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放牧心情 |
束河印象
带着精神上沉甸甸的收获,我们顺原路返回丽江。崎岖的山路不再觉得艰辛,也不再期盼着公路修直飞机直达那一天。真正的美就应该深藏在一般人很难去的地方,否则,不仅这种美会遭受人为的破坏,而且探寻美的过程也会变得索然无味。由于一直沉浸在泸沽湖的回味之中,似在半梦半醒之间,所以返回丽江的路途变得很短。
按照我的要求,丽江的朋友早已为我选定一家位于古城大石桥边的一家客栈,名叫苑文客栈。客栈茶室就在水边,水边的花草居然将头探进茶室里,使自然与居室融为一体。不算太大的天井里也摆满各种兰花异草,整个客栈显得古色古香,且散发出几缕书香来。
晚餐在一家饭馆的二楼阳台上。图得的是一边观景,一边吃饭。看着夜色中熙熙攘攘的人流,听着楼下南腔北调的声音,我突然有了一种陌生感。我对丽江朋友感慨道:“怎么和几年前不一样了啊?”那种令人向往的古朴、宁静消失了。如果不是这些富有特色的建筑,会让人觉得此刻是在王府井的步行街上,或者是在欧洲哪个小镇上闲逛。
“明天上午去束河吧!”朋友不加思索不加征求地定下了明天的行程。他说:到了束河,不仅能看到丽江大研古城的昨天,还能看到她的前天或更早些时候的模样。
于是,这一晚我放弃了漫步古城的享受,独自躺在客栈二楼小屋里,用想象描绘束河古镇的模样。
从丽江古城到束河只有 4公里。不,应该说从大研古城至束河是4公里的距离。一般人都以为大研古城就是丽江,其实它只是丽江古城的一部分。丽江古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它包括白沙、束河、大研三部分。束河古镇的历史要比大研早200多年,曾经是茶马古道上非常有名的货物集散地。居住在大研古城的人们多数是从束河迁来的,而束河又居丽江上风上水。只因其旅游开发起步较晚,所以知名度赶不上大研古城。
丽江民政局副局长何先生就住在束河古镇,他生于斯长于斯,真是难得的导游。他的家就座落在古代茶马古道大石桥头。这座大石桥是丽江境内最古老最大规模的石拱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相传有仙人从桥上一步跨到白沙,上玉龙雪山登天,至今留有仙人足迹。对面是多次上过电影电视的龙门客栈。客栈前一块空地上立着许多木桩,我起初以为它们是练功夫用的,后来才明白是秋天晒粮食的架子。石桥下溪水潺潺,绿草茵茵。一抹冬日阳光穿过树影撒落在何先生家窗前。窗前摆放着藤椅茶几,正等待着客人的到来。
何先生家的临街门面房已经出租给别人经商,他本想将两位老人接到丽江城里住,老人不肯离开这里,他只好在房前新建一幢楼,准备开个家庭客栈。我想,他家的客栈保准会很兴旺,临桥依水,这么好的条件难找啊!
何先生领着我们开始参观他的家乡。这里的一桥一水,一草一木,经他一讲都立刻栩栩如生,让我这个外乡人倍感亲切。小巷里,一位古稀老人身着纳西族服饰,嘴里叼一杆奇长的烟枪,斜倚着老墙津津有味地吸着。老人就是古镇的活化石,我特想和他合影。何先生理解我的心意,走到老人耳边嘀咕几句,又掏出一支烟给老人点燃。老人笑眯眯地等着和我合影。
一路上,何先生不时地和乡亲们打招呼。也有一些外乡人来开酒吧做生意的,何先生会告诉我这家房东姓啥名谁,如今在城里做什么。这里所有房产都归集体所有,居民只有使用和出租的权利,不能将房子卖给外乡人。我便不再关心这些房子的价格了。何先生告诉我,纳西人最大的一个优点是宽容。对宗教文化是这样,与人相处也是如此。束河历史上本来就是一个外乡人聚集的地方。这里许多建筑、物产都能找到各民族文化的缩影。
谈笑间,我的目光突然被一间看上去毫不起眼的酒吧吸引住了。房檐上挂满干枯的稻草,窗台上晒着金灿灿的玉米和红彤彤的辣椒。一张简易的木桌,几把发乌的藤椅。没有客人。吧主是个北京女孩,她头上罩着丝巾,身穿一件既有东巴文化气息又很时尚的布衫,悠然自得地躺在一张睡椅上,眼睛眯着,任凭暖暖的阳光和游客们的目光在她脸上身上肆意扫描。脚下的小狗也和主人一样的姿态。洒吧对面是一片小树林,一头老黄牛正不紧不慢地啃着地上的青草。
沿着小街往上走不远,便到了绿树掩映中的九鼎龙潭。一潭清水,几尾黑鱼,吸引着游人驻足观赏。黑鱼其实并不具观赏价值,粗壮的身体,游起来很笨拙,倒象鱼塘里养的家鱼。何先生一旁解释说,他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说,鱼富有神的灵性,不能吃。纳西族人一般不吃鱼。看来,如果没有这些神秘的传说,这些鱼们早就被人们当下酒菜吃进肚子里了。
再往上走,是一处寺庙。龙泉寺。寺不大,却干净。何先生到这里却有些激动。他告诉我们,哪间是他上小学时的教室,他在哪个位置听课。在非常时期,能将寺庙用来作学校,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庙宇前张贴着一张公告,上写三十五、四十九捐款名单。何先生解释说,人逢35岁和49岁,要捐钱行善,如同汉人本命年花钱消灾避难之意。我明白,钱乃身外之物,健康平安才是生命之本。花身外之物,买生命之本,何乐而不为!
站在寺庙二层观景台往外看,但见远处青山绿水,近处田野阡陌,好一幅田园山水画。心情自然愉悦起来。联想到寺庙里一处“半日闲”匾额,古人已经体会到“又得浮生半日闲”之雅,今人更有享受生活之便利和必要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