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深度之旅之--炳灵寺石窟

标签:
甘肃炳灵寺石窟 |
分类: 绿色激情 |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的永靖县,而永靖县刘家峡大坝附近,黄河和洮河交汇,还有一著名的“黄洮交汇”景观。我们一大早赶过来,竟然没有开门。2015年朋友们来过,那时这里还是一处自然景观,如今已经围拢起来,不买票就看不到好景色了。

大家一起一边等待一边周边赏景,听一位游客说昨天傍晚来的,但两边的交汇已经被游船来回往来搅混了,所以才赶了早趁游船没开过来再看。

在景区两边,一边可以看到青青的黄河,一边可以看到黄色的洮河,就是看不到交汇处。


硬等到景区开门,终于看到交汇的景色,但感觉还是有些混杂,没有感受到泾渭分明、鸳鸯锅般的自然奇观。



去炳灵寺石窟有两条路,一条陆路,一条水路。我们是从陆路过去,快到的时候眼前的风景开始变得与众不同。



这里由炳灵湖、炳灵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炳灵石林)、炳灵寺石窟三大片区组成,我们时间有限,主要为了石窟而来。看过《铿锵三人行》中对炳灵寺的介绍,所以期待已久。


炳灵寺石窟最早称为唐述窟。远在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氏曾在枹罕,也就是现在的临夏建立西秦政权(公元385-431年),统治达47年之久。炳灵寺石窟,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从十六国时代起,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代,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周围的风景如画,峰林层叠,不愧是黄河边上的丹霞胜景。


炳灵寺分为上寺、下寺、洞沟三部分。有窟龛212个、石雕像694座、壁画1500平方米,最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艺术,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



炳灵丹霞姊妹峰




很早以前,黄河水沿着窟前奔腾而过,如今还能看到干涸的河床。


大部分洞窟都错落分布在地面栈道前的崖壁上,很多平视就能看见里面精美泥塑彩绘,不过除了169号窟,这些洞窟都不大。


第9窟,是晚唐吐蕃期开凿。壁画中菩萨头戴宝冠,穹顶所绘飞天,有唐代“吴带当风”的风范。

第10窟,唐代。非常精美的一窟。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画面生动,尤其是两棵菩提树。

弟子袖手侍立;菩萨云鬓高耸,身材确是丰腴。

旁边的天王怒目而示,威猛有力。

第11窟,唐代造像和壁画,一座马蹄形穹窿顶窟,里面有一主尊石雕造像,身后,两棵树干高大形似南方椰子树的壁画非常惹眼,顶部莲花藻井和飞天彩绘色彩艳丽,令人难忘。唐代是炳灵寺石窟造像的高峰期,现存三分之二的窟龛雕凿于这一时期。


第13窟,浅龛内一立佛,右手下垂,左手胸前握袈裟一角,和敦煌唐代洞窟中出现的番禾瑞像类似。




大部分石窟都是裸露的,但也有不少用铁丝网遮挡了

这38窟内的一佛二菩萨像,北侧的菩萨一手持瓶,一手持莲花,动作舒展,姿态典雅,具有曲线美,不愧是唐代石雕上乘之作。





第171龛这尊大佛高27米,雕凿于唐开元19年,其上半身为依山石雕,腹部以下为泥塑,整体气势恢宏,这是炳灵寺石窟中体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大佛,也是世界第9大佛。


大家一起一边等待一边周边赏景,听一位游客说昨天傍晚来的,但两边的交汇已经被游船来回往来搅混了,所以才赶了早趁游船没开过来再看。

在景区两边,一边可以看到青青的黄河,一边可以看到黄色的洮河,就是看不到交汇处。


硬等到景区开门,终于看到交汇的景色,但感觉还是有些混杂,没有感受到泾渭分明、鸳鸯锅般的自然奇观。



去炳灵寺石窟有两条路,一条陆路,一条水路。我们是从陆路过去,快到的时候眼前的风景开始变得与众不同。



这里由炳灵湖、炳灵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炳灵石林)、炳灵寺石窟三大片区组成,我们时间有限,主要为了石窟而来。看过《铿锵三人行》中对炳灵寺的介绍,所以期待已久。


