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深度之旅之--武威海藏寺、文庙、西夏博物馆

标签:
武威海藏寺武威文庙西夏博物馆中国印刷博物馆武威分 |
分类: 绿色激情 |
武威是我们此行的重点,认识一位合肥的朋友,老家在武威,看到他春节回家发的鸠摩罗什寺,心之神往,而且多次来甘肃,张掖、酒泉、敦煌三郡都有所涉及,唯独武威没有来过。武威古称凉州,历史悠久,文化和自然古迹众多。我们的第一站就是是西北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被誉为"西北梵宫之冠"的全国文保海藏寺。整个寺院林泉茂盛,感觉像是在一个大公园里。清代的木牌坊,据今300多年,古朴玲珑。

海藏寺最早可追溯到东晋321年修筑的灵钧台,后于南宋1247 年扩建,西藏萨迦派第四代寺主萨迦班智达受蒙古王阔端邀请,与其侄八思巴到凉州会谈,达成西藏归顺元朝的协议。期间先后修建了四大寺院,海藏寺即其之一,后明宪宗曾赐名清华禅寺;清康熙皇帝亲家孙思克题写了寺名海藏禅林,也被列入中华之名匾。

牌坊上的小石兽

石刻丰富又精美




小狮子坐在两个叠落起来的石香炉上,香炉的脚上还刻着一个活灵活现的狮子头。

小狮子身上的纹路也很可爱

这垂花门看着非常古朴,位于晋筑灵钧古台的石阶下,东西各一座,据说是80年代由境内大河庙搬迁至此的。



藏经阁是灵均台上的古建筑,原称无量殿,是曾经珍藏清代皇廷所赐明版藏经之处,也是海藏寺最早的主体建筑。《海藏寺藏经阁记》碑文详尽地叙说了更名的缘由。

灵钧台上有一眼水井,位于藏经阁前东侧,古称海心井,又名曰药泉,相传为元代高僧萨迦·班智达开掘,还有说法是和西藏布达拉宫的龙王潭相通,喝了井中之水可免灾消难,有点神奇,不过现在盖了个小房子,看不见了。


清光绪三十四年立的《晋筑灵钧台》碑记,上书“东晋明帝太宁中凉王张茂立古台”,也是凉州古老的三台之一。


两块古碑,一个是修葺碑记,看第一句是:“武邑林泉之美,城北为最,而海藏迤东尤胜。”

一个是藏经碑记。

武威的第二站是武威文庙。始建于明1437年至今已有500多年,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同山东曲阜文庙和云南建水文庙并称为三大古文庙,第四批全国文保。


这里古树林立,保持着庙学合一、文昌宫与孔庙和而不同的“三足鼎立”格局,也保留了从明代至民国各个时期的建筑。




文昌宫桂籍殿内最为引人注目就是这44块涵盖了从康熙到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匾额,文字或飘逸潇洒、或朴拙雄健,堪称艺术珍宝,实在有些震撼,我绕着看了半天只拍了一小部分。匾额内容有“天下文明”“书城不夜”“聚精扬纪”等,其中“聚精扬纪”“书城不夜”两匾,被收入《中华名匾》—书。

孔庙以大成殿为主,保留着宋元建筑风格,殿内供奉孔子画像、牌位,是每年例行祭孔的地方。殿前依次有状元桥、棂星门、戟门,后有尊经阁。

文庙内还有一个中国印刷博物馆武威分馆,

印刷博物馆中展出的佛教经卷《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是武威西夏泥活字版本,系折叠长卷,共54面。面长28厘米,宽12厘米,每面7行,满17字,共计6400多字。1987年9月时任武威市博物馆副馆长的孙寿龄和同事在亥母洞寺遗址发现了西夏文佛经《维摩诘所说经》(下卷),经过比对、辨析后判定:《维摩诘所说经》是泥活字印刷品并最终运用《梦溪笔谈》中记述的方法,历经3年多成功烧制出泥活字,复原了《维摩诘所说经》(下卷)。


西夏是我国西北党项民族建立的国家,在其建国的190多年间,创造了本民族文字,被称其为“西夏文”。曾经以为消失在历史中的西夏文字,现在通过各种方式逐步解密了。

根据专家考证,西夏是泥活字佛经的印刷年代,他们采用和吸收了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加快了本民族文字的创造和语言文化的传播。

