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之遗产--安阳殷墟
标签:
世界文化遗产安阳殷墟甲骨文商王朝妇好墓 |
分类: 绿色激情 |
说到河南安阳,殷墟的名字一定是如雷贯耳,我们此行的重点就是殷墟博物馆。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据今在公元前1319年—前1046年,被证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都城。20世纪初,殷墟因甲骨文的发现而闻名于世,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是商王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场所,自1928年以来先后发现宫殿宗庙建筑基址80多座。这些宫殿宗庙建筑多坐落于厚实高大的夯土台基上,多用木柱支撑,屋顶覆以茅草,具有浓郁的中国宫殿建筑特色。眼前的司母毋大方鼎和其后的建筑都是复原而来。

以宫殿宗庙建筑和王陵大墓为代表的商代建筑,为后世树立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和皇家墓葬的典范。

大部分出土的宝贝都在殷墟博物馆,博物馆入口设计的很特色,一片大龟腹甲蛰伏在水池中,来到殷墟甲骨文就是它的名片,“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也是这片水景的最好写照。

商王朝世系表展示最早从帝喾这只开始,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从盘庚十四年商朝第19位君主盘庚迁都于安阳,开始营建殷都,至最后亡国,共经历了8代12位国王273年的统治。殷一直是中国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灰陶烧制而成的三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明当时的地下排水设备已经非常完善了。




骨青蛙,绿眼是绿松石吗

象牙虎可爱又精致。

精致的鸟形铜刻刀,虚实结合,很得意的一张作品。希望慢慢也学点“动脉影”的博物馆摄影技术。


殷代束发插笄是一种普遍的生活行为,这些都是各种雕刻精美的骨笄、骨簪。

海贝,最原始的货币。

车辕、马头与铜质配饰。

广寒宫里的玉兔就是这样的吧

来到了文字展厅:甲骨文是刻写于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是殷人的占卜记录或记事。据统计,迄今殷墟已出土刻辞甲骨约15万片,记有5000余单字,卜辞10余万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等各方面。


照片拍不清晰,还是要实地感受。


根据龟甲的裂纹来占卜

刻辞在这样的石骨上


玉戈上也刻着红色的文字


这是司母戊鼎的复制品,1939年3月出土于安阳市侯家庄武官村,先后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南京博物院,现存于国家博物馆,鼎的内腹部铸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戊而铸造的,重875公斤,84.77%的铜、16%锡,不到3%的铅,是殷墟考古发掘以来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四周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底纹,其上铸有盘龙纹和饕餮纹,细致精巧,生动威武。


铜卣



博物馆出口就是洹河畔,对面就是王陵区。

宫殿区还有一个专门的车马展厅。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大家记住目前最早的马车就是1935年从殷墟发现的。这里展出的6座殷代车马坑和道路遗迹,马车保存基本完整。


这是祭祀区。是当年奴隶社会真实的活人祭祀的实例,令人不寒而栗。


这个展厅介绍的是1936年6月12日在第十三次发掘中发现的甲骨窖穴YH127坑。殷墟发掘是中国官方学术机构组织的活动,除第一次发掘者是董作宾外,随后的发掘由受过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训练的李济、梁思永主持,共发现刻辞甲骨17096片,这是安阳发掘甲骨以来最重大的一次收获,也被称之为“中国最早的甲骨文档案库”。

YH127坑甲骨(示意模型)发现之前,以往的龟甲大多支离破碎,而这一坑中三百多版保存完整的腹甲和改制的背甲,让学者们眼界大开,是甲骨文字出土以来的空前未有之盛世。

YH127坑甲骨整体上箱运输过程。

虽然如今这些宝贝都保存在台湾,但看着这些当年的先生们挖掘龟甲出土之时写下的信件,依旧泪眼婆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追寻和热爱跃然纸上,让我动容,很多东西都会被忘却,历史将记住这时刻,并将传承千年。

甲骨文字记录介绍长廊,我们挨个走过,感受着绵延5000年中华文字的魅力,我一直感觉对历史对文化的追寻是更深的一种爱国主义教育,让我们对自己的文明充满了崇敬和自豪。

多么形象的“吹”字。


“十月怀胎非寻常,生儿育女烟火气”。


这“虫”字就是一条带尾巴的小虫子,而“象”字似乎腿有点细哦。

喜欢“光”字头上的火焰,太形象了

两个类似的人在“比”。

有趣的“晶”。

这是“妇”子吗,一个人拿着扫帚,照顾着孩子。

在宫殿区还有一块重要的遗址就是1976年发现的妇好墓,被列为1976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前列。妇好墓能够完整的保存至今,是武丁王的深情所至,将她单独下葬在自己处理军政大事的宫室旁边,让自己随时都能看到妻子、日夜守护着她。也正因为妇好墓不在洹河北岸的王陵区,其上还修建宗庙才发现最迟,也得到了最好的保护。妇好墓墓虽然墓室不大,但出土了1928件精美绝伦随葬品,如今很多都收藏到了河南博物馆。
前一篇:河南安阳--天宁寺塔、仓巷街
后一篇:河南安阳--袁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