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玉润中华(2)

标签:
南京博物院玉润中华建院九十周年特展 |
分类: 博物馆记 |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器的功能和寓意也在不断地演变。从最初的祭祀用品到后来的装饰品、这件精美的玉环出土于巢湖北山头的神兽纹环(巢湖博物馆),异常清晰的云纹中各类神兽排列其间,叹为观止。



来自我们安徽巢湖博物馆的朱雀衔环踏虎玉卮(zhi)成为本次展览的黑马,得到了很多关注,8月又专程去巢湖博物馆去看它。玉卮整体由一块上等白玉雕琢而成,一侧高浮雕一展翅欲飞的朱雀,头高出卮口,口衔一绞丝活环,双腿站立于一高浮雕螭虎的背部。可惜的是卮盖丢失,否则更加完整了。卮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产生于战国时期,秦汉时非常普及。据《史记》记载,鸿门宴上项羽赐樊哙酒,用的便是卮。

玉耳杯(战国晚期),江西省南昌市郭墩山出土

另一侧,高浮雕一立熊,熊身弯曲呈环形鋬手,与朱雀遥相呼应。

战国晚期的玉盒,广州象山南越王墓出土,看过这次展览,特意在春节安排去看了心心念念的南越王墓,印象中这应该是南越王赵眜最心爱的一个玉盒。







西王母神瑞叠胜形玉座屏(定州的刘畅墓出土),这见玉器我在邯郸博物馆见过,东汉的玉插屏是由四片玉片,通过榫卯结构连到一起的。所以这件巧夺天工的玉器代表了汉代人对于神仙世界的向往,也是我们禁止出境的文物之一。




西汉晚期~东汉早期的神兽玉壶(扬州博物馆藏),1984年江苏省扬州市甘泉老虎墩出土。小神兽右手托灵芝仙草,羽毛纹,嘴部细小的獠牙、镂空弹起的舌头都细致雕刻,关于其用途目前多倾向于此玉壶为盛装丹药之用。



玉韘(se)形佩(西汉),青岛市黄岛区土山屯出土

玉韘形佩(东汉),河北省定州市中山王刘畅墓出土

西汉晚期-新莽时期的噬尾玉龙佩(南京博物院藏)

玛瑙环壁, 河南省偃师山化乡王瑶村出土

玉鲜卑头 ,河南洛阳市东关夹马营出土

宝石微雕串饰,徐州市土山出土






文献中称玉带框为“玉梁”,其“金筐钿真珠装” 工艺精湛,富贵华丽。






两宋时期喜欢用玉仿造各类商周器皿,宋代的青白玉海水云龙纹炉(故宫博物院藏),炉身两侧雕长方形龙首吞流耳,外壁高浮雕海水云龙纹。龙两侧祥云缭绕,此炉造型仿青铜簋,纹饰图案又有宋代流行风尚,显示了宋代仿古不泥古的玉雕特点。


宋代高士人物图排方玉带(江西省博物馆藏),江西上饶市茶山寺建炎四年(1130)赵仲湮墓出土。









辽代飞天玉耳饰( 辽宁省博物馆藏),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白塔子北岭1号墓出土

最下面一件是辽代琥珀璎珞(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开泰七年(1018)陈国公主墓出土。中间的是金丝球、玛瑙项饰,两个金丝球真精致。三件都是辽代,出土于不同的地方。辽玉器的特点:一是大量使用琥珀,经测定,这些琥珀蜜蜡大部分来自波罗的海,可见东西方交流的痕迹;二是组合使用玉、琥珀和金,而金多制成金链使用。


辽代带把玻璃杯,公元八世纪左右,伊朗是世界玻璃生产的中心。借助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大量玻璃器皿涌入中国。

