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校民国建筑一日游

标签:
南京民国建筑东南大学南京大学最美大学 |
分类: 绿色激情 |

最耀眼的主建筑位于大门中轴线上的大礼堂,由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筹资1931年兴建,造型庄严雄伟,属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漂亮的铜质大穹窿顶颇有文艺复兴的风采。堂内三层,面积可容2700多人,算是东南大学的象征之一,无数的校友在这里合影。后来看帖子《建国大业》《七月与安生》、《人民的名义》、《双刺》。。。。好吧,那么多剧都看上了东大。




绿色的穹顶很特别,很洋气。

这是大礼堂两翼的建筑,是后来礼堂扩建时增加的。

这个图能看到全貌了,如果喷泉开放就更有感觉了。

照相的校友告诉我们,倒影看大礼堂最漂亮,而我最也喜欢照倒影了。

特别介绍的第二栋建筑是孟芳图书馆。1921年,校长郭秉文在江苏督军齐燮元捐助下1923年落成,建成后以齐父之名命名为孟芳图书馆。张謇题匾。图书馆建筑造型为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构图稳实,风格隽雅,入口的爱奥尼柱廊及墙面装饰细部极为精美,所以也成了众多影视剧的拍摄地。

门口微开,我们进入了大厅,楼梯上方一副版画很醒目,画中内容也似校园建筑一偶。



大厅门口的坐式大钟还在轻轻摇摆,这拍起戏来道具都是现成的。


中央大道上的梧桐树亭亭如盖,学校里的那份安静与书卷的气场就一下和门外的城市隔离出来。
现存的东南大学南大门,是校园的主要出入口。门楼由杨廷宝先生设计,建于1933年,由三开间的四组方柱和梁枋组成,简洁而大气。
今年的夏天太热了,无数的落叶铺满了小径,想来秋天的景色是否也是如此。
五四楼和旁边的五五楼都是有着“南杨北梁”的杨廷宝设计建造的,起的名字就是建筑年代。这个名字起的倒也是挺好。两旁的大狮子挺气派,现在好像是行政楼。
看到南高院的时候以为也是五十年代的建筑,回来查询才知道是建于1933年,因学校前身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故名南高院,可惜没有拍好。
校园不大不小,辛亏有共享单车,让我的找寻之路异常便捷起来。远远的就看到这砖青色的体育馆卓尔不凡的矗立着,楼前的牌子上写着它是20年代中国大学最著名的体育馆之一,1921年郭秉文主政东南大学时筹建,面积2000多平方米,配有游泳池,堪称当时国内高校之最。体育馆建成后,不仅作为体育健身之所,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杜威、印度诗人泰戈尔等,均曾在此作过讲演,看到这些更加肃然起敬了。
体育馆的侧面,屋顶是红色的,还有四个烟囱?这些老建筑如果航拍的化,规规整整、青色红顶,效果一定不错。
学校里还有一棵松树相传是六朝时遗物,称之六朝松。六朝松在东南大学校园西北的梅庵旁,外皮斑驳,但仍然生机勃勃,为了保护它,树立了两个柱子支撑着。据说六朝松也是东南大学的象征之一,毕竟比百年的大学还古老,算是一份历史的活标本了。
校园的西北角落有一座黄墙灰瓦的梅庵,这是纪念曾经的两江师范学堂的校长、著名书画家“清道人”李瑞清的,就在六朝松旁边。校园里有这样一个雅处,也是难得,可惜门前堆砌杂乱,似乎久已失修了。
校史馆所在的工艺实习场始建于1918年,墙壁是用明代城墙砖砌造,是东南大学现存最早的大型民国建筑。看文章才知道校史馆在5月份才建成。
绿色的爬山虎似乎特别偏爱老建筑,堆砌的层层叠叠,满满当当,刻意栽种的吗,总给人历史的沧桑感。
健雄院现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所在地,建于1909年,1923年毁于火灾后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捐助原址合资兴建科学馆。数十年来,师生中仅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便有竺可桢、吴有训、严济慈、李四光、童第周等5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吴健雄亦曾就读于此。1992年学校九十华诞,更名为健雄院。真是高大上人才的聚集地,小楼红色的屋顶很有特色。
中大院原名生物馆,和图书馆楼东西呼应,形成对称的一组建筑群。1929年落成,造型也是西式风格,楼前四根爱奥尼柱,气派就出来了。
原路从小东门出来,对面门口的小街上就是杨廷宝故居,可惜进不去。杨廷宝,是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和梁思成被称为“南杨北梁”。
半个小时后,我们进入了南京大学,它的前身是三江师范学堂和金陵大学,在1948年的世界大学排名中超过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曾是亚洲第一牛校。南大保留了孙中山故居、拉贝故居、赛珍珠故居等老建筑,是整个华东地区最具民国范儿的校园。进门第一个建筑是何应钦公馆。
这是一栋西班牙风格的别墅,外部是鲜亮的米黄色,顶部是传统的瓦蓝色琉璃瓦,琉璃屋顶与塔楼高低错落有致,很是精致,现在这里是南京大学外事办公用房,专作接待贵宾之用。
看了地图找到左侧挨着围墙的一溜小洋楼,这里还有李四光小楼。
曾经的大师们居住的地方,物是人非。。。。
健忠楼现为体育部小楼
这个天文系小楼建于1955年,主体三层,局部四层,采用穹顶外观,内部设有螺旋式楼梯。建筑造型与外部、内部都很有特色。
尤其是外观,一个圆圆的穹顶,好像是一个披着绿斗篷隐身衣的外星飞行器。
这栋小楼是南大前生金陵大学的首任华人校长陈裕光先生曾经生活的地方。金陵大学脱胎于一所1888年由美国教会创办的教会学校,多年来一直由外国人担任校长,值到1928年陈裕光开始担任校长。



校园里的小礼堂很有名,它有着中式的外观,西式的功能,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门前有抱鼓石一对,踏道间设丹陛石,上面雕刻莲花纹,有吉祥富贵之意。堂前牌坊上挂铜钟一座,当年,每日上下课的钟声由此敲出。后毁于兵燹,铜钟遗失,这是南大百年校庆期间重建的钟亭。




拱形门楣和窗框饰有石刻西式图案。


图书馆位于北大楼的正南面,现为南京大学校史馆。与北大楼共同构成金陵大学的中轴线,其他建筑都分列中轴线的两侧。1936年由杨廷宝设计,歇山顶,青砖墙面,坐南面北,很有那个时代的特色。

图书馆前小花园内,有两江师范学堂及金陵大学堂的牌匾。




大礼堂,位于西大楼南面,由美国帕金斯建筑事务所于1918年竣工。建筑造型仿照中国古代的庙宇,屋顶主跨为歇山顶,副跨为硬山顶。1958年,在大门入口处加筑一座门厅。这一组中轴线上的建筑,大气蓬勃,一气呵成,真是极其的漂亮,仿佛走进一座民国建筑的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