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个单纯天真的群体,他们被人们定位成是快乐的,被人们定位成是充满希望的,被人们称作未来。不知道现在这个年代的儿童还是不是像我小时候那样老花朵花朵的叫,老接班人接班人的喊,老四有新人似的培养,反正我小时候是,我小时候还被命令占到校门口手拿鲜花迎接领导,让笑我们就笑,让鼓掌我们就鼓掌,而这之前必然是课都不上的大扫除,这些事情经常发生,当时我就觉得不对劲了。
现在年代发展了,时代不同了,流行报班了,一个小孩子报好多的班,为了多才多艺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孩子不乐意,妈说:这是对你好。幸亏我小的时候没赶上,万幸啊。这阵风愈演愈烈,质疑的声音出现了,应该还给孩子时间,他们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可模范效应是无穷的,出了一个丁俊晖,又出了一个郎朗,接二连三的这类人才又让人疑惑了,到底从小进行培养的方式对不对。有童年回忆的孩子童年快乐点,可长大了可能会问她码:我小时候你咋不让我报班哩。这年头当妈的也很郁闷。
中国的儿童是不懂儿事的,大人说话小孩是不能插嘴的,上课是要坐好背着手的,聪明的表现是能背很多很多位圆周率或者世界各国国旗的,中国的儿童就是个木偶。
大人们会教给孩子不能说谎,关心他人,多考一百分。教你吃西瓜要吃的小的那块,把大的留给别人,等你大点了你才被进一步教会吃小的那块可以先吃完,之后再吃一块。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地震了房子倒的都是学校的,这让人很痛心,因为出事了,没出事的时候——没出事的时候不都挺好吗,鲜花掌声欢迎领导视察。这是一个很浮躁的年代,只有孩子们在好奇的看着。
提都不想提的一个词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抽取人灵魂的辉煌工程,没有应试这条线拴着,都撒了欢儿的发展,那还了得,都有独立思维了还怎么和谐社会,百花齐放了难免那支出墙,这一切的管束从统一校服和发型开始。甚至有一段还讨论到底是逆境中容易成才还是顺境中容易成才,哎,这个畸形的社会。等多年后一些离经叛道或者遇到高人的孩子成了才,人们又假模假样的讨论教育体制的问题了。
明天新闻上可能会采访北京某幼儿园或者小学的学生,记者问一些小时候被人问过的问题,孩子回答者被老师教好的答案,烘托个主题他们很快乐,弘扬个主旋律这是充满朝气与希望的一代。而这些被采访的孩子所在的学校也不是谁家的孩子都能上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