬天的帽子坐在床沿上,眯缝着眼睛问莫丽英来客是谁。40岁的莫丽英一边修整老人的帽子一边回答老人的问话。言语谈笑间,传递着一种可以触摸到的融融亲情。
其实,莫丽英和玉二姐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她在10年如一日照顾玉二姐的岁月里,两人之间早已凝固着一份难以割舍的亲情。
邻家阿婆好孤单
平西街坊,很少有人提起玉二姐太多的“以前”,只知道这位在岁月长河里已经走过三个朝代的百岁老人很孤单,至少是从1973年以来就是这样。
1973年,已经77岁的玉二姐搬到现在的住房独自居住。每当万家灯火初上时,这间狭小的住房总是出现几乎很少变化的“一”字画面:一处灯火、一张饭桌、一双筷子、一个饭碗、一个菜碗、一位老人。只有筷子在饭碗、菜碗和嘴巴间来回移动,才使得这间寂寞的房子在夜幕严严实实的包裹里有了可怜而单调的动感。
每天早上,只要听到那扇木门“吱呀”一响,人们便知道玉二姐又挑着两个大箩筐出门,一摇一摆着来到街边摆着小摊,从太阳东起到夕晖尽消,不断地吆喝小生意赚取以分为单位的小利维持一年四季的柴米油盐酱醋和头戴身穿。直到100岁,她还是这样早出晚归挑着箩筐摆摊依靠小生意维持生活。
玉二姐和很多人一样,也期盼着在天伦之乐的好光景里过着一年的春夏秋冬,而不是这么守侯着孤单的日出日落。但她惟一的女儿出嫁了,为了一家子的生活,贪早摸黑到处打零工,没法常常在身边照料着她,这位老人就只好一直这样自己居住。
2002年以前,这间房子里偶尔还传出亲情融融的笑声,女儿、女婿逢年过节时还会回来看看她,问寒问暖。每当这时,老人尽是岁月沧桑的脸上总是挂着一份难得的灿烂笑容,瞧着女儿,看着女婿,平日的孤单一下子被这欢声笑语淹没了,屋子里洋溢的尽是蜜一样的快乐与幸福。
2002年,就像人们在没有天气预报的情况下,不知道今天放晴明天是否下雨一样,她那已经70多岁的女儿突然患上中风,生活难以自理,女婿也因为脚跌伤,动弹不得。女儿这个原本就吃低保的家庭,一下子雪上加双,深深陷入困境的泥淖里,无法自拔,根本无法回来探望照料玉二姐。远在外地的外孙女已经下岗,生活十分拮据,更不幸的是,她的丈夫因为车祸,脚给撞伤了。一家老老小小,都生活在不幸与困难之中。
这么一连串的不幸发生以后,玉二姐家里那女儿女婿来看望她时候融融的亲情笑声渐渐少了,这间房子也就越发冷清孤寂起来。直到最后,这间房子一年四季传出的除了玉二姐的脚步声外,就是她的咳嗽声和清嗓子的声音,再也没有一丝亲情欢笑。
老人说病就病。由于住房长期潮湿,玉二姐那双走过一个世纪风雨路的双腿慢慢被风湿病所侵袭,直到2003年,这双走过100多个日出日落的腿再也无法迈出门口一步,她只能整天卷缩在狭小的屋里,看着门外来来往往的人群和车辆发呆,从早到晚,日复一复。
没有了挑箩筐做买卖的能力,没有了双腿一前一后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玉二姐的生活需要一支拐杖,能扶着她走过这风烛残年的拐杖。
拐杖搀起夕阳红
这支拐杖在400米的邻家。莫丽英这位与玉二姐非亲非故的女子,搀扶着老人走过孤单和艰难的日子,用温馨的爱心和大量的精力去照顾玉二姐。
莫丽英是江南电影院一名下岗职工,父母在10年前就离开了人世,上有80岁的家公,下有正在上学的孩子,家庭生活并不宽裕。莫丽英最初与玉二姐认识是在1976年,当时她读初中,和玉二姐的外孙女是同班同学,经常到玉二姐现在居住的家里玩。1986年,她结婚搬到江南电影院宿舍居住后,更是时常到玉二姐家看望她。
10年前,当看到玉二姐长期独居一室,生活行动极不方便时,一股由淡而浓的同情、牵挂慢慢占据了莫丽英的心头。从那时开始,莫丽英常常抽空上门看望玉二姐,为她洗被子、蚊帐等,照料她的日常生活。
一开始,莫丽英想这些帮忙是暂时的,“我们是邻居,我又是她外孙女的同学,看到她这么困难,不帮也没办法。”“以为帮一两个月就可以解决问题,没想到一帮就帮了10年时间。”
10年来,莫丽英把玉二姐当作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悉心照料。特别是3年来,玉二姐患上类风湿病无法行走后,莫丽英主动照顾起她一日三餐饮食起居。她除了每天给玉二姐送饭外,还端屎倒尿、擦身体、洗衣服,晚上睡觉之前还要到阿婆家走一趟,看阿婆盖好了被子没有,直到帮玉二姐把被子盖得严实了,她才放心回去睡觉。遇到老人的小病小痛,莫丽英总是及时地把她送往医院。2005年12月,玉二姐患风湿的双腿肿了起来,莫丽英一发现马上叫车把老人拉到医院治疗。几年来,莫丽英为老人治病花费已经不下4000元。
3年,1000多个日夜,莫丽英每天都是如此照料着玉二姐。所以,虽然阿婆已经三年无法行走了,但衣着一直都是干净的,住房也打理得整整有条。
玉二姐告诉莫丽英,她是清代末年出生的,前后经历了3个朝代,听说南宁变化很大,想出门看一看,只是现在年纪大了,走路不便,感到很遗憾。莫丽英把老人的心思向社区居委会反映,居委会主任胡国琴大力支持,通过媒体呼吁得到商家赞助一辆轮椅车。每逢节假日,莫丽英不辞劳苦,推着轮椅车,伴陪玉二姐游览堤路园和附近的公园,让老人好好看看南宁的变化。“老人的脾气就像个孩子,爱玩,所以,我只要一有空就用轮椅推她出去玩。”莫丽英说。
三年来,每个除夕夜,莫丽英一家三口都是把团圆饭搬到玉二姐家来做的,她全家已经把玉二姐当成自己的亲人来看待。玉二姐也慢慢舍不得莫丽英,把她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每天坐在家里,守侯着莫丽英匆匆回来的脚步声和甜蜜的笑脸。
现在,老人身体越来越虚弱了,为了晚上方便照顾老人,莫丽英干脆从家里搬来一张床,晚上就和玉二姐睡在一起,一日三餐照料着这位百岁老人。玉二姐家里的电视机、衣柜等,都是莫丽英从家里搬来的。
这一切都被邻居看在眼里,他们对玉二姐既同情又感到欣慰。他们说,玉二姐命好啊,能遇到这一个好“女儿”。邻居一位姓李的阿姨说:“我时常也会给阿婆送点吃的,但要像阿英这样一日三餐地伺候,我肯定做不来,别的人也不一定做得来。”
但莫丽英无怨无悔,她要继续做拐杖,搀扶着玉二姐走过这段最后人生路,让玉二姐的夕阳一片绚丽。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7年1月4日发表于《南宁日报》第4版,见报时有所删改!
前一篇:神象若无恙 当惊绿城殊
后一篇:燃烧真情火把 温暖低保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