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博物馆有几个很不错的展览,比如有反映嘉兴史前文化的《禾源》、荟萃嘉兴历代精品的《禾珍》,这些展览我和儿子都去参观过,为了了解马家浜文化,我还和儿子驾了摩托车去了马家浜文化遗址,也买了有关马家浜文化方面的书来看。
2月8日,一个新的展览--《沃土嘉禾--历史时期的嘉兴》--又在嘉兴博物馆隆重开展。9日,我和已经放假了的儿子一起来到博物馆,感受嘉兴2000多年的成长和发展。从最早载入历史的吴越之争--欈李之战,到秦统一全国后设置由拳、海盐两县,至唐宋时期屯垦、圩田的大规模展开和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确立,嘉兴逐步成为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和国家赋税重地,明清时期,随着多种经营的开展,专业市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嘉兴不仅保持了经济增长的活力,而且发展出了清新雅致、绚丽多姿的水乡文化。展览用翔实的资料、实物,分“秀水如歌”、“滨海泽国”、“嘉禾飘香”、“繁庶市镇”、“文风鼎盛”、“风雨南湖”六部分给以展示。
展览让我们了解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嘉兴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是它的稻作经济,嘉兴农业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影响了江淮地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安定。是中国重要的粮仓之一。三国时期由于野稻自生,嘉兴由原先的由拳改为禾兴,因为要避吴国太子孙和的讳,禾兴才改为嘉兴,嘉兴也因此得名。唐代时,嘉兴是三等望县,进入全国百强县之列。明代嘉兴府下辖七县,称一府七县,此后四五百年未变。通过展览,也让我们了解了圩田的灌溉作用。
这个展览还真值得一看。
沃土嘉禾
沃土嘉禾
儿子在欈李之战展厅前。
玉杯。
参观中的儿子。
海宁皮影戏。
紫柏大师像
紫柏大师,俗姓沈,字达观,名真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明万历初年任嘉兴楞严寺主持,改南北二藏为方册线装本,因这部大藏经在嘉兴楞严寺发行,世称《嘉兴藏》。
圩田模型。
圩田是在滨湖和滨江低地的一种水利工程,四周围于堤防,与外水隔开,其中建有纵横交错的灌排渠道,圩内和圩外水系相连,其间有闸门控制引水和排水,对天然降水的不均匀起到重要的调节补充作用。圩田,既有灌溉之利,又扩大了耕地面积。
木雕《刘海戏蟾》等。
牙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