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成都除了吃好,一直惦念着去一个惬意的地方品茶,而且理所当然是要在环境好的户外。
第一天晚上去了锦里的茶楼,昏昏暗暗的庭院,隐隐错错的灯光,还有古筝女潺潺的弹拨声,虽然很精细,但如同在戏台上作秀,没有一点儿品茶的感觉。点了一杯花茶,味道有些浓艳,掩盖了真正的茶香。好在有几个好朋友相伴,也算体验体验成都的夜生活吧。

第二次喝茶在青城山。和朋友一路游去,爬到天师洞,看到门口有一简易茶摊,于是点上一杯山茶就在这庙宇楼阁之前歇息下来。不知道是因为水好,还是爬累了,更或许是山中的环境清爽宜人,看着翘脚飞檐的古古庙宇,竟把那淡淡的粗茶品的是有滋有味。
从我手中相机起头,和对面带着猫咪来爬山的一家三口神聊海聊起来,聊到最后竟然发现曾经是我们的异地同行,还有相熟的朋友相互熟悉,真是让大家颇为感叹。他们是周末来休闲爬山的,特意到天师洞喝上一杯就下山回家了,要不是我和同伴已经买了回程的车票,狭路相逢的一家人都邀请我们坐他们的车回成都了。这真正符合了喝茶之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感觉。这顿茶喝得很爽。

准备离开成都的最后一个半天,成都的一个好朋友竟地主之谊准备带我们逛逛,去哪里呢,她大眼一转,就去文殊院吧。好朋友曾经经常陪奶奶去哪里,知道是一个古老的庙。
走进文殊院就知道我们来对了,外面喧闹的街市突然之间被幽静所隔离。原来这里是中国佛教禅宗四大修持场所之一,是一座迄今1300多年的千年古刹。
门票就5元,出乎意料的便宜,而且还包含香火费,所以虽然没有特别的信仰,但也烧了一炷香,希望这炷香能够让文殊院的香火源源不断的更旺吧。
照壁上雕刻的“文殊院”三个金字,是康熙年间该寺的慈笃海月禅师所书写。

这是一个典型的清代建筑。三大殿以中轴线一一排开,两旁配有很多职能的厢房,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

里面据说宝贝不少,回家百度了一下,寺内珍藏着明清以来的书画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玄奘法师头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等佛教文物。
可惜一来我们慧眼不识,二来宝贝估计不也是一般人一般时候可以遇到,所以都没有看到。




文殊院的素斋据说也蛮有名,一个佛教寺院能够做到这样相当不宜。在走廊的边上悬挂了很多有寓意的话语,还有一个心灵疗养室(类似于心理咨询室),真正是帮助大众解脱困扰。顺手翻阅了他们自行出版的《空林佛教》的月刊杂志,还真是内容丰富,精心选文,卓有特色。


当我们转到后院,发现这里竟然别有洞天,一个疏密有致的园林院落中竟然隐藏着一个露天的茶室,在这里能看到真正的四川盖碗茶,真是让我惊喜不已。
茶客很多,都是附近的居民来此休闲,还有一些跟团而来的老外们也在好奇的参观。自己搬好椅子,等着上茶,才发现5点刚过,茶室已经下班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旁人悠闲自得的品茶,心里羡慕不已。


俗话说“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而喝茶如果有朋友来一起分享,那好茶好景的滋味才更浓。遇到两位茶客,都是典型的老成都,只要无事就到这里来喝茶,他们告诉我,要想喝到成都的盖碗茶,来这里一定不会错的。

文殊院地处于闹市区,但确如大隐于市,难怪最喜欢他的都是周边这些天天来喝茶的茶客们。而虽然我没有喝上文殊院的茶,却在无意之中发现了这一妙地,满意而归。

院门深锁,锁不住“禅茶一味”的茶香,下次定直接取道此处——喝茶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