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清简介: 武清历史悠久,史载 :“武清,古为泉州。汉泉州、 雍奴二县之地。”这里说的“古为泉州”,是指汉朝以前近海边疆的羁縻散州。直到公元前106年(即西汉元封五年),汉武帝刘?把全国分为十三州。泉州始立为县,这是天津地区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建置县,到现在已经2109年了。泉州立县时,武清地域分属泉州和雍奴两县,因此史有“汉泉州、雍奴二县之地”的记载。泉州和雍奴二县均因水得名。武清县内古有“泉州渠”。故称泉州。而“雍奴”也是指水泽。《水经注》云:“雍奴,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澄而不流曰奴。雍奴薮甚大,东极于海。”显然,当时的武清是个“水乡泽国”。那时泉州的县城在今杨村街南黄庄街的城上村。雍奴县城先在“三角?”,即今王庆坨镇东9公里处。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8年)省泉州入雍奴,此后,武清全境皆属雍奴县了。县治后来又迁至今泗村店镇的旧县村。
在武清的旧称谓中,还有“雍阳”一说。这是雍奴的别称。据元朝至元元年在武清县重修天齐庙时所立的“东岳行宫之碑”记载:“自东汉封寇恂侯于此,昔号之曰雍阳,为中都畿县。”说的是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即光武帝刘秀登基的第二年,颍川太守寇恂封为雍阳侯。此后,“雍阳”的叫法就流传下来了。比如明朝的武清举人王?,隐居潞水之畔,终身不仕,被称为“雍阳高士”(见清朝县志);明朝万历13年,武清知县陶允光在新建《文学泮池聚奎楼记》碑文中称:“雍阳北拱神京,南襟沧渭”,以及近年来在天津北辰区汉沟、北仓出土的《王公墓志铭》、《冰崖赵公墓志铭》等文物中,皆有“雍阳之族”、“雍阳望族”等称谓。至于历代文人的诗章中,称武清为“雍阳”的就更多了。比如清朝顺治皇帝的近臣张吾瑾在记述顺汉帝巡幸武清时,写下一首《御驾幸猎雍阳忝级二十四韵》诗,王元林在记述嘉庆帝驾幸武清时诗云:“百里雍阳拱帝疆,旌旗映日贲龙光”。
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颁旨改全国重复及不稳定的县名110处。雍奴、雍阳属不稳定的县名,因此废原县名,更新县名为武清县。这样,“武清县”便从唐朝一直叫到现在,算来已有1261年了。
刘炳森先生书清世宗雍正帝诗三首
潞河初解冻,桂楫溯潆洄。
霁色明书帙,春涛劝酒杯。
云排群鸟度,风鼓万帆开。
扈从轩游日,唯惭作赋才。
初月照扁舟,潮声洗客愁。
孤村一树矗,隔岸数帆收。
霄汉闻鸣雁,沙汀玩宿鸥。
渔歌入夜寂,风景似清秋。
晓发启明东,金鞭促玉骢。
寒郊初喷沫,霜坂乍嘶风。
百雉重城壮,三河万舶通。
仓储关国计,欣验岁时丰。
武清旧六景:
奎阁灯光
聚奎阁在学宫东南,背临南街。崇七丈五尺有奇。
每遇元宵节和文昌帝君诞日,燃灯数百,光辉映射十数里之外。
桥门秀水
棂星门外。四水所聚,浚池如半壁形。
东有聚奎阁,前有魁星楼,两旁有圣域,贤关二坊。
西郊花柳
在城西张桐营,草茨,吴堤(已划安次)一带,杂植桃、柳、李、杏、梨、山楂等。
每当春光明媚之时,花柳争妍,百鸟齐鸣,游人络绎不绝
凤台春晓
县南一十五里太子务。云水苍茫,青苔叠翠,有凤集焉。
古塔凌云
在县治南三十五里解口,高出云霄,每逢阴雨,气象苍茫,仅见数级而已。
潞水帆椅
(古朴俨展的“津门首释”河西务、林深景幽的港北森林公园、花馨果香的津西北万亩果园、水光潋滟南湖水库、野趣横生的大黄堡鱼苇荡、恬静幽雅的雍阳宾馆,被誉为武清“新六景”,蔚为壮观。)



纤夫俯身拉纤、不畏艰险、一往无前。


船夫迎风击浪、奋力前行。

大运河,亦称京杭运河、京杭大运河。它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和众多的湖泊。
北运河尚有其他五个名称:一、古沽水,《汉书·地理志》载“渔阳沽水出塞外东南,至泉州入于海”,此称大致启自汉至隋唐;二、白河,北运河经人工挖掘,用河道深层白沙筑成堤岸,使两岸一时所见皆白沙不见青草,故名白河,此称大致在元前后;三、潞河,又称潞水,以其经过潞县故名。此称大抵从宋、辽以至明、清;四、白遂河,明《一统志》有载;五、自在河,《顺义县志》载,此河“性悍多沙,迁徙无常,故名”。
运河文化设计分为:千年古邑、运河苍桑和潞水帆墙三部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