炳灵寺石窟最早称为唐述窟。远在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氏曾在枹罕,也就是现在的临夏建立西秦政权(公元385-431年),统治达47年之久。炳灵寺石窟,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从十六国时代起,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代,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周围的风景如画,峰林层叠,不愧是黄河边上的丹霞胜景。


炳灵寺分为上寺、下寺、洞沟三部分。有窟龛212个、石雕像694座、壁画1500平方米,最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艺术,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



炳灵丹霞姊妹峰




很早以前,黄河水沿着窟前奔腾而过,如今还能看到干涸的河床。


大部分洞窟都错落分布在地面栈道前的崖壁上,很多平视就能看见里面精美泥塑彩绘,不过除了169号窟,这些洞窟都不大。

第3窟,盛唐。窟内正中依山雕凿一唐代仿木结构石塔,四壁壁画是明代重绘的藏密题材。

这是石塔后的壁画,色泽艳丽,充满着汉藏文化的交流融合。

第4窟,初唐,一佛二弟子,身形圆润饱满,衣饰线条流畅,尽显初唐风貌。


第6窟,北周,佛面型丰圆、脖项粗短、躯体敦厚,身穿通肩大衣,结跏趺坐,双手结禅定印。


第8窟,隋代。造像与壁画塑绘结合,表现的是维摩诘经变中“文殊问疾”的场景。

壁画上赴会的菩萨们,衣领上是中亚波斯风格的联珠纹。



第6窟,北周,佛面型丰圆、脖项粗短、躯体敦厚,身穿通肩大衣,结跏趺坐,双手结禅定印。


第8窟,隋代。造像与壁画塑绘结合,表现的是维摩诘经变中“文殊问疾”的场景。

壁画上赴会的菩萨们,衣领上是中亚波斯风格的联珠纹。


第9窟,是晚唐吐蕃期开凿。壁画中菩萨头戴宝冠,穹顶所绘飞天,有唐代“吴带当风”的风范。

第10窟,唐代。非常精美的一窟。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画面生动,尤其是两棵菩提树。

弟子袖手侍立;菩萨云鬓高耸,身材确是丰腴。

旁边的天王怒目而示,威猛有力。

第11窟,唐代造像和壁画,一座马蹄形穹窿顶窟,里面有一主尊石雕造像,身后,两棵树干高大形似南方椰子树的壁画非常惹眼,顶部莲花藻井和飞天彩绘色彩艳丽,令人难忘。唐代是炳灵寺石窟造像的高峰期,现存三分之二的窟龛雕凿于这一时期。


第13窟,浅龛内一立佛,右手下垂,左手胸前握袈裟一角,和敦煌唐代洞窟中出现的番禾瑞像类似。




大部分石窟都是裸露的,但也有不少用铁丝网遮挡了

这38窟内的一佛二菩萨像,北侧的菩萨一手持瓶,一手持莲花,动作舒展,姿态典雅,具有曲线美,不愧是唐代石雕上乘之作。





第171龛这尊大佛高27米,雕凿于唐开元19年,其上半身为依山石雕,腹部以下为泥塑,整体气势恢宏,这是炳灵寺石窟中体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大佛,也是世界第9大佛。


最有名的169特窟就在大佛旁边陡峭的栈道顶端,为西秦皇家石窟,上面的塑像非常精彩,值得特窟的票价,可惜不给拍照。窟内现存西秦建弘元年(即公元420年)的墨书题记,是迄今为止我国现存最早的有明确造像纪年的题记,通过讲解员介绍得知,初始的建造时间还要早于这个时间。因为题记上明确写了是“修缮”,而非建造。边上的172特窟是一起收费。凝望第169窟中的佛像,波纹发髻、高鼻深目,异域风格浓郁,充满了古印度犍陀罗艺术和秣菟罗艺术风格,也是佛教沿着丝路东传进入内地时的最初样貌。
后一篇:甘肃深度之旅之--最后一站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