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相看两不厌61187
相看两不厌61187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625
  • 关注人气:8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裂变》,究竟是生存还是毁灭?(转帖)

(2009-08-19 22:54:27)
标签:

陆乐

裂变

雕塑

艺术

生命

保护

文化

分类: 校园生活

曾登上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印制的贺年片,钱绍武评价为“景观雕塑中极有创造性的一件代表作”,如今却因“天通”老厂区的改造命悬一线——
《裂变》,究竟是生存还是毁灭

N晚报记者 张超柱

    走进位于我市海宁郭店的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老厂区,一座现代雕塑非常醒目,它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裂变”。全身爬满绿色植物的它静静地矗立在江南小镇的一个厂区里,而它的影响却早已达长城内外。

  1995年,在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每年一次的雕塑论坛上,《裂变》从所有报送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荣登1996年的贺年片。后来《光明日报》在一篇名为“《裂变》产生的裂变”报道中写道:“使众多涵养在艺术氛围中的平静的心裂变出阵阵震颤。”中国著名雕塑家、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钱绍武评价这件作品时认为:“是我所见的景观雕塑中极有创造性的一件代表作。”

  不过,这座在“天通”老厂矗立了20个春秋的景观雕塑,如今却面临着哈姆雷特式的难题,究竟是生存还是毁灭?

  

  小学老师意外听到传言

  《裂变》的作者是我市青年雕塑家陆乐,这是他1989年创作的作品。他有一位老乡兼朋友叫祝慧华,是市区三水湾小学的老师。

  今年7月29日,祝慧华回海宁看望母亲,顺便去了趟就在老家附近的“天通”。“我很早就知道陆乐为‘天通’创作了一件作品,不过一直没好好看过,这次有空,就去看看。”祝慧华说。

 

 

  去“天通”看了,也和那里的门卫聊了聊,祝慧华的心情有些沉重。从海宁回来后,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看到了陆乐的作品《裂变》,据门卫说,这里即将要全面改造,说不定雕塑也要被砸掉,若如此,则是很可惜的。聊天中,他们对雕塑的来历、名字等都一无所知。”祝慧华还将他拍的《裂变》的照片一并发到了博客中,仿佛有点最后留念的味道。

  后来他的博客被朋友转载,因此有关《裂变》的传言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包括作者陆乐自己。《裂变》的命运一下子成了大家关心的问题。

  

  感谢潘广通

  给了宽松创作空间

  如今谈起《裂变》,陆乐仍旧很兴奋。几天前,在他位于市群艺馆的工作室里,他向记者回忆了当初创作《裂变》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有《裂变》还得感谢‘天通’已故掌门人潘广通。”陆乐很清晰地记得当年的场景,“我当年还在海宁市文化馆工作,当时乡镇企业做雕塑是很时髦的事情,馆里承接这个业务后我就去了,潘广通说‘我不懂雕塑,做个什么东西你定,完了我安排工人配合你做’。”

  陆乐说,至今他都没碰到过比潘广通更开明的企业家。正是这样宽松的创作氛围,才有了《裂变》的横空出世。“灵感来自于一个乡镇企业竟在那时就做高科技的电子元器件,还是用在电视机上的,那东西会产生沉甸甸很有分量的感觉。”

  稿样、模型出来后,1988年下半年开始动工,不过那时“天通”遭遇资金紧张问题,不久就停工了,直到1989年开春才再动工,当年五六月份完工。整个雕塑用了水泥近100吨。“钢筋混凝土的雕塑就是现在也不多见,可想当年是多么稀罕了,再加上那造型,很多人都不理解。”陆乐说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接受,他顺带做了水池和喷泉。

  不过《裂变》还是招来了非议。“这水泥疙瘩门不像门、墙不像墙,什么玩意儿!”“这样的东西是雕塑,我们这里的泥水匠都成雕塑家了!”“什么雕塑,糊弄人!”甚至有一位海宁市美术界的权威人士评价说:“稀里糊涂不懂雕塑,骗骗乡下人而已。”他们没有想到,6年后《裂变》得到了全国雕塑最权威机构的肯定。

 

《裂变》,究竟是生存还是毁灭?(转帖)

  

  《裂变》能否延续

  艺术生命

  《裂变》宽10米、高5米,气势磅礴。8月11日,记者亲眼目睹了它的真面目(如图)。虽然如今绿色植物爬满全身,但仍掩不住其震撼人心的魅力。沧桑满壁的灰褐色表面中间是一个巨大的漩涡,那是火山即将喷发前与地壳的猛烈冲撞,是造山运动开始时力的交锋,是两股力量的激烈较量:一方要喷薄,一方要抑制,那喷薄的力量试图冲破地壳,而地壳却严守着远古以来的自然秩序。这是一种抑制与反抑制、冲撞与反冲撞的搏击,两股力量对抗着、扭动着,震撼人心的力就从漩涡的底部向四周发散开来。扭动中,一条条裂痕产生了,冲撞中,一轮轮波纹展现了,平静的岩面被撕裂、扭曲成道道褶皱……

  “就我的理解,它是要表现‘农民——成立企业——运用高科技——生产电子产品——企业列行业前列——成为时代弄潮儿’这样一种历程。”已经在“天通”干了10多年的磁业公司总经办主任褚志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雕塑与公司发展历程可谓相得益彰。不过最后他说:“老厂区的改造势在必行,应该不会被一座雕塑阻碍企业发展。但拆不拆《裂变》最终要由董事会来决定。”

  就在记者与褚志杰谈话时,走过来一位老人,有人称他“俞部长”。“《裂变》我知道,作者是陆乐。”但他随即话锋一转,“现在已经没有意义了,我有事,没空多谈……”他说完就走了。

  陆乐告诉记者,得悉《裂变》可能被拆,他曾打电话给现在的“天通”掌门人潘建清,潘说“厂区改造,是有这个打算,不过没最后定下来”。

  毕竟是自己的心爱之作,陆乐不能说不心疼。因此他联系了一家单位,这家单位愿意接纳。随后,陆乐再次与潘建清联系,这次潘说“没有这种事,你听谁瞎说”。“从电话里,我听出当时他边上有不少人,因为很嘈杂,也不知道他这话是说给谁听的?”陆乐说。随后,记者也试图电话联系潘建清,不过直到记者发稿时一直没能联系上。

 

转载自《南湖晚报》:http://nhwb.cnjxol.com/html/2009-08/19/content_282190.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浦东机场随拍
后一篇:艳丽三角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