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现存佛像十万余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其中主要分魏窟和唐窟。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80万以上,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龙门山,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与她长期有洛阳有关。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萨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堪称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时间。
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暑假有幸去目睹了她的风采。
这是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佛造像。
奉先寺,唐高宗时所建,始凿年代不详,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完工,皇后武则天曾捐助脂粉钱两万贯。本名“大卢舍那像龛”,它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雕刻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群像雕凿的栩栩如生,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0米,位居佛龛中央,丰颐秀目,嘴角略翘,稍含笑意,微微俯视的双眼恰同信徒们仰视的目光交会,形象既庄严雄伟又不失睿智慈祥。她是唐人心中美与智慧的化身,也是中国现存最完美、最知名的佛教造像之一,她不仅是当今龙门石窟最具标志性的作品,同时更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代表作。胁侍像中弟子温良恭顺,菩萨华丽矜持,天王威武健壮,力士暴躁雄强,均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奉先寺的雕刻充分显示了唐代皇家石窟的恢弘气派,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是中国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一个伟大时代的象征,是东方佛教艺术的典范。卢舍那佛据说是仿照武则天雕塑的。
那么什么是卢舍那佛呢?卢舍那佛即是报身(智法聚而为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
“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
正面。
婀娜的观音造像。
龙门石窟造像。
这是宾阳洞佛的造像,过潜溪寺有三个较大的洞窟,即宾阳北洞、宾阳中洞和宾阳南洞。宾阳北洞是从北魏开始修建,到唐代初年(公元641—650年)才完成的。宾阳中洞又叫宾阳洞,是北魏迁都洛阳后,世宗皇帝为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营建的二窟之一。在龙门石窟开凿中,这是花时间最长、用人工最多的一个洞窟。据记载:自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开凿,至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才完成,历时达二十四年之久,共用人工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个。宾阳中洞是龙门石窟中最雄伟、最富丽堂皇的一个佛洞,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北魏中期雕刻艺术上的最大成就。宾阳南洞是从北魏开凿到隋代(公元595—616年)才完成的一个洞窟。
(相关资料源自佛学专著及相关报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