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四季--棠樾牌坊村、许村

标签:
歙县棠樾村牌坊群许村全国文保 |
分类: 徽州四季 |
又是一年春天,最美好的徽州的春天肯定是不能浪费的。于是赶上一个周末的早晨就出发了。

棠樾村很有名,是旅行社必去的一个村子,于是我反而一直没有来,做了博物馆的志愿者之后,每次讲到男祠和女祠,讲到牌坊,都绕不开棠樾,所以必须要来实地认真学习学习。

棠樾村是鲍氏为主的村落,历代以经商为生。并以牌坊群而闻名于世,牌坊群由7座牌坊组成,以忠、孝、节、义的顺序相向排列,分别建于明代和清代。进村子没多远,就看到如弯月般排列的七座牌坊了。

牌坊的额栏上是狮子滚绣球的石雕

左边就是清懿堂,以“清懿”为名,取的是“品行清白、懿德美好”之意,是全国唯一一座女祠堂。因为徽州大都女性在家持家,抚养孩子,为了感恩母亲的养育之恩,特在男祠旁边建了这座女祠。虽然门不大,但里面规模却比男祠不小。


旁边的敦本堂是男祠,果然仪门就很气派。

走到近前来看牌坊群,在油菜花田间显得古朴端庄。牌坊是中国特有的纪念性建筑,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牌坊为明清两代特有之装饰建筑,盖自汉代之阙,六朝之标,唐宋之乌头门、棂星门演变成型者也”。


七座牌坊的建造时间跨越了四百年,但布局上却妙然天成。第一和第七座是“忠”字坊,二和六是“孝”字坊,其中一座牌坊叫“慈孝里”坊,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距今已六百多年;三和五是贞节牌坊,第四座是“义”字坊。


在第三、四座牌坊之间,骑路建有一座四角方亭,不仅为行人提供了方便,更为牌坊群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小亭建于清朝乾嘉年间,是为纪念鲍氏先祖鲍宣而建。

最中间的“乐善好施”义字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是棠樾牌坊群七座中最后完成的一座,也是掌握江南盐业命脉的鲍漱芳祖孙三代捐钱捐粮,甚至代朝廷发放了三省三年的军饷,才得“圣旨”开建“乐善好施”这做”义“字坊,至此“忠孝节义”终于齐全了。


时光堆积的棠樾牌坊群散发着历史的味道

村子里的导游很多,价格不贵,边走边听他们讲述着那些曾经发生过的鲜活故事,对棠樾牌坊群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第二个准备探访的古村落是许村,许村是整个徽州地区历史最悠久的村落,比宏村还要早上1000年,是皖南古徽州众多古村落中保存全国文保数量最多的一个村子,多达15处,但村口售票处门可罗雀,村子内路标指引也不清晰,真是低调的不能再低调了。从薇省坊、三朝典翰石牌坊进入村庄。

首先到达大宅世家,就是宋代捐资给朝廷的许克复故宅。

戏曲人物的窗格扇。

走进一件古宅,是许声远故宅,门面简朴不奢华,很是内敛。许声远是做茶叶生意的,在上海创办了“许协隆茶号”,将松萝茶销往英国。从许村走出的徽商很多,史料记载就有15个富商,最成功的是盐商,他们不仅生意成功,也注重文化教育,其中两淮盐运史许家泽一门曾出了5个博士。





许声远家宅的堂号是“许存心堂”,希望子孙存仁礼之心。
椅子背上雕的是八仙法器,这是徽州木雕经常表现的题材,有驱恶辟邪之意。

村里一条小溪穿村而过,至今任保留“倒水葫芦”的基本形态,墙面上设计的山水廊桥和眼前真实的山水拼接在一起,也是一份独特的水墨画。

位于许村西溪之上的廊桥就是高阳桥,高阳廊桥是村里的一座文化地标,始建于元代,历代都有修葺。


廊桥内部因经常使用看上去质朴牢固。

桥上有廊,廊中窥景,自然与人文完美的结合。

廊桥的双孔设计据说是代表东西两岸的许氏兄弟二支,两孔相连乃一圆形,平顶是“一意”之喻,“一”连双孔,为兄弟同心同德,一心一意之义。

过桥后集中几个亭楼牌坊,其中
"大观亭"俗称"八角亭",建于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清康熙二十二年(1633)重修,整个亭子相当精巧别致,屋檐上挂着叮叮当当的风铃,而第一层也很特别,是个空心,两侧内柱装置坐凳,所以这里也是村里人聚会的中心广场了。

