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董事长 王
建
中国西部地区贫困人口除了具有一般贫困地区人口的特点,如人口出生率高、人均收入水平低,劳动力素质差、社会基础设施落后等外,最主要的特征是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共存共生,自然资源极度匮乏,因此贫困的发生与恶劣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占据了主要的国土面积,平原只占12%,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
从地势上看,我国东南部是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由青藏高原西北端的帕米尔高原延伸出许多高大的山脉,向东逐渐降低,成为山地、丘陵。这些山脉按高度的明显变化,自西向东将中国的国土划分成"三大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地势最高的一级。由青藏高原向北跨过昆仑山、祁连山,向东跨过横断山,地势迅速下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浩瀚高原和盆地,是第二级阶梯,主要有地面崎岖的云贵高原沟谷纵横的黄土高原,起伏和缓的内蒙古高原,以及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中国主要的沙漠也都分布在这里。而云贵高原东缘至巫山、太行山、大兴安岭一线以东,是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丘陵和200米以下的平原,是第三级阶梯。
可见,西部地区是处在中国第一、第二级阶梯范围之内,其地势以高山、丘陵、高原和沙漠为主。具体看,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以下六个地区:
1、蒙古高原东南边缘风蚀沙化地区。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并包括东北地区西部和河北省北部部分地区,属于由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的过渡区。其特点是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的问题非常突出,以干旱和风沙灾害最为严重。这一地区共有60个国家级贫困县。
2、黄土高原沟壑水土严重流失区。在秦岭-伏牛山以北,黄河河套及阴山以南,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地区。涉及陕北、内蒙西部、宁夏南部、陇东及河西地区和青海省东部,并涉及山西省大部地区。此区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区,由于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土质疏松,气候干旱,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这一地区包括13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
3、秦巴山区。位于川、陕、豫、鄂四省交界处,其特点是山高、谷深、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这一地区共有5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
4、西南科斯特高原丘陵区。该地区以贵州为中心,包括广西、云南、四川等省区,以及湖北、湖南部分地区。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斯特高原,由于石灰岩广布,科斯特化程度高,山多地少,耕地零碎,土层瘠薄,石漠化威胁严重。这一地区包括13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
5、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包括雅垄江――元江一线以西的四川、云南两省部分地区。处在边远的怒江、澜苍江及金沙江上游的三江并流带的高山峡谷封闭之中。这里山高坡陡,交通闭塞,耕地以陡坡地(坡度在25度以上)为主,加上降水量大,岩石疏松,构造复杂,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出,水土流失严重。这一地区有4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
6、西部沙漠高寒山原区,包括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这里由于海拔过高,气候寒冷,水源极度缺乏,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风沙灾害严重。且地域偏远,交通极为不便。这一地区有近40个国家级贫困县。
以上这六个地区全部覆盖了中国西部地区,集中了中国近80%的国家级贫困县和绝大多数贫困人口。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国政府对贫困地区扶助的力量加大,西部贫困地区的社会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及其明显的改善,以至于西部贫困地区与其他非贫困地区相比,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指标已经非常接近,有些指标甚至超过非贫困地区。例如,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这七个西部省区,是西部12省区中自然条件最恶劣,贫困程度最深的省区。虽然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3.4%,但是贫困人口却占到全国贫困人口的35%以上。然而这七省区贫困人口所在村有学校的比例竟然高达95%,在全国各类地区中高居榜首,而且远远高于全国非贫困地区的平均水平。与此类似,这些贫困人口所在村通公路的比例也高达92.2%,仅比非贫困人口地区的平均水平低3个多百分点。以整个西部12省区与东部10个发达省市的农村社会基础设施比较,这种差别给人的感觉也不是十分巨大(见表七)。这种情况经常使许多研究中国西部贫困问题的学者感到困惑。
但是了解了西部贫困人口所处的生态条件,可能就不会再有任何困惑了。因为导致西部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不是基础设施问题,而是自然禀赋的生态条件问题。虽然基础设施可以通过政府投资加以改善,但是大自然天然赋予的地形地貌条件却不是人类可以轻易改变的。
表七 1999年东、西部地区乡镇社会基础设施拥有率比较 (%)
村级比较
通电的村 通邮的村
通电话的村 通公路的村
通自来水的村
东部10省市100 100
75.8 93.1
33.5
西部12省区89.5 75.6
19.3 79.8
9.2
乡、镇级比较小学 中学
卫生院 汽车站
广播站
东部10省市72 97.2
98.3 41.6
88.6
西部12省区88.5 70.2
95.1 32.7
73.7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占据了主要的国土面积,平原只占12%,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
从地势上看,我国东南部是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由青藏高原西北端的帕米尔高原延伸出许多高大的山脉,向东逐渐降低,成为山地、丘陵。这些山脉按高度的明显变化,自西向东将中国的国土划分成"三大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地势最高的一级。由青藏高原向北跨过昆仑山、祁连山,向东跨过横断山,地势迅速下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浩瀚高原和盆地,是第二级阶梯,主要有地面崎岖的云贵高原沟谷纵横的黄土高原,起伏和缓的内蒙古高原,以及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中国主要的沙漠也都分布在这里。而云贵高原东缘至巫山、太行山、大兴安岭一线以东,是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丘陵和200米以下的平原,是第三级阶梯。
可见,西部地区是处在中国第一、第二级阶梯范围之内,其地势以高山、丘陵、高原和沙漠为主。具体看,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以下六个地区: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国政府对贫困地区扶助的力量加大,西部贫困地区的社会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及其明显的改善,以至于西部贫困地区与其他非贫困地区相比,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指标已经非常接近,有些指标甚至超过非贫困地区。例如,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这七个西部省区,是西部12省区中自然条件最恶劣,贫困程度最深的省区。虽然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3.4%,但是贫困人口却占到全国贫困人口的35%以上。然而这七省区贫困人口所在村有学校的比例竟然高达95%,在全国各类地区中高居榜首,而且远远高于全国非贫困地区的平均水平。与此类似,这些贫困人口所在村通公路的比例也高达92.2%,仅比非贫困人口地区的平均水平低3个多百分点。以整个西部12省区与东部10个发达省市的农村社会基础设施比较,这种差别给人的感觉也不是十分巨大(见表七)。这种情况经常使许多研究中国西部贫困问题的学者感到困惑。
村级比较
东部10省市
西部12省区
乡、镇级比较
东部10省市
西部12省区
前一篇:中国贫困人口的特点
后一篇:慈善事业:何时才能兴旺发达(A)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