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一百件文物

(2017-04-04 16:34:29)
标签:

北京

国家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

100件文物

杂谈

分类: 博物馆记

东财EMBA的孙老师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班主任,每天清晨都在群里给大家发送美丽的文字和图片。那日看到孙老师发的大英博物馆的一百件文物即将从三月到五月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消息,引起了我特别的关注。于是在三月十七号上课的周末,我请了半天假早早的从合肥赶到北京,来到了国家博物馆。三月的北京杨柳依依,正是一派春意盎然。

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一百件文物
这样帅气的场景似乎只能在帝都看到。
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一百件文物
排了一会队,终于如愿以偿的走进了国博,这是第二次来。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一百件文物
大大的展厅里人流涌动,对文化的喜好在大都市里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习惯。
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一百件文物
国博里的展品很多,其实本身从布置来看,处处都值得细细欣赏。很羡慕北京人,只要想来天天都有机会来欣赏国宝级的美。
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一百件文物
时间有限,我只能直奔主题。“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这个展览并不是免费的,可是来参观的人摩肩接踵。为了了解这文物中的世界史,事先已经从网上买到了一套三卷的图书。不过在家只看完了一卷。据说《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这本书,由大英博物馆馆长亲自撰写,前后400多名专家,编纂时间长达4年。不过这次来中国的100件文物和书中罗列的并不完全一致,镇馆级别如顾恺之的女史图、敦煌经卷等都没来。但这跨越了二百万年历史,涵盖世界所有地区文明的展出,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由于人多不给拍照,用手机拍了几张,实在是想证明看到的和书本上的感官还是非常不同,几个特别喜欢的物件都只能留在模糊的脑海中了。
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一百件文物
日本铜镜,约在公元一千一百年至一千二百年。来自羽黑山脚下一座著名寺庙的圣池。在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知道中世纪的日本极端追求美,将美当做宗教般的膜拜,对美的追求也是空前绝后,用诗歌交流、举办闻香比赛。。。。也许它的主人曾经带着它出席各种贵族社交活动,直到突然有一天它的主人决定献出它,于是经过漫长的路途,它到达了北方的庙宇,被献给了圣池。
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一百件文物
这是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大洪水记录泥板文献”。这块黏土,因为上面的楔形文字而变成世界的瑰宝。根据国家博物馆提供的资料,这块板子高15.2厘米,宽13厘米,厚3.1厘米,出土于伊拉克尼尼微古城。板上记录了世界文学史最古老长篇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大洪水传说。1872年被破译后,发现其内容与《圣经》旧约诺亚方舟相仿,但却来自信仰完全不同的社会,比圣经早了四百年。也许我们的全球文化确实是一脉相承。
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一百件文物
犍陀罗佛陀坐像来自巴基斯坦,距今公元一百年至三百年。这是我特别喜欢的第一件文物。佛像头与手与真人类似,最打动人心的是佛像的面目表情,虽眼帘低垂,但神情静穆,似笑非笑。盯时间长了,真的能感受到那种宁静安详、抛开尘俗,不可亵渎的神圣,但是却并不高冷,仿佛不必言说,尽悉一切。在佛像前来回徜徉了好久。
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一百件文物
展览中最娇气的是这刘易斯棋子,也是大英博物馆最著名的中世纪藏品之一。这套棋子一组78件,发现于苏格兰的刘易斯岛,材质是海象牙,足有一千多岁了。看到他们小小的一群放在展柜里,不经意间就会忽略过去。但细细看去,面部表情着实有趣,不过作为中世纪欧洲的国际象棋,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作品。
密特拉神像是我最喜欢的第二个作品。整个作品非常大,被放置在展厅的一个中央位置。密特拉是一位穿越了众多宗教的大神,是古罗马最受爱戴的战神,从伦敦神庙的遗址发掘出来的。他正用金剑刺于公牛颈处,下面的小狗是他的助手,而蝎子和蛇则代表着邪恶。听完讲解,站在跟前再仔细看去,我所看到的是雕塑真实完美的呈现:衣决飘飘,动感十足,力量的爆发,人物的表情都在这一刹那凝结。
莫切武士陶俑,来自秘鲁,公元一百年至七百年。约在二千年前,莫切人创建了也许是整个南美洲第一个类似国家的组织,但是他们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只有这些陶壶和武士。书里对这一段的描述是这样的: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通过历史建立了民族认同,秘鲁的过去将成为它的未来,莫切人会成为与玛雅人、印加人以及阿兹特克人一样响亮的名字,最终成为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很喜欢这段描述,中国不也是基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认同感上逐步发展、壮大的!
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一百件文物
这是一组陶俑,有一个武士神情傲娇,真是可爱之极。
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一百件文物
王后竖琴是发现于苏美尔时期的伊拉克波斯湾附近的皇家陵园,是王后陵墓的葬品,也是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竖琴。金色的牛头,蓝色的头发和胡须,很尊贵的感觉,据说这物品出土后不久就坏了,这个是重置品,但牛头的头发、胡须和眼睛是真的。
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一百件文物
柿右卫门瓷象,来自日本,公元一六五0年至公元一七00年。白象是力量与神迹的象征。而这白象的工艺是由一位名为柿右卫门的陶艺家开创,并传承十四代仍在使用传统工具制作,日本有其独特的美学并为维护它一直坚持不懈的努力,其手工工艺因此得以保存。至今我们也开始反思所谓的匠人精神,前段时间看到微信上一位76岁的农村老太,用媲美毕加索的剪纸手艺征服了联合国,生活却很凄凉,多少非物质遗产从此绝迹。。。。
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一百件文物
最后这张信用卡,是塑料制品,来自公元2009年的阿联酋迪拜。这也许是二十世纪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发明之一吧。金钱贯穿着整个人类的历史,从最初的贝壳到各种金银币,到以借贷信誉代表的信用卡,甚至是以后虚拟化的电子货币,这个历史还在延伸的演绎着。但这其中有一个特别就是它是由汇丰的伊斯兰银行签发,而该行必须遵循伊斯兰教义。古兰经中对高利贷有着直接的训示,所以说银行业这一发展是否是神的力量的一种让步呢。
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一百件文物
 
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一百件文物
根据展出传统,展览每巡展至一地,都会邀请当地博物馆精选一件本馆藏物作为第101组展品一同展示。2001年,中国宣布加入世贸组织(WTO),这个木槌和签字笔见证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史性时刻。这组文物作为最后收尾之作,恰到好处地呼应了整个展览的主题——
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一百件文物
整个展览设计很好,按照纵向的时间线索,分为9个单元主题来讲世界史——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是如何发展至今的。只是我看的杂乱,选择的也杂乱,所以如果真正感兴趣,还是建议先读《大英博物馆的世界简史》这本书,然后再去实地看看真实的物品,收获一定满满的。
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一百件文物
博物馆的功能就是通过文物来讲述历史。通过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物品,穿越时空,见证了二百万年前的世界和人物,想起那天在电视上看到至今仍然在战争的国家,为那些被摧毁的历史和文物而难过的时候,我突然想,文物也许应该是整个世界,是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所以也许不必纠结它最终在哪里,只要它完好无损,只要它能得到全世界人类的喜爱,那么它所传递的文明和信息,所传递的那个时代的印记都将永远的计入历史的史册,最终永存!
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一百件文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