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国宝古建游--莆田元妙观三清殿

标签:
莆田三清殿宋徽宗碑刻宋代木构 |
分类: 绿色激情 |
莆田的元妙观三清殿是第四批全国文保单位,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再次重修,是福建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建筑群,中国南方宋代三大木构建筑之一。



《祥应庙记碑》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立碑,记载了泉州商人朱纺舟往三佛齐国的经过,是研究我国宋代对外交通贸易和莆田参与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实物史料,碑额为隶书书写,碑文用楷书书写

明清时期莆田和仙游属于福建兴化府,当年古城里的西湖水镜是兴化府二十四景之一,如今沧桑变化,仅剩下小西湖的石碑了。

三清殿最有名的碑刻莫过于宋徽宗赵佶撰写的“瘦金体”碑刻真迹《神霄玉清万寿宫碑》。传说是蔡京在汴京立碑时,同时摹刻而成经海陆运回家而得以留存的。碑额“御笔手诏”四字为蔡京第三子蔡翛手书。这块碑是列入全国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也是一个宝贝了。



“古柳桥”为明代兵部侍郎彭汝楠辞官后,隐居柳桥村时所书

嵌在墙壁上的“演屿圣迹”石刻,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书。




《林氏族范碑》是由明代刑部尚书林俊撰文,其子林达书篆的石碑,石碑上篆刻着林氏家规祖训,将近五百年的岁月,至今还比较清晰可见。



镇海门、拱辰门、迎和门及来凤门分别是莆田遗存的古城门匾额。

殿外是个小戏台

这些大小不一、风格迥异的石雕,据说是明代南京工部尚书康大和(莆田人,明嘉靖年间考中进士后升迁南京任职)的守墓石俑。

这石狮子两只脚前伸的样子好特别



没想到还有一个小花园

花园里有一个别致的四眼井


就在我们准备出门时,同行的金老师在小红书上发现有推荐说这里有两根龙形石柱,大家都说没有看到啊,于是又到东边来找寻。很幸运的遇到了一位工作人员,他带着我们走入了东边没有开放的院落。

头顶的椽子上题有“唐贞观二年敕建”、“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明崇祯十三年岁次庚辰募缘修建”等遗留的墨迹。

据说这是捐助建者的姓名题刻,大部分都已风化了。

殿内的20根石柱都是宋构,莲花覆盆柱础。副阶周匝、外柱及外檐斗拱均为明代加建。


据说这是捐助建者的姓名题刻,大部分都已风化了。

殿内的20根石柱都是宋构,莲花覆盆柱础。副阶周匝、外柱及外檐斗拱均为明代加建。





《祥应庙记碑》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立碑,记载了泉州商人朱纺舟往三佛齐国的经过,是研究我国宋代对外交通贸易和莆田参与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实物史料,碑额为隶书书写,碑文用楷书书写

明清时期莆田和仙游属于福建兴化府,当年古城里的西湖水镜是兴化府二十四景之一,如今沧桑变化,仅剩下小西湖的石碑了。

三清殿最有名的碑刻莫过于宋徽宗赵佶撰写的“瘦金体”碑刻真迹《神霄玉清万寿宫碑》。传说是蔡京在汴京立碑时,同时摹刻而成经海陆运回家而得以留存的。碑额“御笔手诏”四字为蔡京第三子蔡翛手书。这块碑是列入全国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也是一个宝贝了。



“古柳桥”为明代兵部侍郎彭汝楠辞官后,隐居柳桥村时所书

嵌在墙壁上的“演屿圣迹”石刻,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书。




《林氏族范碑》是由明代刑部尚书林俊撰文,其子林达书篆的石碑,石碑上篆刻着林氏家规祖训,将近五百年的岁月,至今还比较清晰可见。



镇海门、拱辰门、迎和门及来凤门分别是莆田遗存的古城门匾额。

殿外是个小戏台

这些大小不一、风格迥异的石雕,据说是明代南京工部尚书康大和(莆田人,明嘉靖年间考中进士后升迁南京任职)的守墓石俑。

这石狮子两只脚前伸的样子好特别



没想到还有一个小花园

花园里有一个别致的四眼井


就在我们准备出门时,同行的金老师在小红书上发现有推荐说这里有两根龙形石柱,大家都说没有看到啊,于是又到东边来找寻。很幸运的遇到了一位工作人员,他带着我们走入了东边没有开放的院落。
前一篇:福建国宝古建游--木兰陂
后一篇:福建国宝古建游--平海天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