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关注民生 |
http://image.gxnews.com.cn/uploadpic/2006/08/22/85852a49b85e1a81b46e504cbe0ec9e4.jpg
“我想飞,因为我有梦想;我想飞,因为我有信心。”走进大学,是都安莘莘学子的追求和理想,为了展翅飞出大山,无论求学的路再艰难,他们都勇往直前。记者蒋勤摄
悲壮高分上清华
山连着山,石堆着石。一片茫茫石海中,有一片高耸突兀的崖林——隆旺村潘家屯。
潘应旺就出生在这里,他上有两个哥哥和一位姐姐,父母亲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
1998年,潘应旺进入隆福中学就读,成绩十分优秀。这时3位哥姐已在读初、高中。
4个孩子成绩都不错,可是对潘家来说,却是个“坏消息”——为供他们上学,家里早已一贫如洗。
潘应旺考上中学那年,年迈的爷爷奶奶相继患病,家里欠了1万多元的外债。
也正是这一年,哥姐们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无奈,约定集体辍学力保弟弟上学。大姐南下广东打工,大哥到南丹县挖矿,二哥也跟随阿舅在当地干建筑工。
2001年7月,潘应旺考入都安高中。父母视这个喜讯为荒漠中的绿洲,哥姐则当成一道永远做不完的作业。
进入都高,花花绿绿的城里生活曾一度让潘应旺惶惑,言语中曾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我们家穷,不要和别人比吃穿,而是比谁拿学习成绩第一!”父母的教诲像种子一样在他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进校的第一天,他在日记本的扉页写道:拼命地节约,拼命地学习,造出一亩土地!
潘应旺每天的伙食是清汤、白菜加白饭,一顿饭只花5角到1元。父亲说,第一学期,他给儿子每月150元生活费,而儿子硬撑着与饥饿的肚子作“斗争”,一学期下来,节约了152元餐费,买了一台袖珍收录机,以便学习英语。入学前,他买了一双38码的皮鞋,而他的脚长只35码,特意买长了几码,“只是希望能多穿几年”。起初他穿起这双鞋就作响,后来他用碎纸或布团塞满鞋身,这一穿,就是3年。
2002年底的一天,大哥驾车帮别人拉货挣钱。由于过度疲劳,发生车祸,失去了年仅21岁的生命。
听到噩耗,潘应旺大哭之后瘫倒在地。“父亲,这书我不念了!”“儿啊,别那么没出息。哥哥爱你胜过自己的生命,你怎能半途而废!”爸爸老泪纵横。
第二天,潘应旺手臂上挽块黑纱重返学校。
高考前两个月,父亲望子成龙,几次送来土制的腊肉罐头,以改善潘应旺的营养。这些“佳肴”是父亲特制而成,除重大节日或贵客来访,平时一家人只能“望梁止渴”(腊肉悬在梁柱上)。然而那长期熏染农家火烟味的腊肉,却构成潘应旺最奢侈的一段生活。
10余年寒窗,伏案苦读,潘应旺满怀自信从容应战。2004年8月6日,他终以821分的出色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
http://image.gxnews.com.cn/uploadpic/2006/08/22/a5b8d41e93a453e6e58c394ff90c359f.jpg
学子们不仅是刻苦读书,而且是玩命地读书。他们懂重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们每人、每天都对自己充满信心。记者蒋勤摄
http://image.gxnews.com.cn/uploadpic/2006/08/22/c86ca74bca4833b52be14ff26ff85459.jpg
终于盼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终于有一双承载自己飞出大山、飞向心中理想的翅膀。记者蒋勤摄
自强不息暗洒泪
今年,潘琴花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
在同学眼里,3年高中潘琴花从来没穿过一件合身的衣服。
“别的同学穿得很时髦,我多么希望也拥有一套漂亮的衣服啊!”3年前,刚进都安高中就读的潘琴花也有过这样的奢望。
然而,家住安阳镇巴谭村内仁屯的她,家境实在太差:父亲身体不好,长年吃药。两个弟妹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中,一家人守着3亩地过活。
短暂的困惑后,她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由于贫困,学校给她免了3年学费。她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只要能够利用的时间,她都在学习,放假期间很少回家,呆在学校里补习功课。3年来,她的成绩总是在班上名列前茅。
