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京石刻博物馆(2)

标签:
石刻艺术馆精美石雕北魏碑刻 |
分类: 绿色激情 |
看完外面的金刚宝座塔和院内的石刻,我走进室内去寻宝。


幽州书佐秦君墓阙石刻共计17件,其中包括神道双柱、雕螭双础等。柱额隶书题“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残柱上端镌刻《乌还哺母》文,并有浮雕螭虎,平雕青龙、朱雀、门吏等,它的出现是汉代厚葬风俗的一个明证。而我感觉的是东汉的文字至今我们可以一一读出,这就是中华文明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薛仁贵征东”故事刻石,这五幅屏式嵌墙刻石共十个场景,提及“应梦贤臣”、“薛礼白袍”、“白袍救驾”、“九天玄女”、“淤泥河救主”、“唐太宗”、“白虎星”、“雪花骢”等,是民间石刻的珍品。博物馆内通过幻灯方式把每一幅故事投影放大,让观者更清晰的看明白。




这两个镇墓兽很吓人,但艺术表现形式真是活灵活现,相当精彩。


哈,看到这唐代的翼兽了,半兽半鸮,前爪似兽,后爪为鸮,颔下胡须,身生双翼。专家推测为史思明墓神道石像生。该石翼兽是迄今北京地区年代最早、墓主等级最高的石象生。这胡须最特别,像一位睿智的老爷爷。

又是一个宝贝:北魏太和造像。正面雕一佛二菩萨,背面雕化佛124尊。两侧的胁侍菩萨高仅50厘米,是为衬托主尊的高大,北魏时期佛像的脸型都很清瘦。还能看到原来色彩斑斓,只是如今已经剥蚀不少。

感觉像是吹奏笙箫的飞天。






这微笑的石武士也生动又特别,头顶上有一个大包,是所谓的第三只眼吗?

这是一副淡然的表情。好像自宋代以后的佛像都比较拟人化。

古代的艺人们这绘画书法技艺真是登峰造极,至今看来都叹为观止,赏心悦目。


角狮四只,这类石狮原位于古建筑月台转角处,具有震慑、装饰及标志等级作用,成对摆放,多为卧狮或母狮携幼狮造型。这群石狮生动活泼,摇头摆尾,张嘴吐舌,姿态不一。


开了半扇门

这是佟国维夫妇墓坊石额,阳面榜书大字“仁善谨恪”,阴面“宿德壼范”,清圣祖玄烨御笔,分别是对清初重臣、国戚佟国维与夫人品行的旌表赞美。两面均上部居中钤印“康熙御笔之宝”。




这石首的脊柱弯曲弧度和飘扬的鬓毛真是仿佛随时都要扑跃起来。

清朝的爱奥尼亚式柱头,中西结合的西洋式建筑构件,周身多层繁复的浮雕器物和花卉。


这是一个元代的塌腰石狮,背部自然下凹,爪下还踩着一个金元宝,整体舒展自如,也是馆藏的宝贝。


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馆大厅。


突然看到馆外还有几个狮子。

这一对狮子旁边还各有一位武士,就是有点五短三粗。


这个家伙真巨大。




再到东边的馆内看看,这边主要是碑文。


中华民国十八年的方尖碑式,通高183厘米,碑阳题“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奉安纪念碑”,碑阴题“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立”。“奉安碑”当时有多通,此碑原在颐和园东宫门牌楼西北侧立。

长春会馆的石刻,长春会馆创自乾隆五十四年。

金代的“斋”字残石,辽阳瑞纶老人书,徐悟真立石。刻石出土于广安门外今白云观以西,此地系金代大天长观旧址。刻石仅残剩“斋”字的右半部。徐悟真,据《道藏·宫观碑志》载,为金中都大天长观玉虚殿侍香道人。此石为北京该类刻石年代最久者,刻工精绝。正是由于这些石刻的留存,让我们知道了那些巧夺天工的匠人们的名字。

明代“平则门”石额,石额榜书横题“平则门”三字,左侧小字题“洪武六年五月”。元大都城西南门曰“平则”,明初原名“平则门”仍保留,正统四年(1439)更名“阜成门”。




三飞水立图

又回到了室外的大院子里。


东边很多墓碑、神道碑和功德碑,就没有一一细看了。



突然发现原来这金刚宝座塔里面我竟然还没进去呢。拱门券面上石刻精美,中央刻有大鹏金翅鸟,两侧对称有龙女、神鲸、瑞兽(飞羊)、狮子和大象等,听导游说还是很有讲究的。

金刚宝座正门有匾额“敕赐金刚宝座”及“大明成化九年十月初二日建”的字样,塔内展出着有关本塔历史的图文,入门两侧各有一盘梯可通宝座顶的罩亭内,不过都不开放。塔内也不给拍照,所以就省略了。




石头本是一种物质,古人通过石刻表达思想和丰富的感情,从宗教思想到礼仪制度,石刻艺术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延绵至今,让现在的我们跳过了时空的隔绝去触摸那些千年的历史。突然的想到《三体》中提到最后通过什么方式把文明的信息传递下去呢,最终选择还是最古老的方式:刻在石头上。





