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建水燕子洞钟乳悬扁碧色寨芳华拍摄地百年小火车站 |
分类: 绿色激情 |
很久就知道建水燕子洞。每年春夏期间洞内外岩壁上巢居的数十万只白腰雨燕,万箭齐发,呢喃声不绝于耳,燕声和着水声,在洞内共鸣,汇成一曲声震山谷的溶洞交响乐,燕子洞因此得名。多期待能看到这燕子洞的胜景,所以尽管时间不对还是慕名前来。

钟乳悬匾是燕子洞独有的奇观,在离河面50米高的洞顶悬垂的钟乳上,挂有历代的上千块匾额,都是当地农民徒手攀登悬岩绝壁挂上去的,令人惊叹。


洞口处非常宽阔,一半是水洞,一半是旱洞,所以既可步行从旱路时去,亦可乘舟而入。在洞内分布着三组规模宏大的岩溶景观,共有四万多平方米的游览面积。

燕于洞成盛产燕窝,每年8月8日为建水燕窝节,当地农民徒手攀登上50多米高、450米长的洞顶,在钟乳丛中采集燕窝。 进洞第一个观赏的内容就是这徒手攀岩表演,无任何保险措施,全靠双手双脚。

穿着红衣的表演者就这样徒手在崖缝间穿梭,相机举得太高手抖图片也花了。


洞内蜿蜒曲折,高低起伏,钟乳千姿百态,更因有水洞融入其间,更是风光旖旎,壮观与秀丽齐聚。不过洞中之景色还是手机拍的漂亮,没有三脚架的相机就太逊色了。


当天下午的行程是找寻因电影《芳华》而网红的碧色寨--一个百年历史的小火车站。很佩服寻找外景地电影人的艺术敏锐,发现了这么棒的好地方。碧色寨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距县城10公里。路程并不好找,也许我们没有找到大路,总之一路风尘走近碧色寨的时候,已近黄昏。

它是昆明局管辖的四等小站,途经线路为昆河铁路、个碧石铁路。我的父母带着我在七八十年代为修建铁路而来到云南,至今我还记得曲靖附近的沾益、黑老湾,吴观田那些四等小站的名字。

清宣统元年(1909年)滇越铁路铺轨至此建成车站,初定名壁虱寨站,后改为碧色寨站。1992年碧色寨站客运停运;2010年10月碧色寨站撤销。这是小小车站的简单履历。

当年的碧色寨站是滇越铁路的核心枢纽,是中国最古老的火车站之一。1921年个碧铁路通车,碧色寨站为终点站,也是滇越铁路与个碧石铁路的换装站,米轨和寸轨在这里交汇换装,滇南进出口货物都在这里中转,那是小站最繁荣的时期吧。

那时每天有四十余对列车在此经停,拉人装货,洗车加水,热闹非凡,洋酒咖啡,错落杂陈。其开放和繁华程度,在滇南首屈一指,被人艳羡地称作“小巴黎”。

那些场景仿若电影画面般一帧帧地闪过,如今法国式砖木结构的站台建筑依旧,红瓦黄墙,一楼一底,满满的怀旧风。它在经历了初建的繁华、落寞的清冷之后,迎来了一波波喜欢历史文化和网红打卡的游客们。

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最早之地,它不仅仅是一个车站,一个物流中心,更重要的是一段历史的遗存和见证。

站台的老钟还在,坐在车站的长椅上,看着远方如黛的山栾和眼前的小米轨,真的很难想象百年间那些车轮滚滚,火车轰鸣的瞬间在偏僻的西南一偶曾经如此繁华的存在过。







夜幕降临,还是不想离开,这样一个充满怀旧和历史感的小站台,实在是有故事的地方,值得喜欢历史和摄影的爱好者们前来打卡。

燕子洞很有历史,早在明末清初就有人筹措银两琢石修缮,建国后云南红河政府也多次拨款修葺。

钟乳悬匾是燕子洞独有的奇观,在离河面50米高的洞顶悬垂的钟乳上,挂有历代的上千块匾额,都是当地农民徒手攀登悬岩绝壁挂上去的,令人惊叹。


洞口处非常宽阔,一半是水洞,一半是旱洞,所以既可步行从旱路时去,亦可乘舟而入。在洞内分布着三组规模宏大的岩溶景观,共有四万多平方米的游览面积。

燕于洞成盛产燕窝,每年8月8日为建水燕窝节,当地农民徒手攀登上50多米高、450米长的洞顶,在钟乳丛中采集燕窝。 进洞第一个观赏的内容就是这徒手攀岩表演,无任何保险措施,全靠双手双脚。

穿着红衣的表演者就这样徒手在崖缝间穿梭,相机举得太高手抖图片也花了。


洞内蜿蜒曲折,高低起伏,钟乳千姿百态,更因有水洞融入其间,更是风光旖旎,壮观与秀丽齐聚。不过洞中之景色还是手机拍的漂亮,没有三脚架的相机就太逊色了。


当天下午的行程是找寻因电影《芳华》而网红的碧色寨--一个百年历史的小火车站。很佩服寻找外景地电影人的艺术敏锐,发现了这么棒的好地方。碧色寨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距县城10公里。路程并不好找,也许我们没有找到大路,总之一路风尘走近碧色寨的时候,已近黄昏。

它是昆明局管辖的四等小站,途经线路为昆河铁路、个碧石铁路。我的父母带着我在七八十年代为修建铁路而来到云南,至今我还记得曲靖附近的沾益、黑老湾,吴观田那些四等小站的名字。

清宣统元年(1909年)滇越铁路铺轨至此建成车站,初定名壁虱寨站,后改为碧色寨站。1992年碧色寨站客运停运;2010年10月碧色寨站撤销。这是小小车站的简单履历。

当年的碧色寨站是滇越铁路的核心枢纽,是中国最古老的火车站之一。1921年个碧铁路通车,碧色寨站为终点站,也是滇越铁路与个碧石铁路的换装站,米轨和寸轨在这里交汇换装,滇南进出口货物都在这里中转,那是小站最繁荣的时期吧。

那时每天有四十余对列车在此经停,拉人装货,洗车加水,热闹非凡,洋酒咖啡,错落杂陈。其开放和繁华程度,在滇南首屈一指,被人艳羡地称作“小巴黎”。

那些场景仿若电影画面般一帧帧地闪过,如今法国式砖木结构的站台建筑依旧,红瓦黄墙,一楼一底,满满的怀旧风。它在经历了初建的繁华、落寞的清冷之后,迎来了一波波喜欢历史文化和网红打卡的游客们。

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最早之地,它不仅仅是一个车站,一个物流中心,更重要的是一段历史的遗存和见证。

站台的老钟还在,坐在车站的长椅上,看着远方如黛的山栾和眼前的小米轨,真的很难想象百年间那些车轮滚滚,火车轰鸣的瞬间在偏僻的西南一偶曾经如此繁华的存在过。







夜幕降临,还是不想离开,这样一个充满怀旧和历史感的小站台,实在是有故事的地方,值得喜欢历史和摄影的爱好者们前来打卡。

后一篇:九月的云南--蒙自(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