贫穷没有摧毁她的自信。高三那年,她在班上竞选班长成功。为了维持班上清洁,也帮包括自己在内的贫困生们买学习资料,她发起了捡垃圾行动。利用课余时间,她和另外几个贫困生一起将校园里的垃圾捡到垃圾桶里,每天捡一点收集起来,一个月卖一次,用来买学习用品。
“没什么好害羞的,十分坦然!”坚强的她这样讲述捡垃圾时的心态,“和那些家境好的同学我照样交往,没有自卑的感觉。家境好坏无法选择,除开家境我们都是一样的,未来生活靠自己去奋斗。”她曾在周记里写道:我要努力考上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让父母过上好日子,接济弟弟妹妹读书。
眼看就要进大学读书了,学费还没有解决。“亲戚朋友已经都借过了,希望能够贷款吧,只是不知道,能否顺利得到贷款!”潘琴花眼含泪花,努力避开记者的眼神。
http://image.gxnews.com.cn/uploadpic/2006/08/22/5b09276d28b5d56c27212068805ed998.jpg 刻苦学习。记者蒋勤摄 铁血柔情好校长 在都安,许多人都说都安高中校长莫振高架子大,没有人情味,从他那想走后门送个孩子进都高,难于上青天,因而送他一顶“铁血校长”的大帽。 只有跟他共同生活、学习的师生们,才真正了解这位外表刚烈的“铁血校长”,有着一副怎样的侠骨柔肠!“家里实在太穷了,学费……可不可以先欠着?”去年开学第一天,以优异成绩考上都安高中的蓝碧亨父子硬着头皮对校长莫振高说。 “没问题,您把孩子交给我就行了!”莫校长说。 每年开学第一天,是莫振高最忙的一天。 这一天,他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要做:在教学楼前摆一张桌子,贴上“校长办公处”的招牌,戴上新生接待工作牌——专门接待贫困生。自他当校长11年以来,年年如此。与此同时,一些中考分数不够的学生家长通过各种关系来说情的,通通被他拒之门外。外地来的择校生,他一律按规定收取择校费。就连自己在柳州的小舅子的孩子也不例外。 “不堵住这些说情者,那么多成绩优秀的贫困生怎么进来?”莫振高自有他的说辞。 都安高中70%的同学来自大石山区,这里有13-17%的学生家庭极端贫困。也就是说,莫振高每年要面对大概130-160个特困生。 从小父母双亡,由姐姐抚养大的莫振高对贫困生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他说,这些孩子求学欲望特别强,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因为有一种精神在支撑着他们。 每年7、8月份,本是休息时间,莫振高却十分忙碌。除了教学管理任务外,他还要带领学校领导、团委干部和班主任们出动,向各届校友伸手,到各单位“化缘”,向建筑工头求情,向个体老板伸手。学校每年都通过各种渠道为特困生上大学筹集费用。2005年共筹集了19万元,扶助了韦波、潘应旺等29名特困大学生。 今年,经他带领全校老师走访得知,当年上线的826名学生中有70名连出门的路费都拿不出来,对这70人,按照每人资助600元计算,校方须为他们筹得4.2万元,此外,还有30名特困优等生,按照往年的惯例,校方要为他们筹得第一学期的全部费用,按每人7000元学杂费计算,就是21万元,两项加起来是25万多元。 今年5月初,莫振高就开始行动了。 8月19日,莫校长又说服一位从都高毕业现在南宁某公司当老板的学生,支持一个特困生路费和第一年学费共7000元。 用这种方式,他已解决了40多名考上大学特困生的上学问题。还有20多名考上大学的贫困生没有找到上大学的钱。开学报到日期日渐逼近,莫振高还在争分夺秒为他称之为“大山希望”的贫困学子们奔走“化缘”。 http://image.gxnews.com.cn/uploadpic/2006/08/22/4310755d57e3764df5dc4d4b31982b60.jpg 埋头苦读。记者蒋勤摄 甘为学生当“乞丐” 早餐一个馒头,中餐、晚餐1.5元的伙食,这便是都安高中众多贫困生的一日三餐。 即便是这样的水准,对许多特困生来说,还是可望而不可及!都安高中215乙班的黄绍喜同学就是其中一位。 3年前4月的一天中午。校团委书记韦喜凤老师吃完朋友喜酒,习惯性地将剩下的饭菜打包带到教室,准备给班上的贫困生留作晚饭。 来到教室门口,韦老师发现班上还有5个同学在看书,其中就有黄绍喜。敏锐的韦老师从黄绍喜苍白的脸色和无精打采的神情中似乎发现了什么。 “吃饭了没有?”“还……还没有。”黄绍喜吞吞吐吐。 “怎么不去吃饭?”“没钱了。”黄绍喜把头埋在桌子下面。 “我讲过很多次了,有困难跟老师讲,怎么这么不听话!?”她将打包的食物递给黄绍喜,带着难过和心酸离开了教室。 