“薛仁贵征东”故事刻石,这五幅屏式嵌墙刻石共十个场景,提及“应梦贤臣”、“薛礼白袍”、“白袍救驾”、“九天玄女”、“淤泥河救主”、“唐太宗”、“白虎星”、“雪花骢”等,是民间石刻的珍品。博物馆内通过幻灯方式把每一幅故事投影放大,让观者更清晰的看明白。




这两个镇墓兽很吓人,但艺术表现形式真是活灵活现,相当精彩。


哈,看到这唐代的翼兽了,半兽半鸮,前爪似兽,后爪为鸮,颔下胡须,身生双翼。专家推测为史思明墓神道石像生。该石翼兽是迄今北京地区年代最早、墓主等级最高的石象生。这胡须最特别,像一位睿智的老爷爷。

又是一个宝贝:北魏太和造像。正面雕一佛二菩萨,背面雕化佛124尊。两侧的胁侍菩萨高仅50厘米,是为衬托主尊的高大,北魏时期佛像的脸型都很清瘦。还能看到原来色彩斑斓,只是如今已经剥蚀不少。

感觉像是吹奏笙箫的飞天。




这是东魏的赵俊兴等造像碑,原碑是传世品调到首博去了,这个是复制品。是赵俊兴等一百余人为祝皇帝万岁、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出现太平盛世而造。



这微笑的石武士也生动又特别,头顶上有一个大包,是所谓的第三只眼吗?

这是一副淡然的表情。好像自宋代以后的佛像都比较拟人化。

古代的艺人们这绘画书法技艺真是登峰造极,至今看来都叹为观止,赏心悦目。




开了半扇门

这是佟国维夫妇墓坊石额,阳面榜书大字“仁善谨恪”,阴面“宿德壼范”,清圣祖玄烨御笔,分别是对清初重臣、国戚佟国维与夫人品行的旌表赞美。两面均上部居中钤印“康熙御笔之宝”。




这石首的脊柱弯曲弧度和飘扬的鬓毛真是仿佛随时都要扑跃起来。

清朝的爱奥尼亚式柱头,中西结合的西洋式建筑构件,周身多层繁复的浮雕器物和花卉。

也有一千多岁的金代“官”款石虎 ,汉白玉雕刻。虎身接近直立,双虎倾斜度略有不同,双目平视,上下唇合拢,双耳后附,胸部较大,前腿直立,虎爪有力,后腿曲屈,尾巴盘绕,周身虽无装饰,却依然气势不凡。双虎内侧,肋胁处各雕以楷书“官”字。客观上证明了它们的身份。

这是一个元代的塌腰石狮,背部自然下凹,爪下还踩着一个金元宝,整体舒展自如,也是馆藏的宝贝。

元代的太子戏莲石抱框。“太子戏莲”是自宋代以来比较常见的图案之一,在狭长的石表上雕刻了姿态不同的三个“太子”,或被莲枝环绕,或执莲而舞,或拥莲而寐。在最下端饰以山子图案,给人以稳重踏实的感觉。该石刻曾作为明城墙填充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城市改造工程中出土。

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馆大厅。


突然看到馆外还有几个狮子。

这一对狮子旁边还各有一位武士,就是有点五短三粗。


这个家伙真巨大。




再到东边的馆内看看,这边主要是碑文。



长春会馆的石刻,长春会馆创自乾隆五十四年。

金代的“斋”字残石,辽阳瑞纶老人书,徐悟真立石。刻石出土于广安门外今白云观以西,此地系金代大天长观旧址。刻石仅残剩“斋”字的右半部。徐悟真,据《道藏·宫观碑志》载,为金中都大天长观玉虚殿侍香道人。此石为北京该类刻石年代最久者,刻工精绝。正是由于这些石刻的留存,让我们知道了那些巧夺天工的匠人们的名字。

明代“平则门”石额,石额榜书横题“平则门”三字,左侧小字题“洪武六年五月”。元大都城西南门曰“平则”,明初原名“平则门”仍保留,正统四年(1439)更名“阜成门”。

四幅屏式刻石。

唐代王时邕墓志。盖篆“王公墓志”,首题“唐故幽州节度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太原王公墓志铭并序”,志盖背面为《释迦牟尼画赞并序》残碑,系武宗灭佛的见证。


三飞水立图

又回到了室外的大院子里。


东边很多墓碑、神道碑和功德碑,就没有一一细看了。



突然发现原来这金刚宝座塔里面我竟然还没进去呢。拱门券面上石刻精美,中央刻有大鹏金翅鸟,两侧对称有龙女、神鲸、瑞兽(飞羊)、狮子和大象等,听导游说还是很有讲究的。

金刚宝座正门有匾额“敕赐金刚宝座”及“大明成化九年十月初二日建”的字样,塔内展出着有关本塔历史的图文,入门两侧各有一盘梯可通宝座顶的罩亭内,不过都不开放。塔内也不给拍照,所以就省略了。




石头本是一种物质,古人通过石刻表达思想和丰富的感情,从宗教思想到礼仪制度,石刻艺术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延绵至今,让现在的我们跳过了时空的隔绝去触摸那些千年的历史。突然的想到《三体》中提到最后通过什么方式把文明的信息传递下去呢,最终选择还是最古老的方式:刻在石头上。
前一篇:深秋的北京石刻博物馆(1)
后一篇:深秋的北京动物园、畅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