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掮客时代的批评家狂欢

(2010-11-05 10:21:52)
标签:

批评家

年会

掮客

独立判断

良知

艺术体制

艺术界

文化

分类: 学术研究

掮客时代的批评家狂欢

(立此存照,2010年第四届中国批评家年会参会人员:吴鸿 崔灿灿 肖戈 李国华 禹培龙 王春辰 朱小钧  皮道坚 朱青生 贾方舟 吕澎 陈默 王小箭 王林 殷双喜 陶咏白 王中文 鲁虹 皮力 张晴 唐文辉 杨卫 郭怀宇 邹跃进 邓平祥 鲍栋 段君 郑 荔 李晓峰 管郁达 盛葳 顾丞峰 高岭 杨小彦 付晓东 卢缓  杭春晓 鲁明军 王端廷 滕宇宁 郑荔 石文丽(摘自肖戈博客)

 

  •     看到批评家年会所谓批评家名单,我不禁汗颜!难道中国已经到了要靠一些艺术掮客来为当代艺术立传的时代了么?
  • 看看这里面一部分人的学术水准,能够充当起“中国艺术批评家”这个称号么?
  • 这一帮人里面有几个可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家?
  • 在我看来,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家有,但很有限。更多的只是美文家、理论梳理家、翻书家、译文家、编辑家、编书家、策展家、教书家、跑场子家、拉皮条家、伺机家、吹捧家、画廊家、拍卖家、妈咪家、跑龙套家、、、、、、
  • 试随笔如下,对事不对人,诸位勿怪: 

 

一、构成

  •    我仍旧用今年6月份杭州青年批评家研讨会上的方法做一个简略统计(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我眼拙不知出处)。与会人员媒体人员:吴鸿、崔灿灿、肖戈、盛葳、付晓东、杭春晓、邓平祥、李国华、殷双喜等9人;美术馆:王春辰、卢缓、张晴、鲁虹等4人;高校及研究机构:陶咏白、皮道坚、朱青生、吕澎、陈默?、王小箭、邹跃进、管郁达、顾丞峰、高岭、杨小彦、杭春晓、鲁明君、皮力、王端廷等15人;画廊及拍卖机构:皮力、王中文等2人;美协:贾方舟、邓平祥等2人;自由批评家、在校学生或供职于私人艺术机构:杨卫、鲍栋、段君等3人;尚有:禹培龙、朱小均、唐文辉、 郭怀宇 李晓峰滕宇宁石文丽等8人不知来处。(有重叠)按理说高校与研究机构人数占多,更应显出学术性来。可是,社会特有的潜规则使得人心早已不古。批评家的职业操守很难得到贯彻。
  •    不要以为吃国家财政饭的才叫体制,美术馆、媒体、画廊、艺术机构、学院等共同构成了新的当代艺术体制,它同样具有权力话语。很多人,有的是屁股所在把他推到了批评家的位置。有的人是看到了批评与利益的挂钩才介入批评。

 

