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自觉”与教师实践智慧》报告笔记

标签:
华师大教授李政涛报告一中实验嘉兴杂谈 |
分类: 校园生活 |
报告会现场实录:
一、关于教师形象的描述:
形象之一(上世纪美国小说中的描写):他们渐渐衰老,但是并不幸福,他们爱心,但是自身却得不到爱,他们有需要但却得不到满足,他们永远是把生命奉献给其他母亲孩子的教育的陌生人,随着岁月的流失,他面露倦容,对事物愈加敏锐,感情日渐淡漠,他在课堂上是独裁者,而在社区则是位隐士......简言之,他们在成功地作为一个老师的同时,注定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男人和女人。
●很不赞成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形象之二(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描述的那样):“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假如把牺牲性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这意味着自己只不过是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如果一个人自身无价值,那么他所做出的牺牲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行为。
形象之三(新基础教育视野下的教师形象):
1、教师是创造了孩子精神生命的人。
●父母创造了孩子的肉体生命,而老师替代孩子的父母,创造了孩子的精神生命。
2、教师是创造自我生命价值的人,是体验教师职业尊严和欢乐的人。
3、教师是修炼教育智慧的人。
二、何谓教育智慧?
观点一:教师有三类:三流教师用惩罚;二流教师用语言(《岁月如歌》,用语言粘住学生);一流教师用眼神。
观点二:智慧与快乐。智慧的老师应该是一个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快乐的人(千万别只顾秀自己)
●例子,今年江西南昌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年会中得出的启示:关于评价一堂课好不好,主要要看一堂课后学生有没有发展,学生有没有变化。学生的好是本来就好还是教出来的好。(崔峦的观点)
●与学生同乐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观点三:智慧的老师,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把学生当学生;把自己当自己。
●把自己当成学生(有学生的心态);
●把学生当成自己(要会换位思考)
●把学生当学生(有学生立场,儿童立场,而不是教师立场,成人立场);
●把自己当自己(需要具备五个“力”:实力;能力;潜力(自我更新);定力(站在自己的根基上思考和行动);魅力)。
观点四:教育智慧首先是发现儿童的智慧—发现他的特殊性,差异性和复杂性。对教育对象的天赋、心灵,一切独特的行为奥秘的独具慧眼的发现。
●教学的设计。目标制定的依据之一学生依据:学生已经有了什么?还缺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个体差异是什么?
观点五:教育智慧是善于开放生成的智慧。
●何谓开放?
由教师向学生开放;
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多样性开放;
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
充分地激活和调动学生的已知来吸附未知。
●开放的不同类型:
假开放:有大问题的设计,没有重心下移;
半开放:有重心下移,没有收上来;
白开放:收上来了,没有总结归纳。
乱开放:为开放而开放,没有目标和指向的开放。
真开放:有大问题的设计。重心下移,能注意收上来并加以总结归纳。
观点六: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
●过去的老师反思方法,今天的老师反思思想。
应该是:有思想的方法和有方法的思想,方法活在思想的土壤中。
印第安人:停下脚步,让你的灵魂跟上来。
●反思方式之一:一是目标;二是转化;三是资源;四是提问;五是问题;六是对策。
●反思方式之二:知识(关注了没有);生命(关怀了没有);联结(关联了没有)。
●反思方式之三:解读文本否(基于教师立场的解读?基于学生的立场解读?)
●反思方式之四:我知道自己教什么了吗?
观点七:硬智慧:渊博的学识,丰厚的文化底蕴开展活动前进行教学前充分的准备。
软智慧:对学生要有爱心,如果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眼里都“的确很棒”,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充满希望,智慧也将随之而来。
观点八:教学实践智慧就是教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对当下教育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以及对教育道德品性的彰显。
●何谓好课?
应具备五个“实”:扎实(有意义的课);充实(有效率的课);丰实(有生成的课);平实(常态下的课,家常课最养人);真实(有缺憾的课,有发展空间的课)。
观点九(叶澜教授的观点):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三、教师怎么才可能拥有教育实践智慧。
1、生命自觉。
●顶尖人才—总是自觉寻找工作;
不要培养孩子不劳而获的习惯;
培养生命自觉的人。
2、价值自觉。
●知难而上,执着追求,滴水穿石持之以恒,团队合作,共同创造,实践反思,自我更新。
●工作着、学习着、享受着;
培训是福利,学习是享受;
以享受的心态从事艰难沉重的工作。
社会不会等待你成长,学生也不会等待你成长。
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
附:李政涛,男, 1969年5月出生,江西人,2000年9月师从于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于2003年7月获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