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泉州第二站--西街、开元寺

标签:
泉州历史文化名城西街开元寺东西双塔 |
分类: 绿色激情 |


十字路口的钟楼是东西街的分界点,这欧式风格的钟楼建于1934年,由留英设计师设计,说实话走在骑楼下,看到街心的白色钟楼,确有穿越时空的恍惚感。


满满一阳台的水仙花,让我们知道这是到了水仙花的故乡了。

两旁润物无声的各色建筑,让时空相互交叠,在这初春的早晨,徜徉其间,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










小巷子内的标识也很有爱

大门于天王殿合二为一。石柱上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方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朱熹所撰,弘一法师所写,也是泉州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真实写照。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拜亭是个大庭院,两边分列着八棵 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树下还有16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如此大的庭院,如此众多、排场的古物让我的尊崇之心瞬间油然而生!



屋檐上的屋脊兽是一个张牙舞爪的青龙。

树下的古石龟

经幢

好一颗繁茂又奇特的古树


两座南宋时期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大雄宝殿内用86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俗称"百柱殿",殿内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庄严,是汉地少有的密宗制。大雄宝殿之后的甘露戒坛,也是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坛之四周立柱斗拱间的24尊木雕飞天极其优美。 不过都没有拍摄

离开中轴线,我们来看开元寺的东西双塔--镇国塔、仁寿塔,它们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高超的石构建筑和精美的石雕艺术,使其成为泉州古城独特标志象征。塔旁的“麒麟壁”,原建于清乾隆年间,1974年移进开元寺保护。上面的这头怪兽口咬通钱、身披锦甲、铜铃大的眼睛,很是独特。


浮雕颇有印度风范。

西塔仁寿塔,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据说塔上雕有男性有须观音和猴行者浮雕是其独特之处,可是上不去,远拍几个角度都没有找到。



整个塔共五层,每层飞檐翘脚,四面开圆拱门,设佛龛,塔角挂风铃,塔身刻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造型生动,神态各异的佛像;塔底座的中部还有很多青草石绘画雕刻。



这块石头叫“放心石”就在塔的边上,据说唐朝就有了。把心中的那一点改在下面,是否是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意呢。




大雄宝殿西侧的莲香古园中,有一棵分成三叉的千年古桑树,1300年桑园的主人黄守恭,因梦见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以桑开白花为结缘,结果桑树果然开白莲花,遂舍地建寺。一片古桑园成就一座名刹,一座名刹催生一条街市,此后这里香火旺盛,香客云聚。现千年古寺的镇寺之宝前有一石碑:“此树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仿佛那场桑莲花事,言之凿凿,毋庸置疑。




在寺中捕捉到一老者在树中穿行,健步如飞,突然感觉很符合开元寺的感觉,虽高龄仍矍铄,绵延不绝。


藏经阁原来是法堂,最初是元代建造的。元、明时期多次重修,至民国改建为现在二层楼阁的样子。





东塔于 1997年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突然的就被东塔须弥座束腰部一圈石雕所打动,这里刻画了佛经及古印度的民间神话传说的故事,每幅主题集中,既生动又珍贵,看得入了迷。据说瑞士人戴蜜傲、德国人艾克合著的《刺桐双塔》,还对每幅图像内容都作了详细说明,其实每幅图像都有主题刻字。图刻简练,内容鲜明,真正是宋代石雕工艺精品。


即将离开这座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刹,深感自己的浅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到千年历史的岁月留痕,尤其是精美的东西双塔,和塔身的须弥座浮雕,让现在时刻的我突然感觉自己应该用更加佛性的心去应对一切工作中的压力。

前一篇:走进泉州第一站--德化白瓷博物馆
后一篇:走进泉州的寻常巷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