元代嵌宝石金座玉帽顶(湖北省博物馆藏),2001年钟祥市正统六年 (1441)梁庄王墓出土,今年还真去了钟祥,看了明显陵,非常推荐的一个地方。金座覆莲瓣面上现存宝石7颗。元代帽顶是辨尊卑的标志之一,帽顶用玉品级高于用金,宝石及龙纹玉帽顶应为皇室贵族佩用。而庶人帽笠不许饰金玉。明以后风俗改变,不再以玉器饰帽顶,于是把许多元代旧帽顶改为香炉的炉顶使用。

金代双鱼玉逍遥(天津博物馆藏),唐以后,对称图案常常出现在玉雕设计中,如对鹤、对鸟、对称花卉等,常表达和谐祥瑞之意。《金史·舆服志》记载,这种头巾 “谓之玉逍遥”。故此类玉器应称为玉逍遥,为金代女式头巾上的玉饰。

金代镂雕云鹤纹白玉逍遥(故宫博物院藏)

金元时期鱼戏莲图玉带饰(首都博物馆藏)

金元时期玉卧鹿(首都博物馆藏),出土于北京市海淀区康熙十四年(1675)黑舍里氏墓。

元代虎钮玉押(安徽博物院藏),是安庆市棋盘山大德五年(1301)范文虎墓出土



徐渭像•明(南京博物院藏),整个画作细腻入微,形神兼备。画中徐渭头戴黑色巾帽,上以玉饰。这种缝缀在巾帽上的片状玉饰也叫玉帽镇,是古代文人比德于玉、风雅的象征。

明代玉器追求装饰美,明代“子刚”款白玉凤螭万寿纹合卺杯(故宫博物院藏)是苏州制玉名家陆子刚的作品。杯为双筒相连式,两筒间镂雕一凤为杯柄,杯前雕双螭攀趴于杯壁,两道绳结间雕方形饰,其上琢“万寿”二字,据说这合卺杯可能是明代后期某位皇帝大婚时所用。古时“合卺”多指婚姻, 合卺杯是新人成婚时共饮合欢酒的器具。





嵌宝金托玉爵(明十三陵博物馆藏),出土于定陵万历皇帝棺内。

嵌宝石乌纱翼善冠(明十三陵博物馆藏),是定陵万历皇帝曾经的使用过的吧。




清嘉庆《纪嘉嘉诚》玉册等(南京博物院收藏),玉册外有硬木函,周边云龙纹填金, 正中螺钿嵌“纪绩嘉诚”,函内叠放玉册。玉册作于嘉庆二年(1797), 共十册,由含墨点的青灰玉剖成。首页为题名“纪绩嘉诚”,满布云龙纹, 尾页浅刻龙纹,均填金,正文两面均有字,行书填金,玉册记述乾隆末年西南爆发叛乱,勒保、吉庆等名将出征, 即将凯旋,皇帝作诗记功之事,显示了乾隆帝捍卫国家一统的决心。



1954年出土于苏州五峰山博士坞张安晚家族墓的明代金蝉玉叶,是堪称南博“镇院之宝”的一件文物。玉叶叶脉分明,凹弧状,新疆和田羊脂白玉,厚度仅有2毫米,其上的金蟾也是栩栩如生,妙趣横生。

镶玉佛金簪( 南京博物院藏),无锡市大墙门出土。

嵌宝镶玉佛金簪( 挑心)(明十三陵博物馆藏)

金环嵌宝玉兔耳坠(明十三陵博物馆藏),1958年定陵孝靖皇后棺内出土,实在一份巧思的设计。


嵌宝满冠(南京博物院藏)







清镶嵌碧玺玉带扣(南京博物院藏)

清白玉龙凤蚩尤环(南京博物院藏)

清镶嵌碧玺翡翠带扣(南京博物院藏)