二、艺术界

  •     用丹托和迪基的理论讲,美术馆、画廊、拍卖公司、批评家、策展人等共同构成了一个“艺术界”,即另类的艺术体制。他们都在为艺术的生成、界定、形成意义而作出判断和负责。而且这种艺术体制下,也形成了另一种权威性的体制权力。他们掌握的无形之手和生杀大权会直接捧红或封杀一个艺术家,以及是否载入艺术史。在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显然,批评家构成的多样性已经说明丹托艺术界理论的适用和生效。事实上,正是由于存在一个江湖的艺术体制系统,很多当代艺术才被定义和生效。但是,中国这种情况倒是不多见,即很多人既充当批评家角色,又充当吹鼓手,更多的沦为艺术掮客和经纪人。吕澎即是一例:在几个方面混得如鱼得水的吕澎,通过“艺术界理论”的熟络,吕澎以一个本科生的学历去攻读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博士,然后以江湖影响留校,编辑艺术排行榜,进行艺术市场操作,做艺术掮客,混得猪脑肥肠、金钵满赚。可是,他很难说是称职的教师,我们在他供职的中国美院基本看不见他;赚薪水更多的不是他的教职,而是另有其他。但,他却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艺术掮客,常现身于江湖,江湖上到处飘荡着他的传说。说他是批评家,可是他在学术上却是差强人意,没有看他写过几篇真正有深度的独立判断和价值立场的批评文章。编书成为他可以比拼小李飞刀的利器,江湖上艺术兵器谱撰稿人,这种资料收集和独特的“评述位置”使他拥有无上的江湖地位。他更是拥有大批艺术家拥趸,无他,在乎他点石成金、江湖艺术兵器谱排名的妙手和杀手耳。这样游走于江湖、市场和学院的人,通吃艺术家、理论家、学院、藏家、拍卖行、画廊、美术馆.....几乎是艺术江湖至尊宝。真正可谓是名利双收,在如今的号称批评家里面,成为效尤的对象,很多批评家正是沿着他的发迹道路行进在当代艺术圈。
  •     名利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年头作批评家不易,文章不像画作可以换钱,却更显个人素养、胆识和能力。多年苦读形成的批评家素养和独特眼力岂能为名利所毁?毁掉批评的其实是人心深处的贪欲。

 

三、水准

  •     批评家的立身之本是学术水准和有价值的艺术观念和批评文章。否则只能是艺术票友和江湖混混。可是,这些批评家有几个人可以拿出针对当代艺术的、有问题意识的、独立价值判断的批评文章,不多,哪怕拿出5篇来看看 ??
          像昔日李小山、彭德、刘骁纯那样可以畅言无忌,文章针对时弊、切中肯綮的批评家有几人?批评家号称是学术的良心,求真为实是批评家最基本的素养,可是有几个批评家在学术的旗号下不在昧着良心说着谎话、说着套话、说着行话、说着废话?说真话的勇气对于一个批评家而言其实更重要。
  •     艺术批评即便在西方国家艺术体系里,也是更多地针对学术水准、权力话语、公共话题、市场化、江湖大佬进行评论的。在国内,批评更多地回避真正有针对性的话题,而在说一些综述或策划案,或美文或总结,或为艺术大佬添油加醋、锦上添花,沦为大佬艺术家的小妾及商业操作的吹鼓手。即便谈一些话题,也是避重就轻的挠痒痒,直挠得各方面都很爽,评论胜于吹捧。像朱其这几年这样能够做出自己清醒判断和批评的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家有几人?像网络上热衷的新锐批评家程美信,学术水准、批评的力度及作为批评家的良心操守均远远大于很多参会批评家,更不要说影响力了。但是,朱其和程美信这样有见识有良知的批评家却被当今“艺术体制”和批评家年会忽略或和谐。
  •     对权势及话语强权基本处于群体性失语状态,有几个人敢发出自己独立的具有判断力的话语来的?不做吹捧就不错了。更多的在拉帮结派,抱团捞钱,到处出场秀。一些有着较高学历和较多研读的年轻理论家也心浮气躁,不在艺术判断上和学理上下功夫,甘愿坐冷板凳,而是到处秀一些半生不熟、生吞活剥的哲学话语和翻译著作,缺乏判断和识别真艺术好艺术的慧眼。
  •      再说了,撇除批评的勇气,对艺术判断真正有感知力的有几人?很多人缺乏基本的艺术训练,判断作品基本靠人情和小费而不是靠自己独特的眼力。艺术是一门专门学问,需要有专业训练的眼力和素养。李小山的点穴式批评为什么能在1980-1990年代奏效?无他,在于他是绘画研究生毕业,专业水准很棒,对作品的眼力和判断力在他的时代基本无出其右。只会读书不懂看作品的批评家,无怪乎艺术家当面逢迎背后鄙视。

      又有几个真正读过几本像样的艺术史专著的?从有些人的文章看美术史上大体的艺术风格恐怕都没认全。

 

      缺乏水准和独立判断的艺术批评家只能沦为艺术家的小妾和附庸,最后依赖浑水摸鱼以求得一些利益。更多地只能沦为艺术掮客和皮条客,被名利所毁。

      中国真正形成艺术批评的时代,去之远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