大观亭旁边一座是双寿承恩坊,建造于明隆庆年间,当时明穆宗于朝野倡"瑞侣",徽商许世积乐善好施,又其时年101岁,夫人103岁,朝廷因之旌表 ,赐建"双寿承恩坊",是给这对百岁老人建的牌坊。


棠樾村很有名,是旅行社必去的一个村子,于是我反而一直没有来,做了博物馆的志愿者之后,每次讲到男祠和女祠,讲到牌坊,都绕不开棠樾,所以必须要来实地认真学习学习。

棠樾村是鲍氏为主的村落,历代以经商为生。并以牌坊群而闻名于世,牌坊群由7座牌坊组成,以忠、孝、节、义的顺序相向排列,分别建于明代和清代。进村子没多远,就看到如弯月般排列的七座牌坊了。

牌坊的额栏上是狮子滚绣球的石雕

左边就是清懿堂,以“清懿”为名,取的是“品行清白、懿德美好”之意,是全国唯一一座女祠堂。因为徽州大都女性在家持家,抚养孩子,为了感恩母亲的养育之恩,特在男祠旁边建了这座女祠。虽然门不大,但里面规模却比男祠不小。


旁边的敦本堂是男祠,果然仪门就很气派。

走到近前来看牌坊群,在油菜花田间显得古朴端庄。牌坊是中国特有的纪念性建筑,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牌坊为明清两代特有之装饰建筑,盖自汉代之阙,六朝之标,唐宋之乌头门、棂星门演变成型者也”。


七座牌坊的建造时间跨越了四百年,但布局上却妙然天成。第一和第七座是“忠”字坊,二和六是“孝”字坊,其中一座牌坊叫“慈孝里”坊,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距今已六百多年;三和五是贞节牌坊,第四座是“义”字坊。


在第三、四座牌坊之间,骑路建有一座四角方亭,不仅为行人提供了方便,更为牌坊群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小亭建于清朝乾嘉年间,是为纪念鲍氏先祖鲍宣而建。

最中间的“乐善好施”义字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是棠樾牌坊群七座中最后完成的一座,也是掌握江南盐业命脉的鲍漱芳祖孙三代捐钱捐粮,甚至代朝廷发放了三省三年的军饷,才得“圣旨”开建“乐善好施”这做”义“字坊,至此“忠孝节义”终于齐全了。


时光堆积的棠樾牌坊群散发着历史的味道

村子里的导游很多,价格不贵,边走边听他们讲述着那些曾经发生过的鲜活故事,对棠樾牌坊群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第二个准备探访的古村落是许村,许村是整个徽州地区历史最悠久的村落,比宏村还要早上1000年,是皖南古徽州众多古村落中保存全国文保数量最多的一个村子,多达15处,但村口售票处门可罗雀,村子内路标指引也不清晰,真是低调的不能再低调了。从薇省坊、三朝典翰石牌坊进入村庄。

首先到达大宅世家,就是宋代捐资给朝廷的许克复故宅。

进门后有云溪堂上悬挂着“古歙巨族”的匾额。

戏曲人物的窗格扇。

走进一件古宅,是许声远故宅,门面简朴不奢华,很是内敛。许声远是做茶叶生意的,在上海创办了“许协隆茶号”,将松萝茶销往英国。从许村走出的徽商很多,史料记载就有15个富商,最成功的是盐商,他们不仅生意成功,也注重文化教育,其中两淮盐运史许家泽一门曾出了5个博士。






许声远家宅的堂号是“许存心堂”,希望子孙存仁礼之心。

椅子背上雕的是八仙法器,这是徽州木雕经常表现的题材,有驱恶辟邪之意。

村里一条小溪穿村而过,至今任保留“倒水葫芦”的基本形态,墙面上设计的山水廊桥和眼前真实的山水拼接在一起,也是一份独特的水墨画。

位于许村西溪之上的廊桥就是高阳桥,高阳廊桥是村里的一座文化地标,始建于元代,历代都有修葺。


廊桥内部因经常使用看上去质朴牢固。

桥上有廊,廊中窥景,自然与人文完美的结合。

廊桥的双孔设计据说是代表东西两岸的许氏兄弟二支,两孔相连乃一圆形,平顶是“一意”之喻,“一”连双孔,为兄弟同心同德,一心一意之义。


大观亭旁边一座是双寿承恩坊,建造于明隆庆年间,当时明穆宗于朝野倡"瑞侣",徽商许世积乐善好施,又其时年101岁,夫人103岁,朝廷因之旌表 ,赐建"双寿承恩坊",是给这对百岁老人建的牌坊。

前一篇:亦真亦幻--金寨玉兰谷
后一篇:成都周边之--元通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