清代李岳云《林则徐像》(南京博物院藏),画面中的林则徐手拿书卷,腰间玉带扣是清代文人燕居时常用的饰品。

各式玉牌(南京博物院藏),明清两代盛行玉牌饰。据说玉牌是明末治玉高手陆子冈首创,清代人又称其为“别子”,或作扇坠, 或为腰佩。

清代玉牌形状多样,纹饰题材丰富,如山水人物、吉祥图案,背面刻诗句或其他铭文钤印,寄托了文人群体对君子高尚品德的追求。

翡翠碧玺金背云朝珠(南京博物院藏),苏州市吴中区嘉庆二年 ( 1797 ) 毕沅家族墓出土。清代冠服制度,朝珠为身份尊贵、区分等级的标志。翡翠朝珠由108颗色泽相同、 大小一致的翡翠珠穿成,四颗稍大的粉红色碧玺佛头间隔其中,佛头塔为同质的碧玺,背云鎏金嵌宝。108颗翡翠珠, 颗颗翠色浓艳欲滴,水头鲜亮润泽,由一块品质上乘的翡翠玉料切割琢制而成。


各种帽顶,冠顶主要分为吉服冠顶和朝服冠顶。清代官员的帽顶安置在冠帽上部中央。不同级别的官帽顶分别镶嵌不同质地的珍宝,以帽顶分官阶、以顶戴见大小成了清代官制特点

乾隆时期百宝嵌条屏(南京博物院藏),低调奢华的清宫陈设玉器。

镶绿松石错金墜玉环铜镜(战国中期),江苏省涟水县三里墩出土

玉具剑(上,赵卿墓出土;下,临淄商王村出土)。赵卿墓是太原金胜村出土的一座春秋时期高等级贵族墓,赵鞅是晋国六卿之一,以卿的身份主政晋国数十载。同时,赵鞅也是晋阳古城的创建者和战国时代赵国的奠基人。

玉具剑发端于两周之际,到春秋中晚期已发展出剑首、剑格、剑璏、剑珌四件一组的完整组合模式。至战国晚期,玉具剑开始普遍与长铁剑相配套,成为标榜身份等级的玉礼器具。

来自我们安徽巢湖博物馆的朱雀衔环踏虎玉卮(zhi)成为本次展览的黑马,得到了很多关注,8月又专程去巢湖博物馆去看它。玉卮整体由一块上等白玉雕琢而成,一侧高浮雕一展翅欲飞的朱雀,头高出卮口,口衔一绞丝活环,双腿站立于一高浮雕螭虎的背部。可惜的是卮盖丢失,否则更加完整了。卮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产生于战国时期,秦汉时非常普及。据《史记》记载,鸿门宴上项羽赐樊哙酒,用的便是卮。

玉耳杯(战国晚期),

另一侧,高浮雕一立熊,熊身弯曲呈环形鋬手,与朱雀遥相呼应。

战国晚期的玉盒,广州象山南越王墓出土,看过这次展览,特意在春节安排去看了心心念念的南越王墓,印象中这应该是南越王赵眜最心爱的一个玉盒。

玉具剑(西汉中期),河北满城县陵山出土,如此精美也只有皇族才能佩戴吧。




西汉
鎏金镶玉带头玛瑙贝带(南京博物院藏),2010年盱胎县大云山江都王墓园1号墓出土。这四叶草的造型真是清丽脱俗。

东汉玉组佩,定州市中山王刘畅墓出土

西王母神瑞叠胜形玉座屏(定州的刘畅墓出土),这见玉器我在邯郸博物馆见过,东汉的玉插屏是由四片玉片,通过榫卯结构连到一起的。所以这件巧夺天工的玉器代表了汉代人对于神仙世界的向往,也是我们禁止出境的文物之一。

