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德寺”感悟“暮鼓晨钟”
标签:
武汉古德寺归元寺法会传统文化 |
分类: 古德寺与大武汉 |
昨天下午,原计划是去武汉美术馆。谁知,赶去之后,美术馆的大门却紧闭。
失望的感觉似乎只持续了一阵,我便释然了:随缘,也要随喜。
改变不了现状,何不改变自己的行程?
于是,我开始赶往二七路的文化工作室。
路过古德寺,我的脚忽然被什么扯住了:到古德寺去!
以前也听说过古德寺,也在网上看过网友所拍的照片,觉得很有意思。但是,一直没有去过。几个月前,从古德寺门前的大街走过,因为有别的事需要赶时间,所以,并没有进去。其他也有几次路过,因为没有带相机,仅仅是在远远地在门外看了看,然后,匆匆离去。
这次路过,似乎有一种强烈的“还愿”欲望,冥冥中听到一种声音:“进去!”
当然,“带了相机”只是一种外因。况且,天阴阴的,光线不算太好。照片的效果不会太好。
从旁边侧门迈进古德寺,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香火不旺!”
与同为武汉的“归元寺”相比,难免不让人有如此感觉。三三两两的几个人,散布在略显凌乱的院内,确实显得空旷。
举目四周,高楼林立,有一种被“都市森林”“挤压”的感觉,呼吸不畅。
我所见识的大陆寺庙,大多是依山而立,布局宏伟,威严壮观、景色秀美。例如前不久再“寻梦”的北京潭柘寺。身居闹市的寺庙,许多给人感觉也是“浩浩然”。比如厦门的南普陀寺、武汉的归元寺等。
多年前我到香港旅游,也曾经进过寺庙“朝拜”。环顾四周,高楼林立,我自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佛界”离“尘世”居然可以这样“近在咫尺”!但是,人群摩肩擦踵、殿堂香火缭绕,使人很快忘记了身在林立的“都市森林”。
香港寸土寸金,这似乎可以理解。
但是,此刻毕竟是身在武汉。眼边就有游客如织、香客云集的归元寺、长春观。如此对比,感觉自然强烈。
当时那一刻,我为古德寺心感“不甘”!
地界确实狭小。即便如此,在古德寺,那些香客进香的虔诚,却丝毫“没有打折”。一位男士陪着自己的母亲,一脸虔诚,进香、许愿,一丝不苟。他的母亲更是一脸虔诚。在他们身边,我感到了强烈的“肃穆”,甚至不忍用相机“打搅”他们的“一言一行”。
行文于此,我衷心祝愿他们“心想事成”。
我忽然想,香客不多也有好处:起码能够得到双倍的“宁静”!
冥冥中,有个声音:佛在心中,我便是佛。
正是因为香客不多,我才在古德寺内得到了“充分自由”:拍了大量的照片,包括院内新建的具有浓郁“异域”风格的楼阁。
我解释一下,我之所以说“异域风格”,是因为此刻我对古德寺的了解十分有限。
进门的左边是“客堂”,右边是“斋堂”。建筑风格一般。
斋堂后面是“明显具有现代风格”的居住楼。这种风格,与院内的主体建筑“格格不入”。一楼设有“古德寺流通处”,应该是卖“纪念品”的。
这栋“凡间”楼对面,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建筑,“异域风格”明显。
在这栋建筑的一楼,有一个恢弘的殿堂。走进殿堂,只见四周绘着壁画,感觉空旷无比。地上还有一些建筑工具,显然还没有正式启用。
从院内的“通知栏”,可以得知这是新建的“念佛堂”。也是从“通知”里,我得知在11月底到12月中旬,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法会”——佛七法会,历时21天。
在这里,我也算是“广而告之”了。
寺内的两座“传统风格”主建筑,一座是“天王殿”,另外一座更为恢弘的“古建筑”,如何称谓,我尚不得知。我也一直想问。
此刻,暮色渐暗。“咚、咚——”,我似乎听到了印象中的“暮鼓晨钟”。
刚才在院内碰见的一位僧尼,忽然停在一幢矮楼的楼道,敲响了悬钟:“咚、咚——”。
悠扬的钟声中,院内的僧尼,纷纷从各个角落聚集起来,走进院中的主殿,开始虔诚地“念经”,做法事。
走进大殿,庄严肃穆。只见几位香客也虔诚地肃立在门边,双手合十。
不忍多打搅,走出大殿,我思绪万千。
面对这种虔诚,我也注意到了“不敬业”。我惊奇地发现,不仅是我,好像在寺内的其他工作人员,也似乎对“古德寺”并不了解。寺内建筑,除了“天王殿”有明显的匾额,一看便知。但是,做法事大殿的主建筑上面却找不到标识。因为,大部分僧尼都在殿内“念经”,所以,只得询问“流通处”内卖商品的女士。得到答曰“大雄宝殿”。
我半信半疑。
即将离开,走到进门处,我开始认真阅读“简介牌”。却发现上面分明写着答案:“圆通宝殿”。
我无言。
古德寺也曾经有自己的悠久历史传承,正如我们的“大武汉”。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在此刻暗下决心:了解古德寺,为武汉的“文化复兴”尽自己的“菲薄之力”!
这或许就是“缘”,我与古德寺的“缘份”!
其实,扪心自问:作为武汉人,我们对武汉的传统文化究竟有多少了解?
自我打分,我的成绩绝对不理想!
至少在“古德寺”这道题上,我没有得分。
我汗颜。
于是,我战战兢兢、认认真真地写下了关于“古德寺”系列文章的首篇。
知耻而后勇,应该还不算晚。
关键还在于以后再怎么做!
惟有行动才能证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