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过长长的田埂,沿着塘河边铺得整整齐齐的石板路,步行十五分钟后,就可以从我家到达丰士镇的南市。
在南市的塘河边,是第一个要经过的是一家服装厂,那是一幢二层的楼房,人们就是穿过房子的“天桥”进入丰士老街的,在南市头,是一家加工厂,然后是轮船码头,这是那时丰士人前往硖石、嘉兴乃至上海、杭州时所能乘坐的唯一的交通工具的地方,每天清晨,这里是异常的繁忙,四面八方的人们都是起早摸着黑来赶这轮船,那时我们看见轮船、看见轮船开过后兴起的浪头,这兴奋劲不亚于现在的孩子突然看见超低空飞行的飞机。
南市的市梢是一家杂货店和一家水果店,那里经常出售让我们嘴馋的各种新奇的东西,每次上街,家长也只能买一点点东西给我们解解馋,可是即是是这样,也给我们了很多的期待,渴望着下一次还能上街。
再往前,是镇上一家比较大的茶馆,也买小吃,挨着老镇街道的外侧,就是镇上的一个小河港--财神塘浜,河的对面是丰士蔬菜厂,运送货物的船只络绎不绝,十分繁忙,这里还有专门的搬运工。
在古镇的中心位置,有一家药店、有一家收购站,收购站里是镇上最繁忙的地方,因为这里收购农民的所有要出售的东西,换句话说,农民要把手里的东西(粮食除外,粮食有粮站负责)换成钱,都要在这里进行,废纸、兔毛、羊毛......都在这里交易,这里也是我每次上街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之一,父亲和这里的工作人员是朋友,很多人在街上走累了,也喜欢在这里坐一坐,聊聊天,了解一些信息。每次我去,那里的叔叔会很热情的招呼我,给我一些大头针--我可以去做钓钩钓鱼钓虾;给我一些回形针做玩具,我稍大一些开始读书后,他们就经常会给我一些纸头,让我学习用,我的很多“玩具”就出自这里。
镇上另一个我常去的地方,就是书店,那里有我看不完的书,记得很清楚,我每次去总要花几毛钱买几本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当然很多时候并不一定能买到,一套三国演义的连环画一共有四十八本,书店到的都是很零碎的一本两本,到我读完小学时,我买到了其中的四十本,通过这些连环画也基本了解了三国演义的内容了,特别喜欢其中的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等人,还照着画了很多这些人物的画。
老镇的北市有茶馆、有更大规模的小吃店,记得那时最喜欢吃的眼镜糕、松花糕,还有富强粉做的雪白的包子都是这里吃到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北市还有百年老校--丰士镇中心小学和丰士中学。
镇上除了各种小店,还有许多的居民房子,每天他们很早就在街道边的家门口生起了煤炉,于是整个小镇上到处弥漫着这种对于我们农村人来说这是街上特有的、也是我们所向往的味道,后来有了点知识了,才知道那是一氧化碳的味道,呵呵,因为当时只有城市户口的人才能用得上煤球、煤饼。
离开小镇很多年了,小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唯一的运输工具轮船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便捷的公路运输,原来坐轮船去硖石需要两三个小时,现在坐汽车只要二十分钟。小镇上的居民也越来越少,大多都去了硖石了,剩下的以老年人居多,小镇又造了一条宽阔的马路,两边的建筑很是气派,原来的老街也逐渐在消亡,07年春节期间,我去整条老街走了一遍,真是已经面目全非了,蔬菜厂边的那条财神塘浜也已经给填掉了。很多房子都变成了提供给外地人的出租房。
老镇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可是它给我童年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美好的回忆。






原来的收购站的位置。
南市的房子已经进行了改造,都是出租房了。
北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