东汉仙人龙兽纹玉樽(195件永久不得出国出境的文物之一)也是一件国宝重器,此玉樽其形制与汉代漆樽或铜樽造型一样:大直径筒形器体、呈轴对称形态的双铺首,还有按三等分圆周留置的圆雕蹲熊樽足。器身纹饰被三道凹弦纹分割成上、下两部分。上层浮雕出对称的铺首,纹饰主体分为三组,在云海中翻腾的两只螭龙,两只头背对峙的长喙独角龙,西王母与持着灵芝草的仙人;下部纹饰同样分为三组,持仙芝戏螭龙的羽人,独角兽与螭龙争抢着云中生长的仙芝,张牙舞爪的熊正与独角龙云中嬉戏。它们或是引颈昂首,或是怒目对峙,又或是翻转起伏而变化多端。

秦汉时期,追求长生不老、求道成仙非常盛行,秦始皇、汉武帝莫不如是。以下5图是渭陵六珍,是汉元帝渭陵出土文物。分别为:仙人乘天马、蹲姿玉貔貅、走姿玉貔貅、玉鹰和玉熊、玉俑头。是汉元帝生前的御玩之物。

仙人乘天马,表现了汉人羽化登仙、长生升天的愿望。



西汉晚期~东汉早期的神兽玉壶(扬州博物馆藏),1984年江苏省扬州市甘泉老虎墩出土。小神兽右手托灵芝仙草,羽毛纹,嘴部细小的獠牙、镂空弹起的舌头都细致雕刻,关于其用途目前多倾向于此玉壶为盛装丹药之用。

“宜子孙”出廓璧,扬州市甘泉老虎墩出土。此件玉璧是战国秦汉玉器在设计上的创新。“宜子孙”三字镂空,位于整器的对称轴上,端正庄严,尽显玉工巧思。吉语寄托着对使用者美好的祝愿。

乾隆御题“长乐”谷纹璧,此玉璧为和阗玉,有红紫色沁斑。上部有出廓,出廓部分正中镂刻“长乐”二字。字两侧对称透雕独角螭龙,两螭龙嘴部分别吻“长”字的两侧,螭龙躯体翻卷有致,身下饰卷云纹。估计是乾隆很喜欢,所以在璧的外圈边侧以阴文篆刻他的题诗,故称《乾隆御题“长乐”谷纹璧》。

玉韘(se)形佩(西汉),青岛市黄岛区土山屯出土

玉韘形佩(东汉),河北省定州市中山王刘畅墓出土

西汉晚期-新莽时期的噬尾玉龙佩(南京博物院藏)

玛瑙环壁,

玉鲜卑头

宝石微雕串饰,徐州市土山出土

蝉琀(西汉晚期),江苏盱眙县东阳城出土,蝉是古人喜欢的一种动物,一方面代表着高洁,另一方面有永生之意。

玉鱼(西汉早期),江苏仪征市张集乡团山出土

琉璃编磬(西汉早期/复制品),江苏盱眙县大云山江都王墓园出土

琉璃璧•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陕西乾县南陵村文德元年(888)唐僖宗靖陵出土
;下面的是南唐时期的玉谥册(南京博物院藏),南京市江宁祖堂山保大元年(943)南唐钦陵出土,册文上写着:维保大元年岁次赞卯十」
子嗣皇帝臣瑶伏以」高祖开基」,这个南唐钦陵也是今年去看的,就在牛首山的边上。

北朝-唐
玉梁金宝钿带(陕西考古研究院藏),1991年陕西省长安区南里王村贞观元年
(627)窦皦墓出土,带具上忍冬样式的(革它)尾,散发着浓郁的异域风情,而玉镶金的审美至到今天都一直在线。

文献中称玉带框为“玉梁”,其“金筐钿真珠装” 工艺精湛,富贵华丽。

深斑玉带•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该玉带出自“光明碎红砂”银药盒中,玉银盒上的墨书所记
“十五事并玦”相符。玉料白色玉墨色相间,具有水墨画的韵味,该玉被称为“深斑玉”。

唐
嵌宝石螺钿平脱八出镜(南京博物院藏)