明成化六年1470年的《重修凉州卫儒学记》碑



泮池南有一堵影壁“万仞宫墙”,只因无状元,故万仞宫墙未开洞,所以武威文庙没有正大门,这让我想起来曾经看过的哈尔滨文庙,似乎也是这样的。

棂星门是明正统年间的一座木质牌楼,四柱三间,翘檐飞角。

文庙的对面就是武威西夏博物馆,看了一段介绍,才了解到这个西夏博物馆的建设原来是为了担心国宝“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这块西夏碑被省博或国博调走而特意修建的,真是把我逗乐了,不过真的开心这宝贝能够保留在武威。

作为汉代四郡的银武威,曾经是前凉、后凉、北凉、南凉、大凉先后在次定都,是谓“五凉古都”。因为武威曾是西夏的陪都,所以是全国迄今发现西夏文物和遗迹最多的地方之一。


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都在兴庆府,也就是今天宁夏银川,直到1227年被蒙古灭国,在历史上存在了约190年,经历10个朝代。历史上西夏的版图范围是“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神秘的西夏王朝在武威这片土地上遗留下大量的珍贵文物,是国内最重要的西夏文化博物馆。

好大的鳌鱼

西夏文首领印



西夏文内容的铜牌


官府文书

国内西夏文石刻传世的极少,西夏文和汉字有血缘关系,看上去笔画繁琐,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有人说它“猛一看都认识,细看全不认识”。西夏在李元昊时别出心裁创造自己的文字,后因亡国而消失,至到1908年在居延黑水城遗址发现西夏中文汉语词典后,人们才开始读懂它。







带有文字的陶罐碎片

终于看到国宝碑了。“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为西夏第四个国王所立。碑高2.5米,两面撰文。其中正面以西夏文篆书题额,意思是“赦造感应塔之碑文”,正文为西夏文楷书28行,每行65字;背面是汉文小篆题额“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 正文有汉文楷书26行,每行70字。碑文记载了护国寺的初建、显灵、重修的经过。因其碑文正面和背面是西夏文与汉文的对译,所谓“汉夏合璧”,被称为“汉夏对照词典”。碑身两侧各有一身阴刻伎乐菩萨,题额上端是半圆形云头宝盖。


西夏文字

碑刻文字

这碑是1804年金石学家张澍在武威大云寺发现的,应是被人刻意保护封存的,真正是功德无量。“西夏碑”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由于西夏文字在亡国后,已逐渐湮没,至今西夏文石刻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实物很少,所以1961年该碑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

西夏文典契约,也是从亥母洞寺出土的,让我对这个亥母洞寺充满了好奇。



海藏寺最早可追溯到东晋321年修筑的灵钧台,后于南宋1247 年扩建,西藏萨迦派第四代寺主萨迦班智达受蒙古王阔端邀请,与其侄八思巴到凉州会谈,达成西藏归顺元朝的协议。期间先后修建了四大寺院,海藏寺即其之一,后明宪宗曾赐名清华禅寺;清康熙皇帝亲家孙思克题写了寺名海藏禅林,也被列入中华之名匾。

牌坊上的小石兽

石刻丰富又精美




小狮子坐在两个叠落起来的石香炉上,香炉的脚上还刻着一个活灵活现的狮子头。

小狮子身上的纹路也很可爱

这垂花门看着非常古朴,位于晋筑灵钧古台的石阶下,东西各一座,据说是80年代由境内大河庙搬迁至此的。

台上有天王殿和无量殿。天王殿殿门悬有“灵钧古台”匾,殿内供有四大天王;无量殿内供有无量寿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能仁佛及大藏经。


藏经阁是灵均台上的古建筑,原称无量殿,是曾经珍藏清代皇廷所赐明版藏经之处,也是海藏寺最早的主体建筑。《海藏寺藏经阁记》碑文详尽地叙说了更名的缘由。

灵钧台上有一眼水井,位于藏经阁前东侧,古称海心井,又名曰药泉,相传为元代高僧萨迦·班智达开掘,还有说法是和西藏布达拉宫的龙王潭相通,喝了井中之水可免灾消难,有点神奇,不过现在盖了个小房子,看不见了。


清光绪三十四年立的《晋筑灵钧台》碑记,上书“东晋明帝太宁中凉王张茂立古台”,也是凉州古老的三台之一。


两块古碑,一个是修葺碑记,看第一句是:“武邑林泉之美,城北为最,而海藏迤东尤胜。”

一个是藏经碑记。

武威的第二站是武威文庙。始建于明1437年至今已有500多年,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同山东曲阜文庙和云南建水文庙并称为三大古文庙,第四批全国文保。


