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八桂播报 |
上林县镇圩瑶族乡位于上林县西北部,是南宁市三个少数民族乡和革命老区之一。全乡总人口为23293人,其中瑶族6728人,占总人口数的28.8%,总面积113平方公里。
1984年10月14日,原南宁地区第二瑶乡—镇圩瑶族乡挂牌成立,它庄严向世人宣布:地处穷山僻壤的旮旯寨沟里,瑶家同胞有了自己的天地,成为真正的达努人。20年即将过去了,这个年轻的瑶乡发展情况如何,住在这里的瑶族同胞生活、生产情况如何?本报记者为此走进瑶山、走进瑶家,访问生于斯长于斯的瑶族同胞,深切感受瑶乡二十年的变迁……
——编者按
聚焦瑶乡二十年之一
瑶乡跨越看今朝
秀丽!(陆波岸 摄)
“瑶民自古在瑶山,古时穷得常断餐。如今旧貌换新颜,人人开口来称赞。”上林县镇圩乡瑶族同胞在节日或农闲时,常常吟唱着这首当地瑶歌,歌颂瑶山新变化和自己新生活。
镇圩瑶乡地住一个典型的大石山区之中,四周群山环抱。记者来到这里时正是镇圩瑶乡政府所在地镇马街的圩日,各族同胞正在忙着做买卖,街上人来车往。眼前这些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大石山区的集市。然而,这里的群众告诉记者,二十年前的镇圩并不是这样,而是一个“吃饭靠统销,生活靠救济”远近闻名的贫困山区。
对瑶乡的变化,镇圩瑶乡第一代“瑶王”(当地群众对乡长的亲切称呼)韦如康感受十分深刻。今年65岁的韦如康是镇圩瑶乡第一任乡长。回忆瑶乡成立之初的情形,老人感慨万千。他回忆着说,瑶乡刚刚成立时,当地经济十分落后,农民粮食不能自给,每年要吃20多万公斤的返销粮食。全乡乡村公路只有15公里,乡政府所在地一天只有一趟班车开往上林县城,群众到县城做买卖,一旦误了这趟车,就得走路出去。37名乡党委政府干部仅有11辆自行车,干部下乡或上县城开会,要轮流骑用,下乡做群众工作大部分都是步行。通讯方面,全乡只有乡政府拥有一部手摇电话。全乡167个自然屯只有29个靠近乡政府所在地的村屯用上电。群众住房1/3要住茅草房,就连乡政府干部职工的住房都是泥巴瓦房。饮水方面,当时的村民都是“靠天喝水”,干旱时很多村民都要跑几公里的山路花大半天的时间才能挑回一担饮用水。乡政府所在地,每年都有半年时间处于缺水状态。
“当时县领导动员我回到镇圩当乡长,看到当时的情景,我马上摇头,因为要领导这样的乡镇实在是不容易呀。最后,在县领导一再作思想工作下,我才答应。” 韦如康说。
记者来到镇圩乡排岜庄韦志宏家时,他正在家里收看电视。他家是一栋两层的大楼房,家中摆设着大彩电、消毒柜等现代家具。谈起20年前的生活,今年67岁的老人第一句话就是“可苦了啊!”他告诉记者,当时粮食紧张,村民连干饭都得认真考虑,不能随便吃,家里油盐就更少了。村里没有通公路,村民上缴公粮得挑着粮食走30多公里小路才到达目的地。村民们的住房都是泥墙瓦房,不少人住的还是茅草房,晚上照明用的是煤油灯。
记者在镇圩排岜庄采访时注意到,这里村道整洁,绿树成荫,村民赶集归来乘坐的摩托车在村道上来回穿梭,村民的住房已经都是建筑考究的楼房,有的村民住房外墙还贴上瓷砖,装修得十分气派。韦志宏老人告诉记者,该庄正在创建生态文明村,村民们的生活正日益富裕起来。2003年,该庄人均纯收入由1994年780元增至2900元。该庄修好了一条通往乡政府所在地的公路,庄里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有些户还买了两三辆。他现在年纪大了,每天不是到邻里拉家常就是在家里看电视,饭菜都是等儿孙们从集市上买菜回来做的。
排岜庄的变迁是镇圩瑶乡二十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当地政府官员告诉记者,排岜庄是富裕了,但在镇圩不算是最好的。镇圩乡93%的农户住上了楼房,矿区地方一些比较富裕的农家还装有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消毒柜等现代家庭电器和日常生活用品已普遍进入寻常百姓家,村村通电话、手机,闭路电视覆盖面积86%,农民银行存款已超过2000多万元,小车开进农家,农民赶圩访友乘坐摩托车已是当今瑶乡的一道时尚风景。
如今,瑶乡走过了二十年,一组数据值得回味:1984年,镇圩瑶乡国内生产总值315.25万元。2003年,实现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685万元,增长1486.1%;1979年,镇圩瑶乡人均收入只有56元,人均负债15元。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25元,增长3437.5%。
另外一组统计介绍也让人深切感到这个有700多个大山弄场的山区瑶乡的惊人发展:目前,镇圩瑶乡基本上实现村村通屯级公路,全乡拥有20吨以上大货车8辆,大卡车80辆,客车18辆,小轿车20辆,面包车和各种农用车800多辆,摩托车3000多辆,为瑶乡的矿产品、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往外运输提供了更为畅通、便捷、安全的道路交通网和运输工具;瑶乡村村寨寨通电率100%,户通电率100%;教育是一个民族振兴发展的希望所在。二十年前,瑶乡学校教室、宿舍全部为瓦泥房结构。现在,全乡全部实现教学楼房化,90%以上学生宿舍楼房化,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全乡7到12周岁儿童入学率达99.9%,13到15周岁少年入学率达95%;建成了72处引水和蓄水工程,家庭水柜328个,瑶乡饮水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全乡通讯、广播电视、文教卫生、村委会等硬件旧貌换新颜,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本报记者 陆波岸
该文发表于2004年9月9日《南宁晚报》A5版,见报时有所删改!
前一篇:喋血黄玫瑰(下)
后一篇:[共同关注]沉重的翅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