鸟衔绶带“千秋万岁”
铭玉盖盒•唐-五代,河北定州市静志寺塔地宫出土
(定州市博物馆藏),似乎当年在定州博物馆没看到,兴许是好东西太多错过了。

高士抚鹿图玉饰•唐-五代,无锡市扬名乡万历二十四年(1596)顾林墓出土 无锡博物院藏

贯耳玉壶•南宋一元(安徽博物院藏),安徽省安庆市棋盘山大德五年(1301)范文虎墓出土

两宋时期喜欢用玉仿造各类商周器皿,宋代的青白玉海水云龙纹炉(故宫博物院藏),炉身两侧雕长方形龙首吞流耳,外壁高浮雕海水云龙纹。龙两侧祥云缭绕,此炉造型仿青铜簋,纹饰图案又有宋代流行风尚,显示了宋代仿古不泥古的玉雕特点。


宋代高士人物图排方玉带(江西省博物馆藏),江西上饶市茶山寺建炎四年(1130)赵仲湮墓出土。



南宋对凤玉帔坠(南京市博物总馆藏),南京市江宁区清修镇南宋绍熙三年(1192)秦熺妻燕国太夫人曹氏墓出土。

宋代对鸳鸯盒形玉帔坠(首都博物馆藏),北京市密云县董各庄清代皇子墓出土,坠扣上立体雕琢一对鸳鸯,鸳鸯寓意姻缘和美,富贵绵长。帔坠为子母口,平剖为二,内亦可装盛香料。

宋代持莲戏毯双童子(首都博物馆藏),宋代的玉器图案装饰丰富,以人物、花卉和鸟兽为题材,神形兼备富有生活情趣。

宋代抱狸玉童子(南京博物院藏),江苏苏州吴中区嘉庆二年(1797)毕沅家族墓出土 。

宋代骑鹅持荷玉童子(天津博物馆藏)

松紧时期的孔雀园林玉图画(南京博物院藏)

辽代飞天玉耳饰( 辽宁省博物馆藏),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白塔子北岭1号墓出土

最下面一件是辽代琥珀璎珞(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开泰七年(1018)陈国公主墓出土。中间的是金丝球、玛瑙项饰,两个金丝球真精致。三件都是辽代,出土于不同的地方。辽玉器的特点:一是大量使用琥珀,经测定,这些琥珀蜜蜡大部分来自波罗的海,可见东西方交流的痕迹;二是组合使用玉、琥珀和金,而金多制成金链使用。


辽代带把玻璃杯,公元八世纪左右,伊朗是世界玻璃生产的中心。借助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大量玻璃器皿涌入中国。

元代嵌宝石金座玉帽顶(湖北省博物馆藏),2001年钟祥市正统六年 (1441)梁庄王墓出土,今年还真去了钟祥,看了明显陵,非常推荐的一个地方。金座覆莲瓣面上现存宝石7颗。元代帽顶是辨尊卑的标志之一,帽顶用玉品级高于用金,宝石及龙纹玉帽顶应为皇室贵族佩用。而庶人帽笠不许饰金玉。明以后风俗改变,不再以玉器饰帽顶,于是把许多元代旧帽顶改为香炉的炉顶使用。

金代双鱼玉逍遥(天津博物馆藏),唐以后,对称图案常常出现在玉雕设计中,如对鹤、对鸟、对称花卉等,常表达和谐祥瑞之意。《金史·舆服志》记载,这种头巾 “谓之玉逍遥”。故此类玉器应称为玉逍遥,为金代女式头巾上的玉饰。

金代镂雕云鹤纹白玉逍遥(故宫博物院藏)

金元时期鱼戏莲图玉带饰(首都博物馆藏)

