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考古博物馆二里头殷墟妇好陶寺 |
分类: 博物馆记 |
从清华艺博出门,我们在地铁周边随便吃了午餐,就赶到位于奥利匹克公园附近的考古博物馆。中国考古博物馆2023年9月15日开馆,目前开放四层、展品6000+件。远远的就看到形如鼎状的建筑。

整个展览分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单元。进去了才知道每个时间段的志愿讲解者都是站在每个展厅入口,讲解15到20分钟,这种方式和跟随式讲解相比可能更加便于管理吧。

第一展厅的大殿内是2022年二十大开幕式的天空。

殷墟出土的马车,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马车。






文明起源展厅主要包含了兴隆洼、庙底沟、陶寺等遗址的文物。

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玦


北辛遗址的特色三足鼎


这是至今已有7000余年的红陶人面像。它有着单眼皮和高而挺的鼻梁,眉毛和胡子是由黑色颜料绘制而成,头发则用绳纹表示,面部表情温和、神态安详,这就是仰韶文化早期咱们中国人的长相吗?

壁虎纹陶片,这个壁虎太形象了。



彩陶钵

这是我们安徽蒙城尉迟寺出土的唯一一件立鸟异形陶器,应该是和太阳崇拜相关。

这件船形彩陶壶出土于半坡遗址,这造型也是头一次见到。



这也是尉迟寺的七足镂孔陶器,据说也是一件与宗教相关的器物。


娃形的陶盘,在清华艺博也有类似的。


这个展板的内容对各个历史时期说得很清楚

朱书文字陶扁壶,出土于4000年前的山西陶寺晚期的一座灰坑内,用朱砂写成的“文”字和甲骨文形体结构很相像,但比甲骨文早很多年。









这件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盘中绘制了我国最早带有鳞片的龙。浑身布满黑红鳞片的龙,口中衔着谷物,这蟠龙形象是中原地区所见蟠龙形象最早的标本,也是陶寺时期出现王权和国家的实物象征。


满身遍布神奇纹饰的陶器来自内蒙古的大甸子遗址,确实带有少数民族鲜艳热烈的风格。

陶罐上的人面造型

宅兹中国展厅是重点,涵盖了夏商周三代,二里头和殷墟的重器都在这里。

青铜爵



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也是镇馆之宝之一。二里头遗址一般被认为是夏朝晚期的都城,这件绿松石龙是夏文化最重要、最精美也是最独特的文物之一,也是首次面向公众开放,能看到真的是太有福气。《诗经》中就有“龙旗阳阳,和铃央央”之说,而这2000余片绿松石拼接的龙形腰部,真的有一个很大的铜铃,它的功能尚无定论,应是高等级贵族的专属,与祭祀有关。目前展出的绿松石龙依然没有从泥土中完全取出,保持着3000年前的形态。


这纹路感觉像穿着百褶裙的异域姑娘

陶盉


这两件手机大小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铜牌饰也声名赫赫,一共三件,还有一件在洛阳博物馆。铜饰上的饕餮纹是已知青铜器上最早的一例。3000多年镶嵌其上的几百片绿松石无一脱落,真是精美之至。

这大玉璋长度50厘米,因沾染朱砂而呈现红色,是宫廷礼仪中的重器。

这个展厅的重点是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重器,妇好不仅是位女将军,在军事、占卜和祭祀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才能。是商王武丁信任的得力将领和爱妻。妇好墓中出土的陪葬物多达千余件,其中这件象牙杯特别引入注目,不仅因为器型很大,更因为上面镶嵌的绿松石和神鸟的手柄。


刻辞卜骨




司母辛铜方鼎是一对,另一只收藏在安阳殷墟博物馆,我应该也见过。铭文“司母辛”铸造在口下内壁,意思是妇好的子女为祭祀亡母“辛”而铸造此鼎。辛是妇好去世后在宗庙被供奉的庙号。这只鼎重达117.5公斤,是为数不多的商代大型重器。




这夸张的纹饰真是极付想象力


妇好墓一共出土了四个铜钺,钺在商代是礼器也是兵器

这个虎扑人头纹铜钺和亚醜钺相比也毫不逊色,虎扑人头纹在青铜纹饰中多有出现,推测有巫师通灵的涵义。这钺共有九公斤,应该是统帅和权威的象征意义。

右边第二件是铜圆斝(ji)



这纹饰也是相当的美,一条卷曲的盘龙,头还向上翘起。



另一件“镇馆之宝”,是1984年出土于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的铜牺尊。它可真是太漂亮了,值得放在博物馆的C位。牺尊是一种盛酒器,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器身上附着的四只动物。其背部的盖纽上,站立着一只凤鸟。项背上附着一只卷尾虎,胸前和臀部各有一只回首卷尾龙。盖内底部和器体腹内各有两行六字铭文:“邓仲作宝尊彝”。因此,这件牺尊也被称为邓仲牺尊。






