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山西晋南古建筑之一--飞云楼

标签:
山西晋南古建筑博物馆万荣县飞云楼 |
分类: 绿色激情 |
本次山西古建筑自驾行出发前几周,先生就开始和大家商议:本次出行不比以前,需要提前预习做好功课,否则什么都看不懂。于是三家人开始在微信群里共同研学起来。越学越惊叹,越学越感知自己的浅薄,越学越佩服那些守护国宝建筑的前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边玩边学,看来我们要给自己的旅行慢慢上台阶了。

山西的应县木塔鼎鼎大名,离应县六百多公里的万荣县,有一座飞云楼与释迦塔遥遥相望。金庸小说有“北乔峰南慕容”,而山西的古建筑里也有“南楼北塔”之说。这“北塔”指应县的释迦塔,而“南楼”就是这座飞云楼。

中国明代以后由于有了砖,木结构的建筑已经很少,而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存在的飞云楼不仅直插云霄,而且是纯木结构,比辽代的应县木塔早了很多年。现存的楼体是清代乾隆年间重修后的形制。

飞云楼平面成正方形,实为五层,明露三层,还有两级暗层隐于平座之内。

这里是拍摄飞云楼的最佳角度,墙上竟然也有标注,真是体贴。

屋檐上的琉璃小武士威风凛凛。


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看到我们东瞧西瞅,主动上来给我们介绍飞云楼几个奇特之处,原来她是旁边学校的老师,从小就在万荣长大。她说这边的名气没有后土祠的秋风楼大,所以来看的人并不多。小时候这个楼还可以上,现在保护起来不能上了。在自己的家乡有这么一做宝贝,想来姑娘也是深深自豪的。


这如同飞鸟举翼的建筑尽管长在深闺,依旧怎么看都精美绝伦,《诗经》中曾经这样描述过宫殿的屋顶:“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说的就是飞云楼吧。






飞云楼共有翼角32个,每个角下都挂着小铜铃,微风吹来,叮叮咚咚。


东岳庙是道教寺庙,主要建筑处了飞云楼,还有午门、献殿、享亭、东岳大帝殿和阎王殿。午门也是很多大柱撑起,但这些柱子看上去和飞云楼的就差了一些,面宽七间,单檐歇山顶,主要的建筑结构为元代风格。




献殿面宽七间,硬山式屋顶,四铺作斗拱,前后檐及中柱上皆用大额坊,保持着元代的特色,从这里开始我们发现山西古建筑除了数量傲视群雄,年代之久俨然是冠绝中华,明清建筑都只能靠后排了。

这盘龙还真是立体,写实的栩栩如生。




后院遗址上的一匹小石马,古朴可爱,不禁有点担忧,放在这里不会被偷掉吧。

这屋脊上的各种人物感觉也奇特,那些马儿怎么那么胖呢?

还有这鸱吻,与一般的鱼形不一样,好像是龙形,但这两个爪子的模样实在是不好形容。

听那老师姑娘介绍后面的东岳大帝殿是清代的,阎王殿是新的,于是我们就折返了。

继续来拍这些可爱的小狮子和栏杆上的各种云纹。



这个小狮子仿佛衔着这颗带绳子的石珠,这个造型第一次见。





我们的古建第一站就感觉如获珍宝,大家对山西为何保留下如此大量的古建而好奇,原因据说一是山西是民族融合、佛教兴盛之地,其二是晋商的巨额财富建设了古山西,其三是相对于其他地区山西受到的战争侵扰较少,其四是山西的干燥气候有利于古建的留存,如论如何千年后的我们还能与之邂逅是我们的幸运。
第一站是万荣县东岳庙的飞云楼。早晨5点出发,下午4点我们到达了东岳庙大门口。门口拉着庆国庆纪实摄影展的横幅,为此可以免费进去参观,当看过精美的飞云楼后,我们第一次有了想支付门票的心情,真希望这么美的建筑能够长久的保存下去,让更多喜欢的人看到它。

山西的应县木塔鼎鼎大名,离应县六百多公里的万荣县,有一座飞云楼与释迦塔遥遥相望。金庸小说有“北乔峰南慕容”,而山西的古建筑里也有“南楼北塔”之说。这“北塔”指应县的释迦塔,而“南楼”就是这座飞云楼。

