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秋天--明孝陵石像生神道

标签:
南京秋天石像生大金门四方城 |
分类: 绿色激情 |
12月初的一个周末,为了抓住秋天的尾巴,我们坐动车,换地铁来到了南京明孝陵。先到万象书店买书,之后乘坐公交车来到了明孝陵的大门口,真是低碳又环保。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坐落在紫金山南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孝陵的导引神道和陵寝建筑则采用了“北斗七星”的布局。“勺头”为绕梅花山而环行的神道部分;“勺柄”为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部分。一路微雨,人少,却更加有肃穆的感觉。

这些巨大的石柱础都是曾经历史的留痕。


梧桐树排列两旁,树形整齐完美,应该也是送给宋美龄巨大心型的组成部分吧。

寒冬即将来临,金色的秋天正在展示它们最后的金黄。



偶有几颗枫树,火红火红的穿插其中。

白墙、灰瓦的背景加上金黄的银杏叶,一副令人赏心悦目的秋韵图。



草丛边一只白色的肥猫正在优雅的吃饭,肯定是有人专门来喂它的。


一路走过落叶纷飞,风光旖旎,来到了明孝陵的大门口。





大金门是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门。原为黄色琉璃瓦重檐式建筑,现存砖石砌筑的墙壁,下部为石造须弥座,面阔26米,墙壁辟有3个券门洞。


明孝陵处于山清水秀之中,山势跌宕起伏,山环水绕,人文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孝陵建筑自下马坊至宝城,纵深近3公里,现在沿着古代官员拜谒的神道,还会走上一座桥,从桥上看过去满眼高耸的梧桐,真是唯有南京才有的美景。


神功圣德碑及碑亭,在大金门正北70米处,是为朱元璋撰述的歌功颂德碑及碑亭。神功圣德碑亭建于1413年,内置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现楼顶已毁。原碑亭为砖石砌筑,呈正方形,现仅存四壁,每壁各有一个宽5米的拱形门洞,外观如一个城堡,故俗称“四方城”。



四方城向西北行约100米,通过御河就可以看到有名的石像生了,却又被御河边上无比艳丽的枫叶迷住了眼。




明孝陵神道的最大特点在于建筑与地形地势的完美结合,不同于历代帝陵神道成直线形,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势建造为蜿蜒曲折的布局。在每一段落的节点处安放着石像生来控制空间,形成一派肃穆气氛。石像生下铺垫有完整的六朝砖,使其600年来不下沉。

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


神道已经被秋天的落叶层层铺满。这个狮子旁还留有一颗带红叶的树,于是身边围绕着那么多游客就很正常了。无论如何,这样的人流已经算是相当完美了。






纵深看去,梧桐更兼细雨。秋色下的明孝陵绝对是一个可以出大片的地方。





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又有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



据说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一路上用人力推滚的办法才完成了运输任务。


2根望柱呈六棱柱形,高6米,其上雕刻云龙纹。通常望柱是置于神道的最前面,而明孝陵的望柱则置于神道中间,这也是朱元璋的独特之处。

明孝陵的导引神道和陵寝建筑则采用了“北斗七星”的布局。“勺头”为绕梅花山而环行的神道部分;“勺柄”为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部分。一路微雨,人少,却更加有肃穆的感觉。

这些巨大的石柱础都是曾经历史的留痕。


梧桐树排列两旁,树形整齐完美,应该也是送给宋美龄巨大心型的组成部分吧。

寒冬即将来临,金色的秋天正在展示它们最后的金黄。



偶有几颗枫树,火红火红的穿插其中。

白墙、灰瓦的背景加上金黄的银杏叶,一副令人赏心悦目的秋韵图。



草丛边一只白色的肥猫正在优雅的吃饭,肯定是有人专门来喂它的。


一路走过落叶纷飞,风光旖旎,来到了明孝陵的大门口。





大金门是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门。原为黄色琉璃瓦重檐式建筑,现存砖石砌筑的墙壁,下部为石造须弥座,面阔26米,墙壁辟有3个券门洞。


明孝陵处于山清水秀之中,山势跌宕起伏,山环水绕,人文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孝陵建筑自下马坊至宝城,纵深近3公里,现在沿着古代官员拜谒的神道,还会走上一座桥,从桥上看过去满眼高耸的梧桐,真是唯有南京才有的美景。


神功圣德碑及碑亭,在大金门正北70米处,是为朱元璋撰述的歌功颂德碑及碑亭。神功圣德碑亭建于1413年,内置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现楼顶已毁。原碑亭为砖石砌筑,呈正方形,现仅存四壁,每壁各有一个宽5米的拱形门洞,外观如一个城堡,故俗称“四方城”。



四方城向西北行约100米,通过御河就可以看到有名的石像生了,却又被御河边上无比艳丽的枫叶迷住了眼。






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


神道已经被秋天的落叶层层铺满。这个狮子旁还留有一颗带红叶的树,于是身边围绕着那么多游客就很正常了。无论如何,这样的人流已经算是相当完美了。






纵深看去,梧桐更兼细雨。秋色下的明孝陵绝对是一个可以出大片的地方。





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又有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



据说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一路上用人力推滚的办法才完成了运输任务。


2根望柱呈六棱柱形,高6米,其上雕刻云龙纹。通常望柱是置于神道的最前面,而明孝陵的望柱则置于神道中间,这也是朱元璋的独特之处。
前一篇:南阳是个好地方--伏牛山老界岭
后一篇:南京的秋天--明孝陵陵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