这里古树林立,保持着庙学合一、文昌宫与孔庙和而不同的“三足鼎立”格局,也保留了从明代至民国各个时期的建筑。




文昌宫桂籍殿内最为引人注目就是这44块涵盖了从康熙到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匾额,文字或飘逸潇洒、或朴拙雄健,堪称艺术珍宝,实在有些震撼,我绕着看了半天只拍了一小部分。匾额内容有“天下文明”“书城不夜”“聚精扬纪”等,其中“聚精扬纪”“书城不夜”两匾,被收入《中华名匾》—书。

孔庙以大成殿为主,保留着宋元建筑风格,殿内供奉孔子画像、牌位,是每年例行祭孔的地方。殿前依次有状元桥、棂星门、戟门,后有尊经阁。

文庙内还有一个中国印刷博物馆武威分馆,

印刷博物馆中展出的佛教经卷《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是武威西夏泥活字版本,系折叠长卷,共54面。面长28厘米,宽12厘米,每面7行,满17字,共计6400多字。1987年9月时任武威市博物馆副馆长的孙寿龄和同事在亥母洞寺遗址发现了西夏文佛经《维摩诘所说经》(下卷),经过比对、辨析后判定:《维摩诘所说经》是泥活字印刷品并最终运用《梦溪笔谈》中记述的方法,历经3年多成功烧制出泥活字,复原了《维摩诘所说经》(下卷)。


西夏是我国西北党项民族建立的国家,在其建国的190多年间,创造了本民族文字,被称其为“西夏文”。曾经以为消失在历史中的西夏文字,现在通过各种方式逐步解密了。

根据专家考证,西夏是泥活字佛经的印刷年代,他们采用和吸收了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加快了本民族文字的创造和语言文化的传播。

明成化六年1470年的《重修凉州卫儒学记》碑



泮池南有一堵影壁“万仞宫墙”,只因无状元,故万仞宫墙未开洞,所以武威文庙没有正大门,这让我想起来曾经看过的哈尔滨文庙,似乎也是这样的。

棂星门是明正统年间的一座木质牌楼,四柱三间,翘檐飞角。

文庙的对面就是武威西夏博物馆,看了一段介绍,才了解到这个西夏博物馆的建设原来是为了担心国宝“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这块西夏碑被省博或国博调走而特意修建的,真是把我逗乐了,不过真的开心这宝贝能够保留在武威。

作为汉代四郡的银武威,曾经是前凉、后凉、北凉、南凉、大凉先后在次定都,是谓“五凉古都”。因为武威曾是西夏的陪都,所以是全国迄今发现西夏文物和遗迹最多的地方之一。


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都在兴庆府,也就是今天宁夏银川,直到1227年被蒙古灭国,在历史上存在了约190年,经历10个朝代。历史上西夏的版图范围是“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神秘的西夏王朝在武威这片土地上遗留下大量的珍贵文物,是国内最重要的西夏文化博物馆。

好大的鳌鱼

西夏文首领印



西夏文内容的铜牌


官府文书

国内西夏文石刻传世的极少,西夏文和汉字有血缘关系,看上去笔画繁琐,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有人说它“猛一看都认识,细看全不认识”。西夏在李元昊时别出心裁创造自己的文字,后因亡国而消失,至到1908年在居延黑水城遗址发现西夏中文汉语词典后,人们才开始读懂它。







带有文字的陶罐碎片

终于看到国宝碑了。“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为西夏第四个国王所立。碑高2.5米,两面撰文。其中正面以西夏文篆书题额,意思是“赦造感应塔之碑文”,正文为西夏文楷书28行,每行65字;背面是汉文小篆题额“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 正文有汉文楷书26行,每行70字。碑文记载了护国寺的初建、显灵、重修的经过。因其碑文正面和背面是西夏文与汉文的对译,所谓“汉夏合璧”,被称为“汉夏对照词典”。碑身两侧各有一身阴刻伎乐菩萨,题额上端是半圆形云头宝盖。


西夏文字

碑刻文字

这碑是1804年金石学家张澍在武威大云寺发现的,应是被人刻意保护封存的,真正是功德无量。“西夏碑”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由于西夏文字在亡国后,已逐渐湮没,至今西夏文石刻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实物很少,所以1961年该碑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

西夏文典契约,也是从亥母洞寺出土的,让我对这个亥母洞寺充满了好奇。


前一篇:甘肃深度之旅之--金塔寺石窟
后一篇:甘肃深度之旅之--武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