金元时期玉卧鹿(首都博物馆藏),出土于北京市海淀区康熙十四年(1675)黑舍里氏墓。

元代虎钮玉押(安徽博物院藏),是安庆市棋盘山大德五年(1301)范文虎墓出土

金元时期秋山图玉带饰(故宫博物院藏),表现了女真族秋季狩猎,射虎捕鹿的情景。

明晚期团龙玉带饰(明十三陵博物馆藏),北京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孝靖皇后棺内出土,绦环云头形,背面两端有两个四合如意云纹方形钮,底部为花丝云形纹,四壁在花丝上嵌金锭、古钱、云头形杂宝等纹样,正面中心嵌元代旧玉团龙绦环,
两端嵌宝石和珍珠,太漂亮了。

徐渭像•明(南京博物院藏),整个画作细腻入微,形神兼备。画中徐渭头戴黑色巾帽,上以玉饰。这种缝缀在巾帽上的片状玉饰也叫玉帽镇,是古代文人比德于玉、风雅的象征。

明代玉器追求装饰美,明代“子刚”款白玉凤螭万寿纹合卺杯(故宫博物院藏)是苏州制玉名家陆子刚的作品。杯为双筒相连式,两筒间镂雕一凤为杯柄,杯前雕双螭攀趴于杯壁,两道绳结间雕方形饰,其上琢“万寿”二字,据说这合卺杯可能是明代后期某位皇帝大婚时所用。古时“合卺”多指婚姻, 合卺杯是新人成婚时共饮合欢酒的器具。

明代玉炉瓶三事(南京博物院藏),玉炉造型仿商周时期的青铜簋,
镂空木盖配镂雕玉炉顶,工艺精熟,古意盎然。玉瓶在贯耳及腹部浅浮雕卧爬状螭虎,可插放拨火用的金属制香匙与香箸。玉盒(没拍)可用来贮存香料、印泥等。早在元代绘画中,炉、瓶、盒三件香器就已同时出现。明清时代,
专为焚香制作的“炉瓶三事”即为室内精巧的陈设小品。


宋代赵希鹄曾在《洞天清禄集》中罗列宋代文人的案头之物,并将其归纳为古琴、古砚、古鼎钟彝器、怪石、砚屏、笔格、水滴等十四类。明代文人案头的东西也愈发多样,屠隆在《文具雅编》中共列举四十三种清玩,如笔格、笔筒、笔洗之类
。这些千姿百态的清玩之物与文房四宝共同构筑了古代文人案头上的风雅。


嵌宝金托玉爵(明十三陵博物馆藏),出土于定陵万历皇帝棺内。

嵌宝石乌纱翼善冠(明十三陵博物馆藏),是定陵万历皇帝曾经的使用过的吧。



明代平安连瑞图轴(南京博物院藏),陈栝善画花卉,用笔洒脱有生趣。此画以花瓶和瓶中荷花、苇草为主题,用没骨法描绘,颜色恬淡雅致,颇具文人气。明代中后期,瓶中插花被文人理论化。花瓶的材质、花枝的数量以及花卉如何搭配都有论述。高濂《瓶花三说》、张谦德《瓶花谱》都是代表。

清嘉庆《纪嘉嘉诚》玉册等(南京博物院收藏),玉册外有硬木函,周边云龙纹填金, 正中螺钿嵌“纪绩嘉诚”,函内叠放玉册。玉册作于嘉庆二年(1797), 共十册,由含墨点的青灰玉剖成。首页为题名“纪绩嘉诚”,满布云龙纹, 尾页浅刻龙纹,均填金,正文两面均有字,行书填金,玉册记述乾隆末年西南爆发叛乱,勒保、吉庆等名将出征, 即将凯旋,皇帝作诗记功之事,显示了乾隆帝捍卫国家一统的决心。


清乾隆《御临王羲之帖》玉册(一套4册
)(南京博物院藏),同料白玉剖为四片,刻字填金,首页隶书“御临王羲之帖”,以春水竹石图为底纹,雕刻白鹅浮水,寓意王羲之爱鹅,尾页则为兰竹石图,均浅刻填金。正文是乾隆皇帝临摹的王羲之
《十七帖》部分尺牍,分别为第十一通《七十帖》、第十七通《严君平帖》和第二十四通《旃罽胡桃帖》。

