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拾零
——品味“黑与白”之一
[日期:2006-09-07]
替爸爸买啤酒
亨利·卡蒂埃一布列松(法国)摄(1954年)
陆汉魁 /文
我爱好摄影。我学摄影是从学黑白摄影开始的。
记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大学时,看到同宿舍的一位同学有部上海牌203型折迭式照相机,羡慕不已。我暗下决心,这辈子要与摄影结缘。
在当时看来,大学生要买有照相机,谈何容易。何况我还是当时大学生族中的“贫困户”:穿的是母亲织染的农家土布衣服,冬天没有棉衣,连一双解放鞋都买不起。这样的经济状况,搞摄影只是个奢望。出于无奈,我想出了个“笨鸟先飞”的办法,没有照相机,就用课外时间先浏览一些摄影书籍,把那些似懂非懂的摄影知识,捡一些装进脑里。
我在一本摄影书中(书名记不清了),看到了国际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一布列松(法国)于1954年拍摄《替爸爸买啤酒》这张经典照片(上图)。从照片上看,一个孩子——显然平时很顽皮——被派到街上去为爸爸买啤酒。他被委以重任而洋洋得意,身后的女孩子们投以称赞的眼光。作者捕捉到了孩子十分自然真实的情绪。这张黑白照片,靠黑灰白三种色调,表现了自然生动、令人玩味的场面和孩子突出的神情。当时我被照片深深感动了。
我平生第一次与照相机结缘的是在1965年,使用黑白胶卷。那时,我从每个月3.5元的零用费中省出点钱,买了一筒“公元”牌的120黑白胶卷,借了同学的照相机,开始摄影的实践。还好,那次的“处女作”至今我还保存有几张。虽然有的照片或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但尚能看清人或物的轮廓。于是,我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
光阴荏苒,一晃过了几十年。记得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到新华社当文字记者时,坚持一手拿笔,一手拿照相机拍摄新闻照片;采访后,写完文字稿,又进暗房冲洗胶片和放大照片,忙得不
亦乐乎。我拍摄的黑白新闻照片,新华总社采用播发后,将底片交进照片档案馆。这些照片,记载了我人生一大段轨迹,包涵了当记者时的酸甜苦辣。
在彩色摄影尤其数码摄影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渐渐把黑白摄影淡忘了。有的影友偶尔拍摄黑白照片,但很难找到如意的冲印地点。南宁市虽然有一两家老字号照相馆可以冲印黑白照片,但制作技术有时不尽人意。前年,我将一张黑白底片交南宁某老牌照相馆放大。由于制作工人放大照片定影后漂水不够时间,照片在框装不到一年全幅发黄。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制作照片的人员偷工减时,敷衍顾客;二是制作人员对黑白照片放大技术要求知之不多。
前几个月,我在新华社退休后回到大山区里的乡下老家看看。在尘封多年的老家木楼厅堂上,依然挂有我曾祖父和祖父在1940年左右照的几张黑白照片。我出世前,我的曾祖父和祖父早已逝世。我靠挂在厅堂上的这几张黑白照片,看到了祖辈的尊容。我深感到黑白摄影的魅力。
最近,我翻看了美国著名摄影家乔治.肖布(Schaub,G)的一本书名为《怎样拍摄黑白风光》的摄影书。乔治.肖布阐述黑白摄影的话可说是至理名言。
他说,黑白摄影“能够得到众多摄影家的偏爱,黑与白的魅力究竟何在?从纯视觉欣赏的角度来说,它有一种影调明暗变化的美感——灰色的层次变化、深黑与亮白——光线与阴影构成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影调是多变的,既可以表现出雪后刺眼的光线,也可以营造出夏日清晨雾气缭绕的河面上漫射的光线。”
“黑白摄影可以让我们不受色彩的干扰,从而以最纯粹的眼光深入到画面中被摄物的深处、最纯朴的本质。它还赋予我们创新的自由,摄影家的艺术意图可以表现在每一个环节上,从我们观察及重显画面被摄物的方式到胶卷的选择、曝光、整个拍摄过程、印片,直到最终作品的完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色彩与黑白之间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欣赏黑与白带给我们的艺术美感,如何理解这种使之生动的视觉动力。”
“创作的每一个步骤都会发生很多变化,每一种变化又会让人产生新的想法,而每一个新的想法又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体会意图是重要的;而体会如何利用身边的景物来表现意图也是同样重要的。随着我们在技巧与艺术美感方面经验的不断丰富,我们会以一种崭新的、兴奋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
“对于热爱摄影的人来说,黑白摄影是极富表现力的手法。著名摄影家对此做过深入研究。从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到迈纳.怀特(Minor
White),都向我们展示了它的潜力与视觉上的震撼。这些人与其他摄影家共同努力的成果,黑白摄影本身悠久的历史都证明了它的多样性和它的魅力所在。”
“黑白摄影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它的表现力,那种将自己的感觉与身边的景或物完美结合的能力。比如说,拍摄风景的目的是为了传达我们对这个地方的感觉,而我们所应用的手法技巧不但影响着客观的景物(被拍摄的实景实物),同时也表现出我们对此的理解与感觉。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决定,可以拍摄出明快的感觉,也可以营造出深暗的低调。客观景物虽不会改变,但我们的表现手法却是可以改变的。用“心眼”去看,就可以拍摄出自己的心声。”
我在编辑香港文汇报广西网“精美瞬间”栏目“品味‘黑与白’”组稿之际,写了此陋文,目的是让自己和网友共同体会黑白摄影的魅力。因水平有限,言不尽意,仅为感想而已,请网友们批评指正。(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