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南小镇――-海宁路仲

(2006-09-17 22:24:15)

路仲,又名渟溪,当地人称其为路仲里,海宁庆云(现已并入海宁斜桥)的一个村,在硖石之西约六公里处,地处海宁与桐乡交界处,若论行政级别,它只是个村级的小集市,但历史悠久,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任海昌都尉时,就屯兵于路仲这个地方,至南宋出了著名女词人朱淑真,近代更是人才辈出,如医学专家钱崇润(1886――1927)、植物学家钱崇澍(1883――1965)、书画家钱君匋(1907――1998)、近代地方学者管庭芬(1797――1880)、浙北著名中医朱菊初等。

提起朱淑真,或许很多人不知其为何许人,如果吟诵“月上树梢头,人约黄昏后”这句诗来,则就给人有如雷贯耳之感。这句诗就是出自南宋女词人朱淑真之手。

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诗人、词人,钱塘人,旧时海宁属钱塘管辖,其实为海宁路仲人,她号幽栖居士,作品有《断肠诗》、《断肠词》、《璇机图记》、《减字木兰花》等,与当时的另一著名女词人李清照齐名,有“北李南朱”之称(李清照系山东济南人),朱淑真才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相传她出生贵族之家,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没有幸福,在她死后,她的娘家人把她连同她的作品一起烧掉了。现在她的传世作品据说是在其离世80年后,一位安徽宣城的秀才一次路过杭州时偶然听到了别人吟诵朱淑真的诗词,甚是喜欢,下决心要搜集整理她的全部作品,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朱淑真的作品都是他努力搜集的结果,真该感谢他。正因为路仲出了这样一个著名的女词人,又有如此凄惨的故事,所以现在路仲也被称为诗文古镇、悲情古镇。

关于路仲地名的由来,据传唐朝后期某个饥荒之年,有路、仲、毛三个下第举人掏空了自己的粮食,使乡邻赖以全活,而这三家竟被饥饿夺去了生命。后来,乡民为报答他的恩德,建有三王庙,并塑神像,以祀供奉。自此这里便被叫做了路仲毛。在日后岁月的流逝中,毛氏渐渐退出了百姓之口,地名也就变成了称作路仲里。
  我的外婆家就在路仲,我的爷爷也在那里工作过,我儿时每年都要去几次,印象中路仲非常遥远,每次去都是天蒙蒙亮就要去坐轮船,然后在庆云上岸,再还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而且路很不好走,很是辛苦。我的一个夭折的哥哥取名叫仲远,就是路仲很远的意思,印象中路仲很是繁华,记得镇上还有电影院,这在当时实属罕见,因为一般的乡镇也不一定有电影院。或许正是路仲的交通不便,这里仿佛非常适合隐居,明刑部侍郎陆子孟元末遭乱从硖石避居于此,清代著名学者钱馥也曾隐居路仲,后撰有《小学盦遗书》四卷。这或许也是路仲那么一个小镇能够如此繁华的原因。近代路仲有钱、朱、张、管四大名门望族。

镇上有许多古宅,有钱君匋祖居、朱淑真故居、渟溪老屋。有许多小桥,如德义桥,也叫大风桥。据小镇专家阮仪三考证,德义桥属典型的元代建筑。德风桥也叫小风桥,建于清道光年间,在西大街的尽头。

随着古镇的开发,如周边的乌镇、西塘已经成为旅游的热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路仲的发展,文化保护者也在积极行动要保护这个历史古镇。真心希望在文化的保护中能真正保存住文化,做到修旧如旧,还原古镇的风貌,而不是新增加一个人造景点。

附录:

生查子·元夕
南宋 朱淑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高雅了一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