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到隋代之间的青瓷莲花罐
国庆节回扬州,闲暇去古玩市场逛,接近中午时分看到这只莲花罐静静地躺在一只纸盒中,打开一看就觉得形好,又是一眼老货。摊主好像是江宁或镇江一带的,急着回家。当时外表泥多,显得品相很不好,就用较低的价格拿下来了。而本来钱包里的那笔钱要请人吃饭的,哎!
回去用水仔细冲洗,轻轻刷去表面浮泥,发觉釉水不错,就在瓜棱突起部分损失较多,其他还好。又一小喜。两系带兽纹辅首,满釉直至底部。莲瓣突出,非常明显。青绿釉,浅灰胎,但明显属于瓷器了。釉色开片厉害,有明显垂釉流釉成蜡泪现象。似有盖,基本是完整无缺。
根据我的鉴赏知识,这应该是南朝时期洪州窑的青瓷,从釉色看,属于洪州窑青瓷系列,青黄釉。具体可能是丰城窑或罗湖窑。上线是南朝早期,因为辅首很接近汉代罐子上的辅首造型。下线应为隋代,因为瓜棱纹和莲花很像北齐到隋代莲花尊的佛教形态。我扬州一个朋友说的到五代,我认为不像,因为洪州窑止于晚唐,器形也不是晚唐到五代的。查到泰州出土的国宝莲花罐的描述,竟然和我的很像,没看到图片,很遗憾不能对照比较。
相关连接:
莲花尊,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种以莲花装饰主题、并与造型融为一体的青釉瓷器。其器体为一仰一覆,形似碗钵的莲花构成尊的主体。有的莲花尊自腹部至底座,由上而下达7层之多的仰覆莲花瓣构成,尊肩有系穿,尊颈略细长,饰有花鸟云龙。器物造型优美,端庄俊秀。代表作有出土于河北省景县、今藏故宫博物院的莲花尊。
《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第78期周刊,在醒目的栏目中,刊载泰州博物馆收藏的南朝青瓷莲花罐。这是我市的第一件文物珍品,在国家文物局权威刊物上亮相。
这件南朝青瓷罐,是1994年10月,在泰州市西郊出土的,同时出土的还有青瓷碗、盘、鸡首壶、盘口壶等十多件青瓷器。1997年,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办《全国考古新发现精品汇报展》,该罐被调到展览会上参加汇报展出,且陈列在较为显著的位置。此后,国内、外的许多文物专业刊物,都纷纷介绍这件青瓷莲花罐。这次《中国文物报》以“品味国宝”的形式,再次隆重推出青瓷莲花罐。这使我们对这件青瓷罐愈加珍重。
罐圆球状,高28厘米,口径15.5厘米,腹径28厘米,底径16厘米。这种优美的造型,“品味国宝”的撰稿人说:“高与腹径相等可能是浑圆饱满的真正原因。不过我宁可相信是那些所有线条的浑圆饱满构成所有图案的浑圆饱满给了我浑圆饱满的感觉。或许,其原因还隐藏在上8中13下15的莲瓣数字的神秘中?”
罐的肩部装有6只桥形的系。或单个或成双对称而置。这种系像民间建造的一座座拱形桥,两边倾斜的桥坡上架着平坦的桥面,下边的桥孔可用来穿扣绳索,便于提起使用。这样的系,在陶瓷界被称之为“桥型系”,是东晋至南朝时期陶瓷器的特征之一,也为我们鉴定罐的生产时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罐胎体厚重,身上满施青黄色釉。底足的积釉处呈现出碧绿的釉色,从已经掌握的陶瓷考古研究成果分析,该罐当是湖南湘阴窑烧造的产品。
在罐盖和罐身上,有用竹刀剔出的三组莲瓣花纹,花瓣肥胖丰满,以瓣尖向下和朝上,分成覆莲和仰莲。罐腰部还有一周枝叶蔓卷、相缠成带状的忍冬纹,线条自然流畅。忍冬纹在陶瓷史上被后人称为缠枝纹。忍冬纹和莲瓣纹一起,是佛教的艺术题材之一,最早始见于南朝。
罐盖的盖顶,也很奇特。顶不是圆形或半圆形,而是像城墙一样的方形。在我国所有出土和传世的陶瓷器上,此种式样的方形盖顶,我们只在中日合编的《中国南方早期佛教艺术展》的图录中,见到过一件浑圆饱满的罐子上,做出像四面矮墙围起的方形盖顶,是刻意追求圆和方的变化呢,还是象征天圆地方呢?
就在出土这件国宝南朝青瓷莲花罐的泰州西郊,1974年已出土过一件南朝青瓷莲瓣十系罐,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作为中国南朝青瓷的代表作,随南京博物院文物精品到日本参加过展出。二十多年来泰州西郊连续多次出土大量精美的南朝青瓷器。泰州博物馆,建国以来征集到出土的南朝青瓷器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省内、外少有,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馆藏文物的一大特色。泰州之所以有这些珍贵文物出土,是与南朝时海陵曾设过海陵郡,下辖数县,一度繁华有关。只是南朝以前海陵郡的这段历史,年代较为久远,文献记载欠详,未能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可以证史的大量南朝珍贵文物出土,对我们研究南朝时海陵郡的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
加载中,请稍候......