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小村子--深山里的姬公尖
标签:
黄山歙县姬公尖灯笼柿民风民俗 |
分类: 徽州四季 |
秋赏徽州很多次,依旧有无数的村落没有去过,这就是古徽州的魅力,让你永远看不够。讨论后决定去黄山市歙县上丰乡花果山腹地——姬公尖。村子海拔700米,以盛产形状独特的"灯笼柿"和绿梅为名。一进村,各种形式的柿子扑面而来。



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一笼笼悬挂在竹竿上的柿子,有新鲜的桔色,也有成熟的褐色,真是一个特色的小村子。



已是深秋时节,可能是天气原因,有了几分萧瑟的味道。

村里的挂着橘黄色柿子的大树并不多见,问了村民,才知道大部分柿子都已经被采摘下来做成柿饼了。









从柿子的形态可以看到晒柿子的每一个流程。



在村里绕行,远远的看到不远的山中有两栋小房,搭建在大山的怀抱,在一片橘树映衬下遗然世外的感觉。

徽州的很多村落就这样隐匿在大山的深处,过着自给自足的小日子不被发现。



我们也下到山中,和老乡聊天才知道,来姬公尖的摄影人越来越多,于是这老乡特意没有采摘,留着树上的果给大家看呢。




盛放在竹篾上的橘色柿子皮颜色跳跃,在这天青色的大山背景中别样的出彩、热烈。







灯笼柿,果然很像一个个精致的小灯笼。



据资料记载自明朝万历十五年建村后就有了柿子树,村内上至白发老人,下至孩童,都能熟谙做柿饼的方法和流程。而当地特有的沙土土壤以及昼夜的巨大温差,更是柿子甘甜的秘诀。







在这户人家流连忘返,怎么都拍不够。每天端着饭碗面对青山和柿树吃饭,对他们是习以为常,而在我看来,就是一副最美的乡土生活画面。

机缘巧合的遇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到他家品尝了柿子,没想到的惊艳。一直畏寒,所以不敢多吃,而姬公尖的柿子名不虚传,糖心的柿子软糯的口感、甘甜如饴,真是好吃极了。柿饼上的白霜是天然产物,还具有清热解咳化痰的功效,可不容小觑呢。
仔细了解了柿饼的制作过程:将去皮的柿子用细绳一串串穿起白天在太阳下晾晒,晚上收入棚内,和柿子皮混合到一起“闷”,这一步是柿饼的灵魂“白霜”产生的关键。这个无聊又重复的过程需反复10-20次,直至柿子表面出白霜,就可装袋上市了。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一个半月持续不断的加工,真正是“好柿多磨”后,才成就了“好柿承霜”的姬公尖柿饼。








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一笼笼悬挂在竹竿上的柿子,有新鲜的桔色,也有成熟的褐色,真是一个特色的小村子。



已是深秋时节,可能是天气原因,有了几分萧瑟的味道。

村里的挂着橘黄色柿子的大树并不多见,问了村民,才知道大部分柿子都已经被采摘下来做成柿饼了。









从柿子的形态可以看到晒柿子的每一个流程。



在村里绕行,远远的看到不远的山中有两栋小房,搭建在大山的怀抱,在一片橘树映衬下遗然世外的感觉。

徽州的很多村落就这样隐匿在大山的深处,过着自给自足的小日子不被发现。



我们也下到山中,和老乡聊天才知道,来姬公尖的摄影人越来越多,于是这老乡特意没有采摘,留着树上的果给大家看呢。




盛放在竹篾上的橘色柿子皮颜色跳跃,在这天青色的大山背景中别样的出彩、热烈。







灯笼柿,果然很像一个个精致的小灯笼。



据资料记载自明朝万历十五年建村后就有了柿子树,村内上至白发老人,下至孩童,都能熟谙做柿饼的方法和流程。而当地特有的沙土土壤以及昼夜的巨大温差,更是柿子甘甜的秘诀。







在这户人家流连忘返,怎么都拍不够。每天端着饭碗面对青山和柿树吃饭,对他们是习以为常,而在我看来,就是一副最美的乡土生活画面。

机缘巧合的遇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到他家品尝了柿子,没想到的惊艳。一直畏寒,所以不敢多吃,而姬公尖的柿子名不虚传,糖心的柿子软糯的口感、甘甜如饴,真是好吃极了。柿饼上的白霜是天然产物,还具有清热解咳化痰的功效,可不容小觑呢。
仔细了解了柿饼的制作过程:将去皮的柿子用细绳一串串穿起白天在太阳下晾晒,晚上收入棚内,和柿子皮混合到一起“闷”,这一步是柿饼的灵魂“白霜”产生的关键。这个无聊又重复的过程需反复10-20次,直至柿子表面出白霜,就可装袋上市了。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一个半月持续不断的加工,真正是“好柿多磨”后,才成就了“好柿承霜”的姬公尖柿饼。




前一篇:黄山黎阳老街的毛豆腐
后一篇:徽州的小村子--仁里村、奇墅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