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探访山西古建筑-高平定林寺、羊头山石窟

标签:
高平定林寺羊头山石窟炎帝长平之战 |
分类: 绿色激情 |
定林寺在高平东南5公里的七佛山南麓,安卧在三面环山的一座大山坳里,一条山路通往昔日热闹非凡的太行白陉。2001年5月入选全国重点文保,是高平22处“国保单位”中面积最大的一处古建寺院。

山门西侧有一棵千年古松,繁茂的枝叶形如一把硕大伞盖守护着定林寺。据碑文记载,古松植于金代,虽已近千年,仍枝繁叶茂,苍劲有力。它的主枝像一条冲天腾龙,气势壮观,所以当地人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腾龙金松”


在正方形台基之上的就是雷音殿,殿上斗拱精巧,前后明间开门,筒板布瓦盖顶。

殿顶原来的琉璃脊刹明确题记为“金泰和四(公元1204)年”,但金碧辉煌的脊刹已毁,现在的葫芦是新修建的。

面阔进深各三间,柱头用阑额、普柏枋,施五铺作斗拱,由于建筑间架较小故无补间铺作。雷音殿斗拱前后与两侧各不相同,正面斗拱为单抄单下昂,下昂为琴面真昂,耍头为昂形;山面斗拱为双下昂无出跳,下昂为琴面假昂,耍头为蚂蚱头。




沿着陡峭的石阶攀爬而上,是名为“最上乘”的一个别致小院,北为七佛殿,登高远眺,山水楼阁之胜,尽收眼底。




除了门口的腾龙金松,定林寺还有千年牡丹、木瓜树和小叶梧桐树四个活宝贝。牡丹是金代正隆年间由本院住持法兴大和尚从洛阳移植而来的,迄今已经有八百多年了,小叶梧桐树是清代乾隆元年一位南方高僧来定林寺讲经时从江南地区带来的,真是一座有历史有故事的古刹。



六号窟的佛像被毁损的很严重


山林间的佛像和佛塔四处散落,真是一份不一样的石窟体验。


这座隋唐时期的石方塔,保存完好,距今已有1500年左右,龛中造像部分有损,底座的云纹依旧生动。

五号石窟是羊头山石窟中最大的一组窟龛造像,它是一石开三窟的方式,其中一窟里雕的是释迦、多宝二佛像。

释伽多宝二佛“秀骨清像”,臂大过膝,四肢细长,典型的北魏风格。

山门西侧有一棵千年古松,繁茂的枝叶形如一把硕大伞盖守护着定林寺。据碑文记载,古松植于金代,虽已近千年,仍枝繁叶茂,苍劲有力。它的主枝像一条冲天腾龙,气势壮观,所以当地人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腾龙金松”

整体为四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山门、雷音殿、三佛殿、七佛殿。现存山门、雷音殿、东西配殿为元代建筑,其余皆为明清遗物,是一处集金元明清多元风格于一体的古建筑群。

山门面阔三间,非常气派。是一座重檐九脊的复合式两层高阁建筑,二层为木构。阁内底层为寺庙正门,二层塑四大天王,所以山门又名天王殿。天王殿门前有抱厦,形成了“明三层暗两层”的结构。



在正方形台基之上的就是雷音殿,殿上斗拱精巧,前后明间开门,筒板布瓦盖顶。

殿顶原来的琉璃脊刹明确题记为“金泰和四(公元1204)年”,但金碧辉煌的脊刹已毁,现在的葫芦是新修建的。

面阔进深各三间,柱头用阑额、普柏枋,施五铺作斗拱,由于建筑间架较小故无补间铺作。雷音殿斗拱前后与两侧各不相同,正面斗拱为单抄单下昂,下昂为琴面真昂,耍头为昂形;山面斗拱为双下昂无出跳,下昂为琴面假昂,耍头为蚂蚱头。





沿着陡峭的石阶攀爬而上,是名为“最上乘”的一个别致小院,北为七佛殿,登高远眺,山水楼阁之胜,尽收眼底。




除了门口的腾龙金松,定林寺还有千年牡丹、木瓜树和小叶梧桐树四个活宝贝。牡丹是金代正隆年间由本院住持法兴大和尚从洛阳移植而来的,迄今已经有八百多年了,小叶梧桐树是清代乾隆元年一位南方高僧来定林寺讲经时从江南地区带来的,真是一座有历史有故事的古刹。


定林寺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是一座适合禅修的佛寺,楼阁式的山门、精巧的雷音殿,与古树名木、青山绿水相掩映,清幽宁静令人难忘。

羊头山石窟,原名定国寺,位于高平神农镇羊头山顶,这里海拔1300多米,地势险要,山峰叠嶂,下面可以俯瞰炎帝陵。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山西规模第三大的石窟,国六。


这些石窟不是依山开凿,而是利用散落在山上大小不一的天然石块,就地取材开凿而成。一共有大小不一的9
个窟,以及一些造像碑及石塔石佛。我们车子一路直接开到山顶,所以石窟是按照倒序往下看。

六号窟的佛像被毁损的很严重


山林间的佛像和佛塔四处散落,真是一份不一样的石窟体验。


这座隋唐时期的石方塔,保存完好,距今已有1500年左右,龛中造像部分有损,底座的云纹依旧生动。

五号石窟是羊头山石窟中最大的一组窟龛造像,它是一石开三窟的方式,其中一窟里雕的是释迦、多宝二佛像。

释伽多宝二佛“秀骨清像”,臂大过膝,四肢细长,典型的北魏风格。

门外两侧雕有二力士,仰首相向,形态生动,脚踏瑞兽,威武异常。






虽已残缺,但衣褶清晰流畅,底座花纹依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