这几年,韦老师每个月都会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些钱来支持班上的学生。热心的她虽然家庭状况一般,但是没有办法看着自己的学生挨饿。 “只有拉朋友下水了!”当天晚上,韦老师找到一个在县法院工作的朋友,希望她能支持这个孩子的生活费。 第二天,80元钱送到了学校。每个月80元,一直到次年,黄绍喜考上广西师范大学。 去年开学时,拉仁乡的蒙海天父子到学校报到。两父子坐在学校一个角落的石凳上,数着一堆毛票,大概60多元钱——一家人准备的学费。 正好从这里经过的韦喜凤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先向校长打报告免了蒙海天的学费。随后,她又开始向朋友开口要生活费了。 这些年,拖朋友下水的事,韦喜凤没少干。在都安高中,干这种事的也不止她一个,校长莫振高是“始作俑者”,还有年级组长韦景、退休老师覃荣光…… http://image.gxnews.com.cn/uploadpic/2006/08/22/1d28202eb27a8c80b5a5030f791e14aa.jpg 乐在其中。记者蒋勤摄 走出大山永记恩 培养一个大学生,脱贫致富一家人。 培养一个大学生,等于多造一亩田。 在缺田少地,人口众多的都安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话语。 送孩子读书,是老百姓的共识,也是大山的希望。这种希望在现实中得到了体现。 “我想给母校作点贡献,但我的工资并不高。”2004年12月份的一天,都安高中校团委书记韦喜凤接到了来自广东顺德的一个电话。 打电话的叫陆祖慧,1997年从都安高中毕业,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就业于民营经济报《古镇灯饰周刊》。陆祖慧家境贫寒,念高中时也属于特困生之列,受到过减免学费的待遇。 从都安高中毕业后,他每年都会回母校走一趟。每当看着和当年自己一样光着脚打球的贫困生,总有一个愿望压迫着他——为家乡需要帮助的人做点事情。 大学毕业不到3年的他,虽然收入一般,自家债务刚刚还清,但他已经按捺不住埋在心里多年的想法了。 当天,他给韦喜凤老师的账户上打了1000元。 后来,听说学校贫困生比例很高,自己微薄的1000元不能解决什么问题,他又开始动脑筋了——成立都安高中基金会。 说干就干。第二天,他就将草拟的基金会方案发回母校。 次年,基金会建立起来了。通过陆祖慧的广泛联络,从都安高中毕业的部分大学毕业生们开始力所能及地为家乡的贫困生献出微薄的力量。 2000年考入第一人民军医大学的谭黄业,是百旺乡的一个孤儿。由于读的是军校,学费不用操心外,还可以得到每个月的50元补贴。还在读大学的他,动员宿舍的同学每人每月从50元中挤出20元,共100元寄回母校,支持一个贫困生一个月的生活费。 1997年从都安高中考上大学的覃素娇,家住拉烈乡加红村,也打电话给校长,要求加入资助行列。 …… 希望越过大山,爱心传回故乡。一拨又一拨的大学生走出大山,都安的希望之火渐旺! http://image.gxnews.com.cn/uploadpic/2006/08/22/f9d3fe615fab3a0160788867a641fd22.jpg 为了完成学业,奋发努力学习之余,贫困学生还上街卖龙眼赚取学费。记者蒋勤摄 “爱心红卡”见真情 一个党员,一张红卡,帮扶一个贫困生。 2004年以来,都安推行了一项支持教育的新政策——爱心助学联系红卡。 依据这一政策,倡议所有党员对口帮扶一到两名贫困学子。依据受助学生的学习阶段的不同,设计了内容不同的慰问信。信中,一方面表达了政府对受助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的关心与关怀,鼓励他们在新的校园环境中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多与别人比成绩、比才干,而不是比享受、比条件”。另一方面,希望他们能够自信、自强、自立,传承爱心、服务社会,并希望他们能够常常给家中父母和资助人写信以加强联系。 新任县长韦绍仕也对口帮扶了3个贫困小男孩。韦县长除了给予必要的学习上的资助外,还时常跟小孩们保持通信联系。小孩们和韦县长的感情不一般,写信时往往直呼干爹。一次,一个干儿子写信让他这个干爹管一下那个常常喝醉酒的亲爹,弄得韦县长哭笑不得。 通过这个平台,贫困学生除了可以得到物质上的资助外,还能得到精神上的鼓励。一位来自百旺乡的小女孩每个月都会给县委宣传部的韦叔叔写一封信,也会从她的韦叔叔那里收到一封信。她在回信中除了汇报自己的学习成绩以外,还对这位资助她的韦叔叔写下了真心话:自己一定会努力学习,考上最好的高中,然后,考上最好的大学,不辜负韦叔叔的希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