1954年出土于苏州五峰山博士坞张安晚家族墓的明代金蝉玉叶,是堪称南博“镇院之宝”的一件文物。玉叶叶脉分明,凹弧状,新疆和田羊脂白玉,厚度仅有2毫米,其上的金蟾也是栩栩如生,妙趣横生。


嵌宝镶玉佛金簪( 挑心)(明十三陵博物馆藏)

金环嵌宝玉兔耳坠(明十三陵博物馆藏),1958年定陵孝靖皇后棺内出土,实在一份巧思的设计。

明嵌宝金梳(南京博物院藏),江苏无锡市大墙门出土

嵌宝满冠(南京博物院藏)


清代仿古芙蓉石蟠螭耳盖炉,颜色鲜艳,透明度高,属于芙蓉石中的珍品。这小粉炉可是一件网红,是最受瞩目的展品之一,里三层外三层挤了半天才拍到。

清乾隆御题诗仿古龙凤玉器(南京博物院藏),玉表面是赭黄色沁,为人工染色。两面各雕琢龙凤图案,所雕龙凤均为侧面,寓意“龙凤呈祥”。中部内孔壁用楷书微雕乾雕御制诗《夔磐》,字体工整,字口填金,灿然夺目,可惜看不见。

清乾隆御题仿古玉鸠头(首都博物馆藏)

痕都斯坦青玉嵌宝后长颈盖瓶,清代,来自印度莫卧儿帝国
(故宫博物院藏)所以充满了异域风格。乾隆皇帝曾写了一文《天竺五印度考讹》,第一次对痕都斯坦这个名词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此后这些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异域玉器常被统称为痕都斯坦玉器。

乾隆御题痕都斯坦青玉菊瓣式盘(故宫博物院藏),属莫卧儿帝国17一18世纪
,盘面阴刻楷书乾隆四十年(1775)御题诗《咏痕都斯坦玉盘》,并“几暇怡情”隶书印。乾隆皇帝在诗注中提到,曾以此盘盛放苹果、石榴、木瓜三种水果,
陈设在宫殿中。

清镶嵌碧玺玉带扣(南京博物院藏)

清白玉龙凤蚩尤环(南京博物院藏)

清镶嵌碧玺翡翠带扣(南京博物院藏)


清代李岳云《林则徐像》(南京博物院藏),画面中的林则徐手拿书卷,腰间玉带扣是清代文人燕居时常用的饰品。

各式玉牌(南京博物院藏),明清两代盛行玉牌饰。据说玉牌是明末治玉高手陆子冈首创,清代人又称其为“别子”,或作扇坠, 或为腰佩。

清代玉牌形状多样,纹饰题材丰富,如山水人物、吉祥图案,背面刻诗句或其他铭文钤印,寄托了文人群体对君子高尚品德的追求。

翡翠碧玺金背云朝珠(南京博物院藏),苏州市吴中区嘉庆二年 ( 1797 ) 毕沅家族墓出土。清代冠服制度,朝珠为身份尊贵、区分等级的标志。翡翠朝珠由108颗色泽相同、 大小一致的翡翠珠穿成,四颗稍大的粉红色碧玺佛头间隔其中,佛头塔为同质的碧玺,背云鎏金嵌宝。108颗翡翠珠, 颗颗翠色浓艳欲滴,水头鲜亮润泽,由一块品质上乘的翡翠玉料切割琢制而成。


各种帽顶,冠顶主要分为吉服冠顶和朝服冠顶。清代官员的帽顶安置在冠帽上部中央。不同级别的官帽顶分别镶嵌不同质地的珍宝,以帽顶分官阶、以顶戴见大小成了清代官制特点

乾隆时期百宝嵌条屏(南京博物院藏),低调奢华的清宫陈设玉器。
前一篇:南京博物院--玉润中华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