中国明代以后由于有了砖,木结构的建筑已经很少,而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存在的飞云楼不仅直插云霄,而且是纯木结构,比辽代的应县木塔早了很多年。现存的楼体是清代乾隆年间重修后的形制。

飞云楼平面成正方形,实为五层,明露三层,还有两级暗层隐于平座之内。

这里是拍摄飞云楼的最佳角度,墙上竟然也有标注,真是体贴。

屋檐上的琉璃小武士威风凛凛。



学习材料上说飞云楼的斗拱造型和结构极富变化,几乎每层斗栱踩数与昂翘形式都不相同。耍头有蚂蚱头、单浮云、龙头、卷云等数种不同样式;昂也有象鼻子和龙头造型,昂嘴有琴面式和如意头两种。这斗和栱,耍头和昂都是专有名词,一路看下来,终于有点对上号了。




楼内左右两侧有墙壁,前后贯通,是一种过街楼式的建筑结构,里面木柱林立,其中有4根通天柱直通楼顶,高度达15米。周围32根木柱巧妙连成棋盘状,共同支撑楼体。

再抬头看这一排排四方形的整齐斗拱,是否有云朵簇拥,凌空欲飞之感呢。


这是一九六一年树立的文物古迹保护标注。


看到这大柱子下面都有一个凹槽,大家皆很好奇,但没有问到缘由。






楼内左右两侧有墙壁,前后贯通,是一种过街楼式的建筑结构,里面木柱林立,其中有4根通天柱直通楼顶,高度达15米。周围32根木柱巧妙连成棋盘状,共同支撑楼体。

再抬头看这一排排四方形的整齐斗拱,是否有云朵簇拥,凌空欲飞之感呢。


这是一九六一年树立的文物古迹保护标注。


看到这大柱子下面都有一个凹槽,大家皆很好奇,但没有问到缘由。



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看到我们东瞧西瞅,主动上来给我们介绍飞云楼几个奇特之处,原来她是旁边学校的老师,从小就在万荣长大。她说这边的名气没有后土祠的秋风楼大,所以来看的人并不多。小时候这个楼还可以上,现在保护起来不能上了。在自己的家乡有这么一做宝贝,想来姑娘也是深深自豪的。


这如同飞鸟举翼的建筑尽管长在深闺,依旧怎么看都精美绝伦,《诗经》中曾经这样描述过宫殿的屋顶:“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说的就是飞云楼吧。






飞云楼共有翼角32个,每个角下都挂着小铜铃,微风吹来,叮叮咚咚。


东岳庙是道教寺庙,主要建筑处了飞云楼,还有午门、献殿、享亭、东岳大帝殿和阎王殿。午门也是很多大柱撑起,但这些柱子看上去和飞云楼的就差了一些,面宽七间,单檐歇山顶,主要的建筑结构为元代风格。




献殿面宽七间,硬山式屋顶,四铺作斗拱,前后檐及中柱上皆用大额坊,保持着元代的特色,从这里开始我们发现山西古建筑除了数量傲视群雄,年代之久俨然是冠绝中华,明清建筑都只能靠后排了。

这盘龙还真是立体,写实的栩栩如生。




后院遗址上的一匹小石马,古朴可爱,不禁有点担忧,放在这里不会被偷掉吧。

这屋脊上的各种人物感觉也奇特,那些马儿怎么那么胖呢?

还有这鸱吻,与一般的鱼形不一样,好像是龙形,但这两个爪子的模样实在是不好形容。

听那老师姑娘介绍后面的东岳大帝殿是清代的,阎王殿是新的,于是我们就折返了。

继续来拍这些可爱的小狮子和栏杆上的各种云纹。



这个小狮子仿佛衔着这颗带绳子的石珠,这个造型第一次见。





我们的古建第一站就感觉如获珍宝,大家对山西为何保留下如此大量的古建而好奇,原因据说一是山西是民族融合、佛教兴盛之地,其二是晋商的巨额财富建设了古山西,其三是相对于其他地区山西受到的战争侵扰较少,其四是山西的干燥气候有利于古建的留存,如论如何千年后的我们还能与之邂逅是我们的幸运。

前一篇:东莞印象之--圣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