整个展览分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单元。进去了才知道每个时间段的志愿讲解者都是站在每个展厅入口,讲解15到20分钟,这种方式和跟随式讲解相比可能更加便于管理吧。

第一展厅的大殿内是2022年二十大开幕式的天空。

殷墟出土的马车,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马车。






文明起源展厅主要包含了兴隆洼、庙底沟、陶寺等遗址的文物。

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玦


北辛遗址的特色三足鼎


这是至今已有7000余年的红陶人面像。它有着单眼皮和高而挺的鼻梁,眉毛和胡子是由黑色颜料绘制而成,头发则用绳纹表示,面部表情温和、神态安详,这就是仰韶文化早期咱们中国人的长相吗?

壁虎纹陶片,这个壁虎太形象了。



彩陶钵

这是我们安徽蒙城尉迟寺出土的唯一一件立鸟异形陶器,应该是和太阳崇拜相关。

这件船形彩陶壶出土于半坡遗址,这造型也是头一次见到。



这也是尉迟寺的七足镂孔陶器,据说也是一件与宗教相关的器物。


娃形的陶盘,在清华艺博也有类似的。


这个展板的内容对各个历史时期说得很清楚

朱书文字陶扁壶,出土于4000年前的山西陶寺晚期的一座灰坑内,用朱砂写成的“文”字和甲骨文形体结构很相像,但比甲骨文早很多年。









这件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盘中绘制了我国最早带有鳞片的龙。浑身布满黑红鳞片的龙,口中衔着谷物,这蟠龙形象是中原地区所见蟠龙形象最早的标本,也是陶寺时期出现王权和国家的实物象征。


满身遍布神奇纹饰的陶器来自内蒙古的大甸子遗址,确实带有少数民族鲜艳热烈的风格。

陶罐上的人面造型

宅兹中国展厅是重点,涵盖了夏商周三代,二里头和殷墟的重器都在这里。

青铜爵



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也是镇馆之宝之一。二里头遗址一般被认为是夏朝晚期的都城,这件绿松石龙是夏文化最重要、最精美也是最独特的文物之一,也是首次面向公众开放,能看到真的是太有福气。《诗经》中就有“龙旗阳阳,和铃央央”之说,而这2000余片绿松石拼接的龙形腰部,真的有一个很大的铜铃,它的功能尚无定论,应是高等级贵族的专属,与祭祀有关。目前展出的绿松石龙依然没有从泥土中完全取出,保持着3000年前的形态。



这纹路感觉像穿着百褶裙的异域姑娘

陶盉


这两件手机大小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铜牌饰也声名赫赫,一共三件,还有一件在洛阳博物馆。铜饰上的饕餮纹是已知青铜器上最早的一例。3000多年镶嵌其上的几百片绿松石无一脱落,真是精美之至。

这大玉璋长度50厘米,因沾染朱砂而呈现红色,是宫廷礼仪中的重器。

这个展厅的重点是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重器,妇好不仅是位女将军,在军事、占卜和祭祀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才能。是商王武丁信任的得力将领和爱妻。妇好墓中出土的陪葬物多达千余件,其中这件象牙杯特别引入注目,不仅因为器型很大,更因为上面镶嵌的绿松石和神鸟的手柄。



刻辞卜骨




司母辛铜方鼎是一对,另一只收藏在安阳殷墟博物馆,我应该也见过。铭文“司母辛”铸造在口下内壁,意思是妇好的子女为祭祀亡母“辛”而铸造此鼎。辛是妇好去世后在宗庙被供奉的庙号。这只鼎重达117.5公斤,是为数不多的商代大型重器。




这夸张的纹饰真是极付想象力


妇好墓一共出土了四个铜钺,钺在商代是礼器也是兵器

这个虎扑人头纹铜钺和亚醜钺相比也毫不逊色,虎扑人头纹在青铜纹饰中多有出现,推测有巫师通灵的涵义。这钺共有九公斤,应该是统帅和权威的象征意义。

右边第二件是铜圆斝(ji)



这纹饰也是相当的美,一条卷曲的盘龙,头还向上翘起。



另一件“镇馆之宝”,是1984年出土于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的铜牺尊。它可真是太漂亮了,值得放在博物馆的C位。牺尊是一种盛酒器,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器身上附着的四只动物。其背部的盖纽上,站立着一只凤鸟。项背上附着一只卷尾虎,胸前和臀部各有一只回首卷尾龙。盖内底部和器体腹内各有两行六字铭文:“邓仲作宝尊彝”。因此,这件牺尊也被称为邓仲牺尊。





最后不忘看一眼博物馆门口的两尊看门神兽,就是那只萌萌哒的铜牺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